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化产业对接资本市场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2023-03-09 09:22刘雯雯宁波诺丁汉大学
品牌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旅宁波文化产业

文/刘雯雯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2022年8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国家的文化产业被置于国民经济发展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近几年疫情形势的变化和文化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推进文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改革,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在文化行业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就显得日益迫切。2013年,宁波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探索和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立文化产业专营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当地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2017年,宁波市完成《浙江省宁波市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并于 2019年12月正式获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宁波市政府针对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出台多项相关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宁波在文化产业对接资本市场的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不少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是文旅信贷规模连续两年超千亿。2019-2021年,宁波市文化和旅游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3.4亿元、1037.4亿元、11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4%。二是融资成本降幅明显。2019-2021年,宁波市文化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4.43%、3.93%、3.97%,旅游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6.05%、5.55%、4.75%,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共有10家企业入选省级重点文化企业,10家企业入选成长型文化企业。市级(培育)文化产业园区总量达到69家,集聚文化企业超过1.2万家,吸纳文创类就业人口11.5万余人。宁波市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的有7家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占浙江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四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宁波市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252.6亿元,较2020年增长26.8%,增速高于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8.2%的总体增长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838.8亿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5151.1万人次。

二、主要经验

(一)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制度活力

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政策力度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和文化融合合作的意见》《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组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了文化金融多部门、多领域、多方位的协同共建态势。

(二)健全市场体系,强化金融服务

先后创设成立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文创版”、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文化信贷“风险池”、微担通“文旅担”,打出了“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等多部门协同的“文化金融创新组合拳”。改组成立文创小贷公司,升级宁波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文旅我要贷”专窗等多维度、一体化市场支持体系,从专营金融机构、专业金融服务团队、文旅金融服务平台等三个突破点入手,为细分文旅行业提供专业精准的金融服务。目前宁波现有主板上市文化企业8家,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甬股交)“文创板”挂牌企业283家,专营文旅金融机构超过16家。风险池5家合作银行已为68家文旅企业提供2.79亿元融资支持,99家文旅企业通过“文旅我要贷”专窗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金额达1.25亿元。宁波市文旅产业基金于2020年成立,总募集规模为20亿元,第一期募集规模超过10亿元。文旅金融创新产品日益丰富,涌现出数十个文旅金融创新产品,形成了文化金融叠加融合共生的文旅金融服务模式。

(三)创新纾困机制,缓解融资难题

为助力文旅行业逐步回升向好,出台白名单制度,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开发落实专属信贷和贴息产品。出台了金融支持文旅企业发展的14项措施,市文广旅游局与建行宁波市分行签订《支持宁波文化广电旅游产业稳定提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50亿元疫情专项信贷额度,为文旅企业提供纾困资金7000万元,办理再贴现6.5亿元。针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需求,鼓励保险业针对非遗、文物等领域进行创新,开创专属保险产品与服务机制。截至2021年底,为文物单位提供文物保护保险累计超4000万元风险保证;创建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全国首单非遗保险——越窑青瓷溯源保险。截至2021年,累计服务文旅企业713家,在保余额达8.7亿元,服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6.5%,在保余额同比增长122.8%,形成了日益成熟的文旅金融保险创新体系。

三、仍需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文化企业多为中小型或轻资产型企业,其资产大多以版权、著作权、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文化行业供应链长,资金流转环节众多,容易产生管控上的漏洞。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并未形成完整的交易数据链条,金融机构无法有效地判断交易背景的真实性。约有四分之三的宁波文化企业从未在任何银行进行信用评定,也没有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保障供应链、数据链来提供相应的文化企业信用查询服务。因而,文化企业在银行难以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无法获得较好的金融支持。

(二)宁波本地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金融机构的文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目前,银行融资仍是文化企业最为倚重的融资方式,从当前各银行提供产品的融资规模、期限、抵质押品等条件来看,还不足以满足文化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二是政府在支持方式上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政府多以“撒胡椒面”的形式通过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给企业补助,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相关政府部门不能“大水漫灌”,而应“精准滴灌”。三是宁波市文化金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数字化发展水平低。面对层出不穷的文化创意新业态新思路,没有对应的中介机构可以提供有效服务来帮助金融机构完成对文化产业具体形态和企业模式的梳理和分析。

(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意识薄弱

一是宁波文化产业所占当地GDP比重较低,尚未成为本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助力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方面的综合效应还不明显。同时,宁波成功上市的文化企业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偏少,整体市场的活跃度和资本氛围较为薄弱。二是创意类产业不够发达,宁波的文化产业结构中占据半数以上的是中低端文化用品制造业,而新媒体、文化精品、特色产品等新经济增长点仍处于一片空白状态。三是宁波文化从业者的金融素养不强,对资本运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自身金融专业知识水平的认知,以及所处行业的风险抗压能力的认知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四、政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1.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推荐理由:本书首次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领域,全景展示浦东开发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时代画卷。全书内容生动鲜活、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是直面当下、讴歌时代、宣传改革开放的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力作。

落实各项税收扶持政策。落实中央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对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出口退(免)税政策和跨境服务零税率或免税政策,大力宣传文化增值税和小微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考虑拓宽增值税的抵扣范围或针对文化企业设置特殊性质的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闲置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对个人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限制,可适度提高企业法人对文化领域捐赠行为的扣除比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继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孵化器建设

重点扶持内容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拥有内容类文化创意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塑造宁波核心产业链价值奠定内容基石。在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以此标准广泛挑选重点培养产业园区,适当给予政策优惠和财政补助。对经认定的市级文创产业园区,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可给予园区运营管理机构一次性的资金扶持,用于文化创意创业团队的房租补贴、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发展建设。探索有长期发展可能性并可实现中远期营运盈利的PPP合作模式,深化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机制改革,促进优秀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转型。

3.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体系

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积极推广高校院校、科研院所与文化企业合作创新的“产学研”模式,培养一批创新型、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助力文化振兴。加大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简化外籍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永久居留证件和人才签证办理程序。推进实施“泛3315”计划,制定宁波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建立紧缺人才预警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将文化产业重点专业纳入非宁波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甬就业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目录,享受居住证积分加分等政策。加大对青年高端文化人才在住房、医疗、交通等全方位的保障力度。

(二)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1.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文旅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合理评估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开发适合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的评估模型和服务模式,丰富创新文旅金融产品。平台集聚银行、担保、会计、法律、评估、咨询等功能,提供信用调查、知识产权登记、项目评估、法律咨询、会计代理等信息一体化服务,助力合规并购审批。做好风控普惠教育,加强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那些纳入数据库并获得宣传文化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

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进一步发挥市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协调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向重点文旅企业、重点文旅项目和重大文旅平台倾斜,推动文旅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旅产业,鼓励文旅产业基金积极参与头部文旅企业的并购重组、债转股以及股权融资,引导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支持基金扩大资本规模,在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文化休闲旅游、现代传媒等重点子行业设立特色子基金,积极发掘和培育独角兽企业。

3.完善文化产业贷款风险控制体系

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的信用等级测评体系,重点关注文化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企业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信息。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引入浮动担保制度,为缺乏不动产担保物的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积极开展对文化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融结合。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文化企业,可通过质押贷款的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鼓励银行、保险与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作为文化企业的保证人,与保险机构一起通过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保证。

4.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到本地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与融资。依托宁波市股权交易中心专门开设的“文化创意板”,打造优质文化企业展示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企业主动对接资本市场、集聚资源和转型发展。加大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上市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和推动文化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品牌出海,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银行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对文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通过境内外银团贷款、内保外贷等形式支持文化企业跨国并购。

(三)构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体系

1.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包括著作者、投资方、消费者以及合作者等各方权益。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在宁波分支的交易平台的作用,扩展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在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的有效信息共享与合作。将提升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价值体系作为宁波未来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实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监管“四管齐下”。完善内容版权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企业核心价值

提升全民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转变文化创意企业对专利、商标、版权的价值认同。提高知识产权的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媒体关注度和企业市场价值。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核心价值。鼓励文化企业把核心知识产权纳入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强化文化企业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倡导民族文化知识产权品牌“走出去”。鼓励形式创新,加快文化创意企业以内容创作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产业集团化步伐。

3.建立本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平台

加快培育本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构,完善文化知识产权流转机制,提升文旅资源及品牌转化能力。依托宁波现有文旅国资平台资源,联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为宁波本土文化创意类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平台赋能。探索PPP合作模式,寻求与优质社会资本和具有平台优势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广泛合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搭建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在内的一揽子评估体系。鼓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演艺出版公司,以及其他拥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培育良性健康的本地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猜你喜欢
文旅宁波文化产业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聚焦·宁波
文旅照明的兴起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喜相迎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