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创融合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2023-03-09 21:44程婷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创劳动理念

程婷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1 劳创融合教学理念的提出

劳创融合指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实践体验;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为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同构共生性,二者教育目标相契合,教育内容相关联,教育过程相互渗透,教育方式相互促进,二者的融合能够促进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3]。

2 劳创融合教学理念的内涵

基于党的教育方针,设计劳创融合的专业课教学理念。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双创”教育三者结合,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育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与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需要实践平台,需要与所学专业结合,以专业课程和实践为依托[4-7]。其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是实践,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实践融入其中,通过实践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8]。因此,三者在人才培养中可以相互渗透,通融互补,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9-11]。

3 劳创融合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选取英语专业课程《基础英语I》为例,本课程为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原理;树立合作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综合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思辨精神。该课程教学基于劳创融合的专业课教学理念,将劳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四个层面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借助思维导图系统呈现语言文化知识。

该课程主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教学基本原理。各部分内容知识点都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呈现,加深学生记忆与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这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能够通过构建思维框架直观呈现单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多个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语言文化知识体系[12]。例如,在文章“Two Kinds of Football”的精读教学时,运用思维导图呈现足球、英式橄榄球、美式橄榄球之间的关联,扩充文化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对本国民族精神展开思考,端正艰苦奋斗观念。这种基于专业知识的劳动脑力化和创造性的呈现方式,正是劳创融合的教学理念。

(2)依托作业设计全面提升交际教学能力。

该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提升交际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及单元主题设计作业,锻炼学生应用与分析能力。

作业设计本质为生产劳动过程的设计,恰当的作业设计是实现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帮助学生提升关键能力。例如,在分析对话“A Trip to Huangshan”时,设计“视频笔记”作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通过观看视频,总结作为导游的必备要素并讨论如何介绍景点,提升沟通与交际能力。同时,设计“开放式问题”作业“如果把教学比作登山,作为导游,你会如何引导游客”,让学生分析常见的引导方式,并与几种教学方式对应,讨论出创新的引导和教学方法,加深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完成作业展示后,引导学生反思,中国的旅游景点不止名山大川,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推荐乡村同样值得一游的景点。他们经过不懈努力,利用农旅、文旅、电商等途径实现脱贫。最后,布置“海报设计”作业“中国乡村脱贫之旅”,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手绘等方式直观讲好中国乡村的脱贫故事,加深对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及成绩的了解,坚定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视频笔记、开放式问题、海报设计等作业都具备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时效性,是劳创融合教学理念的有力诠释。

(3)通过实践活动科学培养职业人文素养。

该课程主要培养综合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根据上述两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评价与创造意识。

实践活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都具有劳动和“双创”元素。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例如,在课文“Environmental Pollution”精读教学完成后,鼓励学生开展“我的低碳生活”的“视频拍摄”实践活动,需要在视频中记录自己日常的环保行为和表达低碳的生活理念。这种环保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理念,培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综合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提升。再如,在对课文“My First Day at School”进行文本分析时,开展“如何克服怯场”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设想为第一天上课的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实践,台下的学生在其完成后对其表现进行评价。这种劳动与技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未来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各种挑战,培养正确的学科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环保型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类教学实践都是通过教育实践养成意识与观念,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教育过程一致,是实现劳创融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4)结合劳创精神有效传递价值观念。

该课程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的实现,能够助推价值目标的达成。在落实前三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劳创融合理念,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锻炼了学生对交际与教学的应用与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职业及人文素养的评价与创造意识[13-14]。其中渗透的劳创精神有效传递了坚持艰苦奋斗、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探索发展的价值观。

3 劳创融合专业课教学策略及方法

依据劳创融合教学理念下的专业课教学设计思路,针对性制定以下课程教学策略及方法。

3.1 课程教学策略

(1)生成性教学策略。

基于劳创融合的亲身体验及劳动创新要求,以及新时代大学生个体意识趋于强化的思想特点,设置该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习惯。

(2)指导性教学策略。

基于劳创融合的教育过程是体验式引导下的意识与观念的养成,以及新时代大学生认知方式偏直观化的思想特点。设置该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按照学习发生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外部教学活动必须支持学生内部的学习活动,依据顺序,层层引导教学。

3.2 课程教学方法

(1)成果导向法。

劳创融合理念强调创新成果及劳动成效。成果导向法强调学生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教师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因此,成果导向法符合劳创融合的教育理念,能够实现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此方法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开放创新的思想特点。

(2)项目驱动法。

劳创融合理念突出实践性与实效性。项目驱动法是教师制定或师生共同协商制定项目并共同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活动过程,要求学生个个参与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因此,该方法符合劳创融合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体会创新实践的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此方法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竞争意识强化的思想特点。

(3)体验引导法。

劳创融合理念注重知行合一的沉浸式体验。体验引导法,也称体验式教学,包括教师的导引、学生的参与、师生的感悟交流三方面,集知识、实践、反馈于一体。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属于理性范畴,也扩展至情感与人格,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因此,该方法符合劳创融合的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4 教学效果

在劳创融合课程教学理念的践行过程中,不是单纯挖掘与劳动和“双创”教育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想,而是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层层构建教学理念。

开展劳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后,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层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显著提高,作业和实践活动成果展反响良好。随着课程教学人次的增加,更多的师范生将自己的创新研究项目选题定为劳动教育及“双创”教育方向,所撰写的相关方向论文发表后能够得到社会认可。

猜你喜欢
双创劳动理念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