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为切实践行“人民至上”作出了历史贡献。
“人民至上”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建立在马克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个理论是贯穿整个报告的核心,全党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人民的利益进行部署和不懈奋斗的。习近平党的二十大在总书记报告中规划未来五年宏伟蓝图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和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底气。为了践行“人民至上”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顶层设计中,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首要战略任务,聚全党之力,改革创新、砥砺前行,在不断探索中进行了伟大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许多令全国各族人民认可和共享的改革实践成果。
(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农村实现脱贫减贫提供成功范式的伟大实践。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拥有的14亿人口中,农民人口有5.57亿(截至2021年),约占40.42%,同时,贫困问题是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就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至上”理论的坚强决心和实践能力,创造了奇迹般的中国减贫模式。
(二)着力改善民生,为人民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伟大实践。“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方略,在利民惠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举措,它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一系列民生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提出“两山理论”,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伟大实践。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这个著名的论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哲学基础,也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认识,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十八大后“两山理论”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党的十九大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习近平“两山理论”的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是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科学处理就是为了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为全国各族人民和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低碳性、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的工作,加大惠农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18年以来,振兴中国农村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规划”,目标是到2050年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共产党全力推动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加快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前景,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全国五亿多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坚持“生命至上”,为维护人民利益做出价值选择的伟大实践。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肆虐的疫情在持续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民生命造成威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生命至上”体现在具体的伟大实践中,以实践中的务实战略赢得全国人民的认可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