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2023-03-09 19:14骆天炯综述过伟峰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2期
关键词:轴突髓鞘细胞因子

高 曌,骆天炯,宣 思 综述,过伟峰△ 审校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老年病科,江苏 南京 210022;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施万细胞(SCs)是周围神经系统(PNS)最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分为髓鞘化和非髓鞘化两种。髓鞘化SCs包绕直径大于1 μm的大口径轴突,在相邻SCs之间留下无髓鞘间隙,形成郎飞氏结节,有利于神经冲动跳跃式传导,加快传播速度。非髓鞘化SCs不包裹轴突,但直径小于1 μm的小口径轴突嵌在非髓鞘化SCs的细胞膜中,形成凹槽样结构。几个小口径轴突有时嵌入同一个非髓鞘化SCs的细胞膜,称为Remak纤维束。SCs对神经纤维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动态调节作用,构成血液-神经界面,为轴突提供代谢支持,调节神经损伤反应。SCs还具有高度的分化可塑性,在损伤和疾病时可再分化和去分化,并积极参与再生和炎症过程。因此,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SCs的作用对轴突功能至关重要。SCs在许多病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损伤诱导的神经修复、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神经性疼痛和癌症,部分原因是其能调节免疫反应。现将近几年开展的关于SCs在PNS损伤和病变时的免疫反应的研究综述如下。

1 SCs与周围神经损伤(PNI)后炎症的研究

神经损伤触发髓鞘化、非髓鞘化SCs转化为一种专门促进修复的细胞表型,为PNI后轴突再生提供环境。损伤诱导的SCs重编程包括髓鞘化基因的下调与一系列修复支持特征的激活,包括营养因子的上调,作为固有免疫反应一部分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通过SCs髓鞘自噬激活导致的髓鞘清除及巨噬细胞募集,并形成再生轨道以引导轴突到靶点。近几年关于PNI后SCs与巨噬细胞及炎症因子的相关研究受到较多的关注。

一般关于损伤后第1周SCs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的知识主要基于整个坐骨神经在挤压或横断损伤前后的数据,因此,并不能区分神经中SCs特异性的转录组变化和其他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LUTZ等[1]从未损伤和神经挤压损伤后第3、5、7天大鼠坐骨神经中急性纯化SCs,并进行高分辨率RNA测序(RNA-seq)转录分析。并且对全坐骨神经在同一时间点也进行了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损伤后SCs的分泌型磷蛋白1等基因明显上调,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受体α1、神经轴突生长促进因子2、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sparcl样蛋白1 4个基因为SCs单独上调,在髓内并没有上调。提示PNI后神经炎症的髓系和胶质成分的分化,并突出了SCs损伤反应的分子机制。

DUN等[2]发现,发生PNI后尽管SCs迁移在近端神经残端轴突延伸之后才开始,但会在损伤后第5天取代再生轴突,并为再生轴突穿越神经桥提供通路。SCs、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神经周围细胞、神经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是形成神经桥的主要细胞类型,在再生过程中调节彼此在神经桥中的募集、迁移和组织。要在神经桥中表达 Slit3基因的巨噬细胞和表达 Robo1基因的迁移SCs之间发出Slit3-Robo1信号,以保持SCs在神经桥内,再生轴突会跟随SCs索并穿过神经桥。在Sox2、Slit3、Robo1敲除小鼠中坐骨神经横断损伤后SCs异常迁移,轴突再生遵循异位迁移SCs离开神经桥的路径。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SCs损伤后的表观遗传调控有助于SCs经历去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但其介导的延长炎性反应时间或持续时间的改变可影响随后的修复和再生。YADAV等[3]在体内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中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苯丁酸钠(PBA)可显著抑制横断损伤部位的促炎细胞因子分泌,抑制延长的炎症状态,提高再生神经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和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水平,为轴突再生和再髓鞘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增加了腓肠肌相对重量百分比,并保持了肌束的完整性。

LU等[4]发现,巨噬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神经损伤后神经肌肉连接(NMJ)的神经再支配中不可或缺,并且与非髓鞘化终末SCs(tSCs)有关。tSCs在神经损伤后延伸NMJ之间的细胞质突起,诱导轴突生长和NMJ神经再生。神经损伤修复后末端靶肌中巨噬细胞数量和Vegf-A表达均增加。在体内实验中使用Vegf受体2抑制剂——cabozantinib给野生型小鼠灌胃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tSCs细胞质延长减少,NMJ神经再生减少。巨噬细胞中Vegf-A条件敲除小鼠表现出对NMJ神经再生更持久的不利影响和更差的功能肌肉恢复。

G蛋白偶联受体126抗体(Gpr126)是一种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不仅对SCs髓鞘形成至关重要,对NMJ的tSCs也具有重要功能。JABLONKA-SHARIFF等[5]发现,神经切断和修复后tSCs缺失Gpr126小鼠表现出延迟的NMJ神经再生,改变tSCs形态,降低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表达,减少tSCs细胞质过程延伸,导致老年小鼠后肢出现NMJ维持缺陷;与对照组比较,NMJ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再生的免疫反应也因巨噬细胞浸润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因子异常表达而改变。

XU等[6]在采用改良坐骨神经钳损伤方法的大鼠模型中发现,经软脂酸(PA)刺激后,SCs中的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和分泌被PA处理增强。此外,PA激活了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并刺激TLR4和髓样分化蛋白2(MD2)之间的强关联,阻断TLR4或MD2可逆转PA诱导的炎性反应和TLR4下游信号通路。因此,推测饱和脂肪酸作为内源性配体激活TLR4/MD2,从而引发坐骨神经损伤时的SCs炎症。

CHEN等[7]发现,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蛋白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SCs中大量表达,抑制或升高LIF分别增加或降低SCs增殖率和迁移能力。LIF是一种刺激神经元发育和存活的多效细胞因子。在体内应用小干扰RNA对抗PNI后的LIF,可促进SCs迁移和增殖,轴突延伸和髓鞘形成。通过电生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表明,抑制LIF有利于损伤周围神经的功能恢复。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非常有限,然而PNS可以再生。周围神经胶质的功能,特别是SCs起到神经营养和物理支持,有效吞噬和清除碎片的能力,以及调节炎症环境的作用,被认为是PNS再生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关于SCs在PNI的作用机制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入。早先的观点认为,损伤后SCs经历去分化,从有髓鞘/无髓鞘表型转化为不成熟表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损伤做出反应的SCs是通过重编程下调了髓鞘形成和轴突支持所需的基因[2,6]。上述研究关注PNI过程中SCs与髓质不同的分子表达及修复型SCs通过多种炎症因子在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分子通路对神经损伤后修复的调控,探讨了SCs在PNI和随后的神经修复全过程中的炎症机制,不仅为通过SCs干预PNI后的神经修复提供了靶点,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为PNI后SCs移植提供了精准调控的依据。

2 SCs与周围神经病变炎症的研究

2.1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是指由神经病变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状态,包括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与功能障碍、残疾、抑郁、睡眠紊乱和生活质量下降有关。随着对神经性疼痛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不仅与神经元有关,还与胶质细胞及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与SCs密切相关。目前,SCs通过炎症因子介入神经性疼痛的炎症级联反应及通道研究成为关注热点。XIE等[8]研究表明,周围神经的非髓鞘SCs的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NF-κB-COX2)信号通路对维持体内神经性疼痛是必要的,其采用条件敲除小鼠,并使用floxed COX2基因特异性灭活COX2基因;使用四环素转运激活剂系统抑制NF-κB的活化。有研究发现,在COX2 cKO小鼠及胶质NF-κB信号通路降低的小鼠中神经损伤后的神经性疼痛行为显著降低。采用土霉素限制转基因表达只对中枢神经胶质有影响,而不影响外周神经胶质信号。发现NF-κB-COX2单在中枢神经胶质中信号失活不能表现出镇痛效果。表明外周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非髓鞘SCs是COX2激活的细胞来源,对维持神经损伤后的机械过敏是必要的。MA等[9]发现,IL-1β激活神经损伤后的SCs参与神经性疼痛发展的关键基因,其采用RNA-seq方法识别IL-1β对大鼠SCs(RSC)96基因标记的影响发现,5个关键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上调与免疫和炎症相关过程、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和SCs增殖相关,并且采用大鼠慢性缩窄损伤坐骨神经免疫荧光技术证实了关键基因在SCs中的表达。此外,还发现IL-1β处理导致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增加,p38/ERK激活物增强了IL-1β对一些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而p38/ERK抑制剂可逆转这些影响。HU等[10]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纤毛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SCs中高表达,通过激活信号传感器、转录激活因子3和IL-6介导神经炎性反应,揭示了CNTF-转录激活因子3-IL-6轴介导从外周至脊髓的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和进展。CNTF缺乏可减轻背根神经节的神经炎症和脊髓损伤后疼痛,用于感觉神经的重组CNTF再现了背根神经节和脊髓的神经炎症,并伴随疼痛的发展。SCs来源的趋化因子(C-X-C基元)配体1(CXCL1)通过调节小鼠巨噬细胞浸润参与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中糖蛋白120(gp120)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gp120由HIV-1外壳蛋白的神经炎性反应产生,是与HIV相关远端感觉神经病变的原因。NTOGWA等[11]在实验中证明了来自HIV-1株的T淋巴细胞系X4 gp120诱导小鼠的机械过敏和自发的疼痛样行为。经基因表达阵列确定,CXCL1、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剂在gp120处理的培养SCs中增加。重组CXCL1诱导了周围神经的疼痛样行为,并伴有巨噬细胞浸润。反复注射CXCL1受体拮抗剂或CXCL1中和抗体可防止gp120治疗小鼠的疼痛样行为和巨噬细胞浸润。

2.2PNS脱髓鞘疾病 PNS脱髓鞘疾病包括Guillain Barré综合征,也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慢性炎性脱髓鞘多神经病变和多发性硬化。巨噬细胞吞噬髓鞘为其基本特征之一,机制尚不清楚。KOIKE等[12]研究表明,在个别病例中巨噬细胞似乎会选择有髓纤维的特定部位,如SCs包裹形成的郎飞氏结节以启动脱髓鞘,而SCs微绒毛表达的膜突蛋白抗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的联系已被认为是相关的。

2.3周围神经局部炎症 周围神经的局部炎症是多种疾病的病理表现之一,SCs以炎症因子为介质参与了周围神经炎症,并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影响。MUSUMECI等[13]发现,将大鼠SCs暴露于脂多糖,模拟局部炎症环境,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包括IL-1β、IL-6、IL-18、IL-17A、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但保护性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的表达水平升高,VIP、PACAP共同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PAC-1)和VPAC-2水平降低。下调的微小RNA(miRNA)包括miR-181b、miR-145、miR-27a、miR-340和miR-132,上调的miRNA包括miR-21、miR-206、miR-146a、miR-34a、miR-155、miR-204和miR-29a,提示免疫刺激下SCs培养物中异常调节的miRNA网络与保护性VIP/PACAP神经肽系统的潜在交叉。PERMPOONPUTTANA等[14]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在启动外周神经系统炎症过程中发挥着直接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一种内源性神经肽,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ERK信号级联导致IL-1β、IL-6显著生成,介导SCs中的炎性反应。但与TNF-α水平无关。PBA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介导延长的炎症状态,以利于神经横断损伤后轴突再生和再髓鞘形成。在体外SCs炎症模型中,PBA降低了脂多糖诱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和分泌,还影响了NF-κB-p65磷酸化和易位的瞬时变化[3]。

2.4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 TRIAS等[15]发现,在ALS中SCs通过集落刺激因子-1(CSF-1)、IL-34、干细胞因子(SCF)的表达调控周围神经炎症。ALS的病理特征包括周围神经中运动轴突缺失引起沃勒变性和失神经SCs并伴免疫细胞浸润。该研究分析了ALS患者和瘫痪SOD1-G93A转基因大鼠坐骨神经中的SCs表型,结果显示,不同亚群的反应性SCs表达CSF-1和IL-34,并与大量神经内膜表达CSF-1受体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密切相互作用,具有吞噬表型的SCs和神经内膜巨噬细胞表达SCF。SCF是一种通过c-Kit原癌基因吸引和激活肥大细胞的营养因子。在SOD1-G93A转基因大鼠坐骨神经中Ki67+SCs的一个亚群表达了c-Kit;在ALS供体坐骨神经中c-Kit+肥大细胞也很丰富,但在对照组中没有。特异性的c-Kit抑制剂——马赛替尼(Masitinib)抑制CSF-1R和c-Kit,可显著降低SOD1-G93A大鼠坐骨神经和腹根的SCs反应性和免疫细胞浸润。

3 SCs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免疫的研究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高血糖状态下SCs免疫激活、功能受损可能是神经纤维损伤的基础,是DPN发病的第一步[16]。因此,高血糖状态下SCs的病理变化受到关注,药物对此的干预也是目前改善DPN的热门靶点。

在糖尿病患者和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神经内膜和血浆中已观察到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p75NTR)水平增加,表明该受体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GONÇALVES等[17]利用SCs选择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缺失(SC-p75NTR-KO)小鼠模型解决这一假设,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坐骨神经的电镜观察显示,SCs的p75NTR缺失加重了轴突萎缩和c-纤维的缺失,RNA-seq证实了p75NTR与溶酶体、吞噬体和免疫通路相关。

XU等[18]研究表明,抗炎细胞因子——IL-10在体外可抑制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SCs凋亡,其从大鼠坐骨神经中分离培养SCs,AGEs作用48 h后SCs凋亡明显增加,而IL-10预处理可抑制AGEs诱导的细胞凋亡,并且在AGEs作用下细胞内磷酸化NF-κB水平高,NF-κB核定位能力强,而IL-10作用下细胞内磷酸化NF-κB水平低,细胞质定位能力弱。表明IL-10可抑制被AGEs激活的NF-κB。

YUAN等[19]发现,石蒜碱可改善糖尿病小鼠周围神经功能和自噬相关蛋白。体外高糖(HG)培养RSC96在石蒜碱处理下显示自噬小体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增强。此外,在HG刺激的RSC96中人自噬基因beclin-1和自噬相关蛋白3抗体降低,石蒜碱处理可逆转这一现象,并且在石蒜碱处理的HG培养的RSC96中证实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激活。

涂世伟等[20]探讨了葛根素(Pue)对HG条件下RSC系RSC96炎症损伤的作用,结果显示,Pue可减轻HG诱导的RSC96炎症,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被抑制有关,其将RSC96随机分为对照组、HG组、Pue预处理(HG+Pue)组和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预处理(HG+PDTC)组。与对照组比较,HG组RSC96活力明显降低,Pue预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G组NF-κB-p65、p-NF-κB-p65、天冬氨酸半胱氨酸酶-3(Caspase-3)、活化的Caspase-3、IL-1β、TNF-α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经Pue或PDTC预处理后,上述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组IL-1β、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比较,HG+Pue组、HG+PDTC组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G组NF-κB共定位系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比较,HG+Pue组、HG+PDTC组共定位系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番木鳖苷是常用中药山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神经保护作用。CHENG等[21]评估了番木鳖苷对HG(25 mM)诱导的RSC96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RSC96经番木鳖苷(0.1、1、10、25、50 μM)预处理后暴露于HG环境,HG处理后的RSC96持续丧失细胞活力,活性氧生成,NF-κB核转位,P2×7嘌呤能受体和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表达,NLRP3炎症小体(NLRP3、ASC、Caspase-1)激活,IL-1β、IL-18成熟,而番木鳖苷预处理可降低上述作用。提示番木鳖苷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以防止RSC96焦亡。

丹酚酸A(SalA)是常用中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XU等[22]发现,SalA可减轻HG诱导的细胞活性和髓鞘形成,其机制为SalA除表现为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外,还通过下调炎症因子mRNA表达,显著减轻神经炎性反应,HG损伤上调了炎性细胞因子——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OX2、TNF-α mRNA表达,而SalA处理显著下调上述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4 SCs与癌症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免疫研究

癌症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包括癌症本身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和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稳态变化、氧化应激、凋亡途径活化、髓鞘和非髓鞘纤维丢失、免疫系统活化及离子通道表达活性增加等,不同种类化疗药物导致神经病变的机制不同,SCs参与的机制也不尽相同。

DE LOGU等[23]发现,SCs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激活,释放M-CSF和氧化应激维持癌痛,促进神经内巨噬细胞的扩张和促痛感作用。TRPA1靶向缺失揭示了SCs的TRPA1在坐骨神经巨噬细胞扩张和疼痛样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CIPN是紫杉醇类药物严重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KOYANAGI等[24]发现,SCs衍生的半凝集素-3在紫杉烷诱导下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浸润和机械过敏,诱导CIPN的发生,血浆半凝素-3水平升高是紫杉烷治疗乳腺癌CIPN患者和紫杉烷相关CIPN小鼠模型的共同病理变化,在小鼠多次腹腔注射紫杉醇后半凝集素-3水平在坐骨神经内的SCs中升高,但在其他外周器官或表达半凝集素-3的细胞中未升高,并且紫杉醇对RSC原代培养物的处理导致半凝集素-3上调和分泌,体外迁移实验结果也显示,重组半凝集素-3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 264.7的趋化反应。此外,对原始小鼠坐骨神经进行半乳糖凝集素-3神经周给药,模拟紫杉醇诱导的巨噬细胞浸润和机械过敏,结果显示,半乳糖凝集素-3-/-小鼠缺乏或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物可抑制紫杉醇诱导的巨噬细胞浸润和机械过敏。

5 年龄对SCs在外周神经系统免疫功能中的影响

SCs在外周神经系统免疫中受到年龄的影响。SCHEIB等[25]采用年轻(2月龄)和年老(18月龄)Brown-Norway雄性大鼠进行坐骨神经移植,将1 cm年轻或年老大鼠神经移植入年轻或年老大鼠神经中,轴突被允许再生,直到神经移植物和远端神经在1、3、7 d及2、6周被收获,6周时老龄巨噬细胞延迟迁移至损伤神经,老龄RSC、巨噬细胞体外对髓鞘碎片的吞噬能力较弱。而分析损伤后1 d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发现,衰老神经中IL-6、IL-10、精氨酸酶1表达水平均下降。认为SCs、巨噬细胞对年老大鼠神经损伤的反应减弱,导致碎片清除效率低下和轴突再生受损。

6 以改善SCs炎症为靶点治疗的研究

SCs与损伤后周围神经的再生密切相关,而其免疫调节是再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以改善SCs炎症为靶点治疗的研究多围绕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开展。EHMEDAH等[26]发现,B族维生素调节巨噬细胞- SCs相互作用的能力可能在治疗PNI方面有前景,其以股神经运动支横断后端-端吻合重建作为实验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手术联合B族维生素治疗组,分离神经进行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PNI以时间依赖性方式调节巨噬细胞与SCs的相互作用,B族维生素复合物治疗促进了m1到m2巨噬细胞的极化,并加速了从非髓鞘到髓鞘形成的SCs的转变,表明SCs的成熟、B族维生素复合物对两种细胞类型的影响均伴随巨噬细胞-SCs相互作用的增加,所有这些均与损伤神经的再生有关。

淋巴细胞移植改善鼠坐骨神经再生。淋巴细胞移植后轴突、SCs、生长相关蛋白43在损伤后14~28 d内持续免疫标记。在神经挤压后14、21 d时淋巴细胞移植小鼠巨噬细胞和免疫球蛋白G免疫标记也较高,在功能方面也观察到淋巴细胞治疗组感觉功能恢复更好[27]。

中性粒细胞肽1(NP-1)又称为α防御素1,是α防御素家族成员,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分泌。NP-1与PNI的修复密切相关。KOU等[28]采用不同浓度NP-1处理RSC96发现,NP-1影响神经再生相关多个因子的表达,其中NF-κB信号通路具有关键作用。提示NP-1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RSC96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衰老和凋亡。

7 中药对SCs免疫功能的调控

中药对SCs免疫功能的调控常表现为对炎症和SCs凋亡的抑制作用,不同的药物作用靶点不同。LI等[29]发现,牛膝多肽k能有效降低血清剥夺引起的SCs凋亡,其抗凋亡作用与神经生长因子相当。牛膝多肽k在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领域有更多的参与和优势,特别是在血管生成调控方面,比神经生长因子更早开始,而且这些调控因子存在的时间也更长。

(-)-儿茶素没食子酸盐(EGCG)是绿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QIAN等[30]发现,载EGCG聚己内酯多孔支架培养的RSC表现出更高的增殖、抗氧化和抗炎状态。认为EGCG具有清除自由基和减轻RSC炎症的作用。

人参皂苷(SF1)可强烈抑制周围神经退行性过程,并与其对SCs的作用有关。反式去分化是SCs在周围神经退行性过程中所特有的。当SCs进行反式去分化时变得与未成熟SCs相似,从而迅速增殖。在SF1处理下神经纤维中溶酶体关联膜蛋白1、p75NTR表达均下降;在SF1处理下SCs的Ki67表达低于未处理细胞,提示SF1在外周神经退行性过程中能显著抑制SCs增殖[31]。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SCs由于在其表面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分子,被认为可能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发挥作用。上述研究可见,SCs与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在PNS的病理机制和修复再生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SCs的免疫功能及去分化和再分化过程非常复杂,并且随时间推移和病程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仍需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轴突髓鞘细胞因子
听觉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相关病理和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TMEM63A在髓鞘形成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人从39岁开始衰老
脑白质病变是一种什么病?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cAMP-Epac 转导通路对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