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调查及引导策略

2023-03-11 05:06李婷婷邓雅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信仰群体马克思主义

李婷婷,邓雅媛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新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发挥效用,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形态,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智能+”、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革新以一种更高、更新的信息驱动方式引领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改变现行既有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秩序的同时孕育着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不断促使着当前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迈进。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在生活场域中愈发广泛的应用也催生出智能时代的独特社会文化特性,形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与价值意识[1],深刻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因此,从智能技术的内在逻辑和固有特性出发,着眼于其所构建的全新空间场域既是剖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实图景的逻辑起点,也是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逻辑起点。

一、智能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新境遇

智能时代本质上是基于信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社会形态的新阶段,智能技术内在的“智能”特性及其固有的高时效性、高精准性等深刻改变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环境。一方面,智能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构建起了信仰培育和学生群体的多重互动联系;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既冲击了信仰教育,也加剧了信仰异化风险,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智能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新机遇

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更加智能化、沉浸式的新的空间场域。第一,移动终端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保障了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满足个人需求的课程知识与专家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以及“一刀切”式的课堂传授,智能化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智能算法技术通过用户所留有的数字轨迹可以智能分析用户的态度与偏好,由此生成用户画像并精准推送满足用户偏好的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主体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智能算法技术在尊重学生群体个性化意愿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个性化信息的统一提取与合并分类辅助于信仰教育,为主流信仰媒体在智媒环境中的信息传输提供参考与借鉴。第三,虚拟空间深度嵌入现实世界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虚拟与现实之间边界的模糊向受众群体构建了一种“真实虚拟”,这种“真实虚拟”将智能技术与文化生活相融合,使学生群体高度沉浸时可进行文化体验并被潜移默化。智能技术原有的特性及其所带来的新的空间场域打破了传统的信仰培育方式,拓展了既定的信仰培养场域,延展了传统信仰教育的辐射范围,为信仰培育与学生群体间构建起多重互动关系,也加深了学生群体与信仰培育间的内在联动。

(二)智能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新挑战

智能技术本身的技术逻辑与“信息茧房”效应在对当前信仰教育模式形成冲击的同时加剧了信仰异化风险,为大学生群体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固有的信仰教育模式与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带来巨大冲击。传统的信仰教育模式中,思政教师群体在信仰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并通过对知识的掌握与传授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但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成本大大降低,教师群体在客观知识的占有量、热点知识或科研前沿问题的研究上难以占据绝对优势,其权威性被一再削弱。第二,“算法主宰”式逻辑消弭了大学生群体的理性思辨与精神追求。智能算法推荐机制以刻画用户偏好、满足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为原则,长此以往的信息推荐将是片面化的、碎片化的抑或是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快餐式信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算法推荐实则是使主体处于“算法主宰”下,在养成思维惰性的同时远离对事物的理性思辨与系统思考,最终丧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第三,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全民泛娱乐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异化风险。信仰意味着信仰主体对某种理论、学说、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但是,泛娱乐化效应使精神载体代替精神本身成为被推崇的信仰对象,在信仰被物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对金钱、权力等具体的实际存在物的信仰。

二、智能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图景

智能时代促使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信仰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与树立的过程中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也对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立场和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此次研究设计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其中,以S城六所不同层次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为核心调查内容,结合大学生群体对信仰知识的了解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以及对政权机关运行效能的评价等,以核心调研内容为主、侧面反馈为辅设置研究内容,并采用SPSS 22.0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深入探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问题,为提升策略提供有力支撑。在SPSS22.0有效数据的信效度检验中,此次研究设计的信度检验Cronbach′sα数值为0.803,结构效度检验KMO值为0.836、且Bartlett检验p值=0.000<0.005,综合表明此次研究设计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调查内容与希望调査主题间有较好的关联性和稳定性,能够为分析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提供较为坚实的数据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特征

1.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据主体地位。大学生群体关于信仰倾向的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分布积极健康,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信仰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在有效调查对象的856人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有731人,占比约为85.39%;有24人选择了信仰科学,占比约为2.80%;有7人选择了宗教信仰,占比约为0.82%;有39人选择了星座、塔罗牌、偶像和虚拟人物等选项,占比约为4.56%;有55人选择了信仰金钱、权力,占比约为6.43%。总体来看,大学生信仰结构中存在对星座、塔罗牌、偶像以及虚拟人物等的信仰,表现为一定的多元化倾向,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信仰结构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是被大学生群体高度认可的科学信仰。

2.总体上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场坚定。智能时代下信息纷繁复杂且良莠不齐,冲击、形塑着大学生群体对事物的认知,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总体上在面临复杂问题时能够持有坚定的根本态度和社会主义立场。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调查中,占比91.36%的大学生群体表明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非空想。在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问题中,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持坚定态度,90.42%的大学生群体表明“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大学生群体更明确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大学生的信仰认知和信仰行为趋于积极理性。关于大学生群体信仰认知和信仰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认知,信仰行为也趋于积极理性。首先,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意识到了正确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的知识掌握情况良好,能够正确区分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间的区别,总体上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其次,对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心理和行为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积极的网络政治生活参与意识,在复杂舆情和热点事件中,74.36%的大学生群体表明“未经调查核实,不发表意见”,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行为逐步趋于积极理性。

(二)智能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信息渠道来源多样与主体需求个性化引发信仰认知误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结构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同时,星座、塔罗牌、偶像甚至虚拟人物等也进入大学生的信仰选择行列,相较于对科学、传统宗教的信仰倾向,这类信仰倾向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信仰的认知停留在满足简单的主体的“精神愉悦”,并以此为原则盲目地进行信仰选择。究其根源则是部分大学生对于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存在误区,并未真正意识到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之间的根本差异。

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误区源于各类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和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个性化的双重效应。第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接收模糊、认识不准确,理解不到位。从大学生信息来源的调查中可知,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为以下几个方面。各互联网平台为65.89%、“形势与政策”课堂为17.64%、日常交流为6.31%,电视为3.15%,书籍报刊为4.10%,学校举办的专题学习活动为2.90%。这表明,在所接收的信息来源上,互联网媒介以其便捷性优势超过传统传媒媒介,并占据极大的比例优势。但这也意味着,各类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在高度开放的信息环境和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下面临着失真和消解问题。在互联网空间,海量用户可从不同视角、不同剪辑手法和表述方式对某一信息进行二次或多次解读与传播,因而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在漫天信息中逐渐被消解。夸张式标题和掐头去尾的内容表述往往使得受众群体对信息的认知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对信息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第二,大学生群体需求个性化与辨别能力不足的特征使得其依据自身喜好对信息进行“过滤”,倾向于接收简单的、使个人感到愉悦的信息。此次调查样本中的大学生群体多为“95”“00”后群体,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95”“00”后的成长背景有着明显变化。在“您信仰某种主义主要是因为”一题中,71.03%的学生选择了“符合自己心愿”一项,这也验证了当前大学生群体进行选择时更加趋向于满足个性需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各类互联网软件在掌握用户偏好的同时通过智能推送来稳固用户基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更加容易接收满足自身喜好的信息,甚至逐渐与其他类型、观点、与个人偏好不一致的信息相隔绝,走入认知“盲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其容易被披着科学或奇幻外衣的东西所迷惑、误导,甚至动摇自己原本的理想与信念。

2.高度开放信息环境与主流思想话语权受冲击弱化信仰意志。大学生群体是否会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理性取舍与分析的调查结果显示,77.34%的大学生持有“一般”的态度,这表明大学生群体对不同来源信息的采集和取舍比较被动,止于被动接收和“浏览”层面。智能技术革新通过5G、AR、VR等技术不断强化交流与体验模式,吸引大学生群体处于便捷式、沉浸式的信息与体验中,长期沉溺其中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大学生群体的思维观念与价值意识。基于此,信息环境中所充斥的各类信息是否正向健康对于大学生群体能否秉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志极为关键。

智能技术本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特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也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在加剧不良信息、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以及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的同时,通过改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与规律,使主流思想话语权面临多重因素的消解与冲击。第一,信息空间的高度开放特征为各类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以各种方式进行网络攻击给不良信息传播与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强的传导力,客观上提高了对不良信息和多元意识形态渗透的技术防范机制的设置难度。第二,各类信息的娱乐泛化问题加剧着对主流信仰内容的异化与消解。信息技术的革新为娱乐文化、亚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提供了新型媒介,国内本土文化的发展与国外的娱乐文化、亚文化的流行与传播促使青年群体过分关注娱乐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对科学真理的漠视、对厚重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崇高道德的践行,是构成青年群体精神世界以及建立崇高信仰的重要元素[2]。以娱乐视角与思维解读、传播政治事件与政治话题本质上是以一种简单取悦、满足受众的方式来赢取受众关注与获利,严重消解了学生群体的主流信仰、价值认同与道德观念,损毁了青年学生构建信仰的重要元素。第三,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智能媒体传播也改变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传统从顶层向下、从中心向外辐射的传播路径转变为较为成熟的多中心传播形式,通过传播路径的改变对主流思想话语权形成一定程度的消解。因此,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中时刻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形形色色思潮、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亚文化要素间的冲突与博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志也面临着被各类不同信息裹挟与消磨的危险。

3.政权机关运行效能实况与多中心信息传播偏差削弱信仰认同。关于大学生群体对政权机关运行效能满意度评价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总体对于政权机关运行效能满意度较高,评价主体与评分的交叉分析数据显示,部分并未实际进行过业务办理的学生对政权机关运行效能持有“保留式”评价,同类样本的代表学生在访谈过程中表明,网络曝光、爆料的关于某些政权机关不作为、懒作为事件使其在评分过程中选择了中间值。智能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成熟的多中心信息传播机制在实现信息更广覆盖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失真与失控。在多中心信息传播机制下,政权机关运行效能实况容易被未经查证的曝光、爆料事件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所掩盖,这不仅冲击着大学生群体对于公权力机关的信任度,也削弱着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认同。

智能技术革新形成了多中心信息传播机制,这种传播机制本身的传播规律以及高时效性、智能推送的典型特征,使得常规信息的传播范围、影响力度远不及曝光、爆料等舆情热点事件,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所接收到的关于公权力机关运行效能实况的信息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偏差的长期积累会冲击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与信仰认同。第一,多中心信息传播条件下信息的真实性、可控性大大降低。所谓多中心,即没有完全既定的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人人相对于信息源来讲也是次中心,也就是新的信息中心,在这种模式下,信息传播路径不再稳定、传播内容也在经由不同信息源提供、解读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关于公权力机关运行效能实况的相关信息在不同信息源的解读与加工下,传播效果难以保障。第二,多中心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高时效性和智能算法推送的典型特征,可以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受众群体,甚至影响其独立价值判断。高时效性特征促使曝光、爆料等热点事件在短时间内进行“批量式”转载、讨论,受众的认知、情绪和心理在网络传播中被迅速放大,并感染其他受众群体。与此同时,在智能技术的精准算法推送的作用下,受众群体通过个人偏好逐步沉浸于“信息茧房”效应中,更加相信符合自己认知倾向的信息。这种传播偏差效应的存在与积累通过弱化公权力机关的公信力来不断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维逻辑与价值判断,进而逐步削弱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策略

(一)以建构智慧型教育模式为载体提升信仰教育实效

信仰教育是消除大学生群体信仰认知误区,提升大学生群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认识事物、改造事物能力的关键环节,智能技术革新为构建更加契合于大学生群体需求的智慧型教育模式,提升信仰教育实效奠定了基础。第一,开展智慧教学环境建构工作,通过运用移动终端促进学习技术、环境与资源的智慧化、智能化,满足学生群体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技术保障了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进行课程自主学习与教学资源获取。以移动终端为技术支持,通过接入独立学习平台或学校相关网站,可以直接获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详细反馈与意见、建议,这些教学数据的可视化是帮助教师及时进行答疑解惑的重要辅助机制,反馈数据的可研究性也是教务研究作出智能教学决策的重要基础。第二,要积极促进思政教学课堂与校园网络互动文化的对接。在校园网络环境中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与线上竞赛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群体在网络中的行为取向和文化认知,以校园网络互动文化为承载,以多种活动的形式、优秀作品为手段,将主流价值引导和信仰教育核心贯穿其中,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第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智能技术革新使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度更高,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使得各类互联网平台成为继高校课堂外信仰教育的第二重要场域。应当在网络空间开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全新空间,通过与热点相结合、经典理论解读、理论课堂录播、权威观点探讨讲解等多种方式提供信仰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通过网络获取不同的信仰教育资源。此外,应当积极与不同网站展开合作,为大学生群体查找信仰教育资源提供更加便捷的检索渠道和获取途径,在网络教育中开辟信仰教育的新空间。

(二)以增强智媒传播为重点巩固主流信仰话语权

增强主旋律信息在智能媒介环境中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当前巩固主流信仰话语权的重点工作,也是在媒介环境中强化主流、正面舆论引导,强化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志的主场域。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阵地建设,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空间的宣传力度以积极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渠道。调查显示,相较于传统文字型软件,大学生群体更习惯于网络视频类软件。网络视频相较于文字、文章更具冲击力,更容易获得大学生喜好并引起情感共鸣,这是宣传主流信仰积极拓宽的渠道之一。因此,应当在抖音、哔哩哔哩等综合类软件中积极宣传主流信仰价值,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第二,要加强智能媒体软件对主流、正面舆论的引导。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3]。在网络环境下巩固主流信仰话语权,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网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在某领域的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优势,主动地向外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例如,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政治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等。第三,善用网络语言以增加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传播力。网络语言极具趣味性与普及性,借助网络语言深受青年学生群体喜欢的特点,将其与主流价值相联系,既能引起学生群体的兴趣,又能大大加强大学生群体的认可与认同。研究表明,人们“对待与自己有微妙联系的事物”时更加积极[4],促进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中适当的、合理地与网络语言相结合,在符合学生群体理性认知的同时增强了情感认同,对于强化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实效性具有积极效应。

(三)以智能治理机制建设为抓手营造清朗信仰环境

智能技术既是加剧信仰环境复杂性的主要因素,也是实现智能治理、有效清朗信仰环境的着力点,清朗信仰环境的营造是提升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对不良信息的智能监测机制。例如,积极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对敏感词汇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过滤,对出现多次发布不良信息的账号进行精准识别并纳入监测管控,必要时进行强制整改和账号清除等。智能监测系统针对明显的敏感词汇与不良信息有较为精准的主动识别和目标提取能力,但对于进行过隐藏与包装的不良信息就难以依赖常态的监测机制完成,需要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敏感词汇的关联性检索和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对已筛选的信息进行鉴别与分析,在把相关不良信息纳入智能监测范围的同时,对其传播范围内的相关用户、互动人员等进行跟踪,有效拦截并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消极影响。第二,建立对不良信息和不良社会思潮等的智能防御机制。智能防御机制是指通过利用智能技术有效防止多元思潮、有害信息等带来的信息污染、扭曲和操纵的隔离和防御机制。智能防御技术通过利用智能技术在海量数据挖掘、动态分析和深度机器学习的绝对优势设置不同层级的智能过滤和智能屏蔽机制,以敏感词汇的不同程度、发布频次以及传播范畴为参考采取过滤或直接屏蔽的措施,实现对不良信息或不良社会思潮的自主修正。第三,建立对热点舆情信息的智能响应机制。网络热点舆情信息极易伴随群体性行为,信息发酵、群体感染与价值撕裂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带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智能算法技术以大数据资源实时汇集为基础,掌握舆情信息产生与流转的全节点记录信息,运用智能算法能力以时段、区域为划分标准进行节点流量的动态监测,能够有效捕捉热点信息和用户情绪走向,在推算舆情发展趋向的同时及时触发相应的响应与反馈机制,从而为快速了解舆情全貌、及时处理舆情事件、正向进行舆论引导等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参考。

猜你喜欢
信仰群体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