基于拟人化的社交类APP界面设计研究

2023-03-08 18:19綦弘敏孔斐
设计 2023年3期
关键词:拟人化界面设计微信

綦弘敏 孔斐

关键词:拟人化 社交类App 界面设计 微信 QQ

引言

社交类App是指允许用户通过撰写、分享、评论等生产内容,并允许用户互动、沟通建立社交关系的网络应用的总称[1],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社交类App。作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App,社交App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作为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拟人化在社交类App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阶段对于拟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计实践方面,在理论和方法研究等方面涉猎较少,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拟人化

拟人化即拟物为人,将无生物或有生物人格化,赋予其外貌、性格、情感等人的特征[2]。拟人化应用于交互设计的形式可表现为将视觉元素或者交互模式等赋予人的特征,例如表情、语态等。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拟人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习惯赋予新技术以熟悉的拟人化特征,以减少陌生科技带来的冰冷感。因此,拟人化广泛应用于各设计领域。张宁卓[3]以自动驾驶汽车的交互系统为例,提出拟人化的应用可以提高用户对系统的信任,有助于减缓系统出错后所带来的用户信任减少。从而使自动系统成为有生命、有情感、会思考、体贴可靠的“伙伴”,营造安全、可靠、积极的体验,更好地获得用户的理解与信任。谢韶荣等[4]通过对吉祥物进行分析,指出吉祥物中拟人化元素的应用可以向用户传达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同时也被赋予了人的性格特点,能够快速地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何灿群等[5]围绕拟人化的三因素理论,分析拟人化在服务机器人中的应用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现有的关于拟人化在设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漫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针对于交互设计领域的拟人化研究少之又少,需要设计师为之探索努力。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拟人化虽然已在交互设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仍然缺少系统的分析,导致现阶段对于拟人化元素的应用依然停留在简单的生搬硬套阶段。文章通过对拟人化进行探讨研究,并系统地总结拟人化在设计中的使用路径,以期促进拟人化方法在交互设计中的发展;减少高科技发展给交互体验所带来的冰冷感;同时,减少交互设计过度拟人化所带来的的恐慌感,寻找拟人化应用于社交类App时的平衡感,为拟人化在设计类App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社交类App

社交类App作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平台,如图1所示,用户群体逐渐壮大、并趋向饱和,抢占用户的博弈日益激烈。新技术的介入及大众需求的变化使社交类App在内容开发、模式演变、受众群体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正视社交类APP的发展状况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新的社交生态和社交理念[6]。界面设计是人机交互流程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软件的第一印象,在交互流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也愈发关键。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交互设计的发展,目前市面上交互设计的风格多种多样,如何通过界面设计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提升用户的情感化体验,拟人化是目前最常运用也是最快速的方法。

微信和QQ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其界面设计已经较为完善。文章围绕拟人化设计,对两款社交类App的界面设计进行分析对比,以总结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社交类App的设计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交类App的发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应用现状

拟人化在界面设计中的适当应用可以提升用户的熟悉感,增加用户体验。但是,目前对于拟人化在App界面中的应用褒贬不一、争议良多,对于拟人化进行辩证分析也愈发重要。文章对微信、QQ两款社交类软件界面中的拟人化元素進行分析整理,以进一步总结拟人化应用于社交类软件界面的设计策略。

(一)明确用户群体。对社交类App中的拟人化元素进行分析,首先需要分析两款社交类App的用户群体和设计定位。明确用户群体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社交类App面向的用户人群广阔,用户的认知水平良莠不齐。TalkingDate上显示的数据表明,QQ和微信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主要为19-45岁的青壮年,约占90%。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微信用户群体中男性用户的数量略大于女性用户(如图2所示),QQ反之,此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微信和QQ的定位的差异。

在两款社交App中,微信的定位更加工作生活化,QQ则更加娱乐年轻化。微信的定位为熟人社交以及社交生态圈,即围绕社交不断地拓宽其服务和商业价值;QQ则定位为通讯社交,打造社交圈子。两款App的设计定位不同,面向的用户人群不同,用户人群的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对于社交类软件中的拟人化的接受水平也不同,因此对于拟人化的分析也应具体产品具体分析。探讨微信以及QQ的用户人群和设计定位,可以帮助设计师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拟人化元素,合理地准确把握拟人化程度。

(二)基于拟人化,对社交类App的界面进行分析。拟人化在社交类App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IP形象、LOGO以及界面设计中的色彩、图标、动效等领域,且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文章对社交类App中拟人化元素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息界面和聊天页面进行比较对比,以探讨拟人化应用于社交App的可行性以及方法路径。

1.对两款App界面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对两款App的默认状态下的页面进行比较分析,微信的界面以白色为主,绿色为界面的辅助色,整体界面干净整洁、秩序统一;QQ的界面同样以白色为主,蓝色的渐变色为辅助色。总体而言,微信的界面更加简单纯粹,仅仅在首页展示聊天沟通功能;QQ的界面较为臃肿,对于聊天框的点缀更多,互动性更强,界面的设计更加倾向于个性化。

对两款App的界面进行拆分,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以进一步总结拟人化应用于社交类App的特点和影响。

2.对消息界面进行比较分析。两款社交类App消息界面的框架分析见图3,对微信和QQ的框架进行对比,以分析拟人化元素在界面中的应用场景。消息界面作为社交类App的首页,大多以卡片或者列表的形式呈现,需要向用户快速地传递消息内容、消息时间等元素,因此不适宜在消息界面大面积地使用拟人化元素。拟人化元素的使用应是锦上添花的状态,在界面中作为点缀或者补充使用。

微信的消息界面呈现扁平效果,为了快速地向用户传达信息,因此没有在页面中使用拟人化元素,其设计手法也符合其设计定位和目标用户人群。QQ消息界面中的拟人化元素主要应用于底部导航栏以及交互动效,如图4所示,为单纯的消息元素添加了人的眨眼表情,在去除消息的小红点时出现的难舍难分的牵连状态。拟人化元素的运用既没有抢占用户的视线,同时也让简单的页面变得生动有趣。

3.对聊天界面进行比较分析。聊天界面中的拟人化元素主要集中在头像、聊天气泡等方面。微信的聊天界面较为简单,方正的头像搭配白色和绿色的聊天框,干净清晰,微信的设计定位和用户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微信界面中应尽可能少地使用拟人化元素,因此在微信的界面中也很少看到拟人化元素。QQ聊天界面的拟人化元素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选择不同的拟人化水平,用户既可以选择简洁的聊天模式,也可以运用拟人化元素对聊天界面进行个性化装饰。QQ的这一个性化定制的排版方式,考虑到了社交类App用户群体广阔,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拟人化的需求程度不同,利于App的推广和竞争,如图5。

4.拟人化应用于界面的特点和影响。QQ与微信的设计定位存在差异,在不同的App之间比较拟人化的优势显然不合适,因此选择了QQ的界面进行纵向对比,并进一步探讨拟人化应用于QQ界面所带来的影响。如图6所示,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在2014-2015年间增速最快,在此时间段内,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QQ完善了个性化装扮功能,皮肤、气泡等装扮更加贴合界面,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用户。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分走了QQ的大部分用户,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QQ用户量的下滑。因此,在腾讯2017年的财政报告中提及,QQ将专注于推出迎合年轻人的娱乐功能,用户群体将逐步精准定位为21岁以下的青少年。基于此定位,QQ近年来推出了戳一戳、好友状态趣味展示等颇具拟人化风格的功能,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新用户。

文章通过对微信、QQ的设计定位;以及两款App界面中的拟人化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结论:界面中的拟人化元素应与社交平台的设计定位相匹配。在界面中应用拟人化元素的前提就是精准定位App的用户人群,针对其设计定位和用户群体选择合适的拟人化元素进行应用。

四、基于拟人化方法,提升社交App体验感。

如图7所示,拟人化在社交类App的运用,可简单将其归纳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应用阶段、兼容阶段、反馈阶段。文章对4个阶段的拟人化应用策略分别进行探讨,以期完善拟人化应用于社交类软件界面设计的全流程。

(一)准备:精准定位用户人群,合理选取拟人化元素。拟人化在社交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用户群体的认知水平,拟人化的设计方法并不适用所有的社交类App。因此,拟人化元素在社交类App中的合理运用,首先要对目标群体和设计定位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拟人化元素进行应用。

拟人化元素的运用应与目标人群的需求和认知水平相契合。用户对于拟人化的需求会随着其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降低,进而更加倾向于理性和简洁的界面设计。以微信为例,虽然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旨在面向所有群体,但是其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6-35岁。该群体的使用需求主要集中在工作交流和快速通讯,拟人化的过度运用反而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降低交流效率,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因此,在微信的界面设计过程中应可能地减少拟人化元素的使用。同时,拟人化的运用应与产品的设计定位相吻合,定位不同的社交类平台对于拟人化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在微信减少拟人化元素的同時,与之相反的是QQ界面中开始大量运用拟人化元素,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QQ独特的设计定位。QQ的定位为通讯社交平台,旨在打造社交圈子,界面更倾向于年轻娱乐化,对于拟人化的需求程度更高。因此,拟人化在QQ中的应用也便不会显得突兀,反而会成为吸引用户的特色元素。

在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社交软件的前期准备阶段,设计师需首先考虑产品的定位以及面向的用户群体,针对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认知水平合理地选择拟人化元素,并运用于界面中。

(二)应用:准群把握拟人化程度,避免恐怖谷效应。设计师在将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社交软件的过程中应准确地把握拟人化的程度,避免恐怖谷效应。日本的森政弘教授最早提出了著名的“恐怖谷理论”[7],即当仿人类的造型与人类在外表等方面足够相像、但又做不到完全相同的时候,微小的差异会格外明显,从而使造型失去亲和力,人类会对其产生反感、恐惧、厌恶等情绪;而且,动态的仿人类造型如果逼近真人的姿态和动作,会产生比静止造型更剧烈的恐怖谷效应[8]。恐怖谷效应是拟人化应用于社交类App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设计障碍。用户习惯于将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赋予拟人化特征,但也会恐慌产品的过度拟人化,如何准确把握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界面中的平衡感便是关键。其次,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社交类App界面的过程中也应注意维护用户的信任感。拟人化在界面中的应用可以快速地收获用户的信任感,但是也极易因拟人化元素的不成熟而产生信任崩塌。

因此,在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社交类App的过程中,设计师可通过测试、实验等方法寻找用户可接受的拟人化元素的平衡点,确保用户面对界面中的拟人化元素时能够保持舒适感和从容感。

(三)兼容:协调内容和拟人化元素,设计风格一致自然。设计师需协调拟人化元素与界面的一致性,被拟物与人要有关联点,拟人化元素与界面要有关联点,且风格统一。不是所有的元素都适合拟人化的手法,也不是所有的软件界面都适合使用拟人化元素。例如同样的拟人化元素运用在QQ界面显得生动可爱,而在微信界面却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款App的设计定位不同,所表现的设计风格也不同。

其次,拟人化元素在社交界面中的应用不能是简单的摆放,设计师需考虑所设计拟人化元素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原有界面的匹配度等。例如以娱乐社交为主的QQ,在其主要界面——消息、联系人、动态等界面依然是以功能展示为主,确保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主要信息,保持了风格的一致性以及自身的功能特点,没有过分地渲染拟人化。

(四)反馈:增加交互设计情感反馈,提升用户使用信任感。拟人化元素的使用需带给用户积极正面的反馈,以提升用户在使用社交类App时的信任感和体验感。在界面中可具体表现为及时的反馈机制,改变以往冰冷的反馈提示,将反馈的文字或者动画赋予拟人化。但是现有拟人化元素在社交平台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界面设计中,在反馈层面应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拟人化元素的应用过程精致感不足,缺少细节。如图8所示,QQ暂无新消息的空白界面,仅仅采用了简单的线条和文字的表达方式,既没有突出QQ的品牌形象,也与QQ整体的界面风格和设计定位不符,难以向用户传达积极的情感反馈。

拟人化元素在反馈界面中的运用可以迅速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减少用户面对错误反馈的焦躁,增加用户的认同感。同时,拟人化在社交类App的应用希望帮助用户建立社会关系,增加用户的共情感,减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帮助用户进行自我表达。因此,对于拟人化的研究便至关重要。

五、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一)拟人化的应用存在局限性。大众对于拟人化在App中的应用一直褒贬不一、争议良多。拟人化在社交类软件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争议点。首先是极易触发用户的情感,导致用户对于拟人化的过度依赖。拟人化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化倾向的解码过程,用户在使用拟人化产品的过程中会触发和投入更多情感,相对于一般的情感化设计更容易进入反思层。但如果用户长期与拟人化产品接触,其社会性动机会逐渐加强,形成依赖倾向[4]。

拟人化的过度使用也会导致用户社交总量的减少。当拟人化形象取代家人、朋友等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用户与社会的沟通交流减少,进而对用户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其次,拟人化的运用极易导致用户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从而抗拒交流。以二次元中拟人化元素为例,孙鸿飞等[9]围绕二次元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进行分析,总结出二次元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行程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如传播不良价值观念,阻碍与现实生活的适用与融合。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导致用户对于拟人化元素的过度依赖,对拟人化元素的过度依赖又会进一步导致用户对于现实困境的逃避,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用户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其次,拟人化应用的不成熟以及技术的不完善,极易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同时,更多的学者也注意到了拟人化对于理论道德方面的影响。现有的关于拟人化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型机器人等产品设计领域,在交互设计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风险在交互设计中也同样存在。何灿群等[4]指出现有的拟人化和交互模式多呈现女性化和儿童化,主要原因表现在模仿女性和儿童的外观能够使用户获得可爱感,体现在声音、表情等各方面。但是此种模仿方式也极具伦理风险,如产生生命性幻觉等,将拟人化元素视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并不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真实与本质的道德价值要求[10]。除此之外,拟人化在社交类App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风险,如缺乏人文价值关怀、降低用户认知水平、侵犯用户隐私等。拟人化元素价值与风险共存,如何正确地在社交平台使用拟人化元素,是设计师需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拟人化在社交类App的应用趋势。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交平臺的完善,对于不熟悉的功能,用户习惯于赋予其拟人化特征,因此,拟人化仍是未来的设计方向之一,如何准确地把握拟人化元素的使用程度是关键。拟人化在社交类App中的应用趋势而简单总结为:因用户而异;因场景而异;适量应用。

社交类App按其设计定位可分为娱乐型、工作型、交友型等,设计定位随着社交平台的完善逐渐精准,对于用户群体的划分也随着精准。拟人化元素在设计类App中的运用首先需要考虑用户群体的特征以及需求,并作为在界面中应用拟人化元素的前提和参考。

总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交类App的发展与普及,为了减少用户对于陌生软件的抵触感,拟人化元素在社交类App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文章围绕拟人化,对社交类App的界面进行分析,总结拟人化元素应用于社交平台的优势与不足,并总结发展趋势,以期为拟人化的发展完善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也为社交类App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拟人化的领域涉及极广,对于交互设计中的拟人化研究任重道远,仍需要设计师们所为之努力。

猜你喜欢
拟人化界面设计微信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词拟人化
面向智能手机的UI界面设计
拟人化研究综述
微信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