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产教融合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09 21:44陈静赵韦人蓝锐彬张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企创新能力专业

陈静,赵韦人,蓝锐彬,张伟

(广东工业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1-2],现代产业新技术多点突破、技术更替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窗口”[3],这些都要求高校能培养更卓越的电子类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满足产业技术需求,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提升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4]。

广东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引领广东产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传统电子类人才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固化、创新能力培养手段不足、实践能力培养设施陈旧和短缺等问题[5-6],构建基于OBE理念的灵活、可操作的培养模式,吸引代表产业前沿技术的企业多维度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7-8],构建可快速调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度结合,建立科研转化教学的制度保障;整合企业资源,共建共享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

1 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子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体系更新与快速升级产业的对接滞后。新兴产业需要面向生产管理一线、通晓行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且具备跨界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校人才培养偏重基础课程建设和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只按教材讲授知识,学生很难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情况,而且缺少现场实践教学,忽视职业需求素养等,导致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9-10]。

(2)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设计和创新活动缺乏层次性,创新活动过程管理和监督不足,创新教学评价内涵不足,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操作性差,科研转化教学的效率低,导致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无法满足现代电子产业需求[11-12]。

(3)实践教学平台的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新型的实验和先进的设备。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资金不充足,实践场地有限,导致更新升级滞后,开展的实验项目多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无法有力支撑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3-14]。

针对以上问题,依托广东省一流建设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了基于科产教融合的卓越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

2 产教对接构建多维度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2.1 实施“3+1”个性化培养模式

每年选拔数十名学生组成“电子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班”,前三年在校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第四年分散到不同企业进行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选拔代表产业技术发展前沿的企业,并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企业为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生产实习条件和实训基地,配备专业的企业导师,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结合学生发展和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和方式,保证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企业设立各类专项竞赛和企业课题

企业依据自身技术热、难点问题设置竞赛内容,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提升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实践深化理论培育目标,同时也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专业已吸引近10家企业设立了学科竞赛奖,如杰理杯智能生活创业设计赛、ASM光电创意大赛等。

企业结合自身需求提出实践课题,包括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并提供经费及耗材支持,以“合作开发”的形式下达到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对应的理实一体课程或集中实践课程,由实践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

2.3 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

以教育生态为指导,强化与广东省“双十产业”内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每年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和修订。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加强“射频电子技术”“光电子器件”和“嵌入式系统技术”三大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设了“专业综合设计”和“电子工程实训”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用以加强专业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工程师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使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及时更新。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研讨设立项目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这种多维度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灵活可变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形成,提升了专业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3 科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及时转化

3.1 依据最新科研成果,更新创新设计类实验

专业教师结合现代电子产业需求,每年更新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增设创新设计类实验,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问题。

例如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电子工程实训”课程,将传统课程中分散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若干个“实训项目”,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开展项目、获得实验结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另外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增加科研类选题,鼓励专业教师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与教师自己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

3.2 师生课题对接形成制度

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学生加入导师的前沿课题研究,从中培育各类竞赛项目,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构建“千苗计划”,每年选拔约20%有创新潜质的优秀本科生纳入“小千人”培养库,配备导师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定期跟踪其学习、科研状况。并且对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进行考查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把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制度化。深入的科教融合以及相应制度保障,成为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4 整合企业资源和科研设备,创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4.1 融合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整合共性技术和实验资源,校企双方共同投入,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开设项目型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行业先进设备。例如我们与珠海杰理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AIoT创新联合实验室”,旨在推动优秀中国芯进入大学课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工程师。每年寒暑假,都会遴选多批学生前往珠海杰理科技有限公司参加联合培养实训课程。

将部分科研实验室转变为教学科研实验室,开放给本科生,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企业课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逐渐培养其科研能力。

4.2 强化管理,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校企联合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发展激励制度等,以进一步优化实验室事务管理流程,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实践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

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立各类创新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对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绩效考核,实时监控其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模式,更新运行资源,完善运行机制,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4.3 校企双赢,多元共享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资源

共享创新实践平台,企业提高科研能力,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解决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不足问题,使创新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符合现代电子产业需要。将行业标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有机融合,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升专业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以往单一形式的实习基地或创新实验室模式,最终达到共享主体多元化、共享内容多元化、共享形式多元化。

5 结语

基于新工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卓越人才的需求,广东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系统构建了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性建立了科教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以学生为中心共建了校企联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五年前相比,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了“两升一高”:每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次提升了120%;人才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在我省战略支柱和新兴产业企业就业比例从31%提升到57%;近五年学生平均就业率有显著提高(96%以上)。形成的基于科产教融合的卓越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吸引省内外高校前来交流学习,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校企创新能力专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