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跨境电商背景下广西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研究

2023-03-09 21:44张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跨境校企电商

张辉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1 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1.1 东盟跨境电商整体保持增长发展态势

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跨境电商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业务来源。东南亚电子商务的崛起,极大调动了大众的网上消费。根据《东南亚跨境电商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东南亚新增互联网用户4 000万,累计用户已达到 4 亿人;2020年,东南亚电商规模达740亿美元;2021年电商规模超1 200亿美元,同比增长62%。据Bain咨询预测,2025年东南亚地区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 340亿美元[1],电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1.2 广西—东盟跨境电商现状

广西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发挥了先行先试优势,制定《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和《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对跨境电商运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分别在南宁市与崇左市成立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钦州港成立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中心。广西自贸区引进100多家电商企业,Lazada跨境创新中心、shopee(虾皮)东盟跨境电商物流中心、中国—东盟科普国际交流基地分别落户南宁自贸区。崇左片区也进驻百世供应链、广西嗨购、新丝路等跨境电商企业。

南宁片区成立了跨境电商、国际邮件、国际快件查验三位一体的监管新模式,崇左片区推行出口简化申报通关模式,钦州港片区新建跨境电商清关中心。2022年1季度,南宁试验区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6.1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30.4%,其中进出口业务量高达3 565.6万单[2]。

1.3 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庞大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制定“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主要指标,指出到2025年,电子商务相关从业人员预期达到7 000万;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至2.5万亿元。鉴于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在2021年的报告中也指出,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目前市场的竞争指数仅有13.7,跨境电商人才供不应求。

2 广西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没有对东盟跨境电商做好充分市场调研,导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难以制定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快、规则变化快,对人才培养的短期目标也有所不同,缺乏校企合作的学校无法对企业需求人才进行精准培养。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培养的人才没能真正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2.2 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跨境电商行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但部分学校的课程以及教学设施相对滞后[3],缺乏跨境电商相关的教学平台与实训平台,教学评价和考核系统也都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与市场发展脱节,学生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对教学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改进。

2.3 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操作培养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东盟跨境电商的教学研究,但部分教师缺少跨境电商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水平不高。有些学校也没有充分重视跨境电商的实践操作,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到教学当中,导致了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学生跨境电商的实操较少[4]。目前类似虾皮,Lazada的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都需要工商营业执照进行注册,这也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缺乏跨境电商的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跨境电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东盟新市场、不同跨境电商平台以及东南亚国家文化和生活差异,也要求教师不断分析研究市场情况,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广西自贸区虽然进驻了东盟跨境电商企业,但是各个企业尚还处在摸索阶段,也处于经验累积的过程中,有实战经验且能到学校做兼职的企业导师较少。

2.5 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不完善

广西每年举办东盟博览会,与东盟各个国家有良好的合作,有良好的东盟政策优势,不少企业转型进入了东盟跨境电商的行列。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利好政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但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较少,三方也没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完善,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

3 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以创新创业的理念为基础,与东盟跨境电商相结合,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3.1 掌握跨境电商专业知识

跨境电商专业知识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必须要加强专业知识建设,只有具备丰富的跨境电商专业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创造能力[5]。

3.2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6]

在实训课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把跨境电商专业知识融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开阔跨境电商视野,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3.3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利用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7],增强学生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实践知识、市场竞争规律、跨境电商发展方向等知识,抓住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升自身创业项目发展空间。通过实践实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 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建立广西东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在广西高校当中,只有广西国际商务学校设置跨境电商专业,其他高校的跨境电商课程都是设置在国际贸易或者电子商务专业下,因此必须修订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要了解各自的专业需求,和跨境电商企业进行沟通,到实地进行调研,熟悉行业的发展状况,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技能的需求。针对东盟电商的特点,校企双方应协商讨论,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特色课程,培养专业型的跨境电商人才。高校同时和企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跨境电商人才联合培养,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8],以自由贸易区为依托,制定适合东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2 建立跨境电商协同育人机制。

以政府为引导,校企双方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共同投资设备、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开展招生、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推进就业、共同研发项目”的运行机制。企业与校方共同打造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协同中心,企业导师参与跨境电商教学过程,通过系统化教学管理,形成校企双元育人合作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跨境电商工作的实践训练,企业提供相关的资源共享与技术支持,用产业带动校园教育[9],校企共同完成协同育人培养建设方案,使教学管理向企业化运营过渡,实现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中,导入企业商业项目,由企业提供资源和技术指导,校方师生完成项目运行。学生参与跨境电商运营项目,不断在实战中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

4.3 设置校内外跨境电商专业实训基地

在创新创业体系中,建立跨境电商实践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跨境电商实践基地,既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能解决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和问题,把企业的文化引进校园,创造新型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跨境电商的运营操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校跨境电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掌握跨境电商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11]。

只有校内的实训基地,还不足以解决在跨境电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必须以校外的跨境电商企业为驻点,建立跨境电商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课余、寒暑假以及见习,学生可以进入跨境电商企业学习,真正感受跨境电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跨境电商的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跨境电商职业素质[12]。通过校外跨境电商实践基地,拉近了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企业也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4.4 校企共同打造跨境电商创业平台

为了让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接近实战,在校内应设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平台,大学生可以与企业一起合作申请不同跨境电商平台的相关账号,搭建平台,建立学生团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从跨境电商网店的申请、电商的运营、商品发货、物流管理、售后评价等环节进行管理,上岗操作,自负盈亏,了解跨境电商的创业过程,学习跨境电商专业知识。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程跟踪,进行风险监管,如果发现学生操作有异常或者违反平台的相关规定,要及时提醒,防范风险,避免封店的情况发生。

通过搭建多维实践平台,企业将跨境电商项目引入高校,让学生配合企业完成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企业资深教师校内驻场授课[13],亲临指导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运营能力,也能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建议,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5 “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跨境电商实践能力。校内教师去企业进修,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提高跨境电商实战能力,吸收企业文化,增强其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同时,学校教师应运营跨境电商平台,熟悉各个平台的规则与操作流程,积累实战经验,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学校主动引进企业跨境电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讲师,不断培养学生创业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以企业实战的标准,建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通过产、学、研融合,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跨境电商的师资团队,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5 结语

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还能够提升跨境电商企业的竞争力。广西各高校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研究跨境电商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方式,设置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4],满足广西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要。

猜你喜欢
跨境校企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