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困境与出路*

2023-03-12 12:39李笑然刘继荣
关键词:价值观念教育工作者共识

李笑然,刘继荣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导致公众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存在,也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诸多矛盾,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此时,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分歧、凝聚共识的功能在价值观念调和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和整合并凝聚起公众普遍共识,促使社会和谐稳步向前发展。

在全球化程度加深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叠加效应下,新媒体技术走进普罗大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空间的参与者和使用者。然而,新媒体在给公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共识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在享用新媒体技术便利的同时克服其带来的困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实效性的关键一环。

1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意义与运行机制

“凝聚共识”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用到的词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持有不同观念和认识的群众广泛地凝聚起来,成为新时代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步骤。

1.1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有利于化解矛盾、团结力量。社会发展需要凝聚力量,社会稳定的前提是解决好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而个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判断是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调节社会器物层面和个体精神层面的矛盾,引导两者趋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日常生活中不同个体所进行的日常性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在我们国家,有很多集体性和社会性的工作,这些事业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完成这些事业时,需要凝心聚力达成共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形成合力,推动社会进步与稳定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稳定环境。改革开放越深入,个体的价值观念差异化特征会越明显,而差异化的价值观念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1]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共识,并通过此共识凝聚个体,使个体在共识的指引下能够共同努力,相互合作从而达成共赢。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践行。文化背景复杂化、利益多元化、价值理解差异化使得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遭遇了重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其能否顺利“落地”,被大众认同的关键一环就在于社会公众能否达成共识。只有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才能使其成为社会成员行为方式的指导思想和法则。

1.2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运行机制有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前提是承认社会的分化。建国初期,社会高度的同质,公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不存在过大的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需求也不那么迫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速发展的社会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公众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也逐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凝聚共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阶段重要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从哲学角度来说,是使民众客观对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通他们的利益有关。”[2]187国家是无数个体的结合,个体专注于个人利益的获取。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3]605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公众的利益诉求汇集,取得“最大公约数”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社会有序前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过程中要吸引公众大量的“目光”,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公众的大量关注是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现实条件。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同个体对某一事件是否关注以及关注角度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首要工作便是引发公众对于事件的“聚焦”。只有得到群体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讨论与价值判断后,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凝聚共识的可能。同一事件由于群体所关注的角度不同,所引发出的看法和观念也差异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公众不同角度的观念进行理解与分析。

再次,由于公众是根据自身的诉求做出价值判断,所以导致了其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从而造成了公众价值观念的分歧。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是要在公众的价值观念中调和分歧,寻找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并扩大其影响力。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纷繁多元的价值观念中寻找、梳理、总结出共同点,先达成小范围的共识,并对这些小范围的共识进行甄别,判断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发挥引导调和价值观念的作用,对公众有组织地引导、教育,扩大共识的范围,这是各个观念相互碰撞融合的动态过程。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凝聚的共识要作用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价值观念指导公众的生产生活。凝聚共识旨在让公众从认识上的理性“优化”到行为上的正确实践,从情感上的理解形成行动上的支持。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最终达成的理想结果。

2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面临的困境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VR、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并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向大众传播和服务。这一技术变革使得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出和接收信息,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新媒体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使公众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易受到复杂信息的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无序性方向发展,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弱化。而且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再适应当前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转变,但是由于其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的成本较大。

2.1 信息量井喷:公众目光难以聚焦

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呈现出高速传播、快速更新、存储海量、检索便捷、互动门槛低的特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低成本化的特点。从信息传播的发起者角度看,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起者不再全是专业媒体,社会的任何个体都可以发出信息并通过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将信息以及所内嵌的价值观念传达到世界各地。这样低成本化的信息输出方式,导致公众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在缺少公众的大量关注下,即使一部分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成了理解也拥有了相同观念,但由于公众关注程度的不足并不能达成最终的共识。从信息传播的受众角度来看,信息传播低成本化使公众接收信息时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公众对于信息的接收量陡增,尤其是频繁使用互联网并且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在庞大的“信息群”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严重淡化,使其极易受到其内嵌复杂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群面前把握时代的症候,“一刀切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建设核心问题,吸引广泛关注,帮助公众凝聚共识并加强共识的影响力,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2.2 价值观多元:社会相同观念难以聚集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容易在质量参差不齐数量又格外庞大的信息群面前“迷失”,造成了凝聚共识的困境。高科技发展使得信息的发起门槛降低,庞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信息、不良思想甚至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等信息。这些纷繁交错的信息经过新媒体技术“包装”后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吸引其注意力,致使公众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且使其对于某一事件的价值判断不够客观、准确。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群再加上“评论区”某些带有主观性的解读极易导致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误解,甚至根据主观地臆想和猜测最终形成错误的观念。这样缺乏客观性的价值判断致使公众形成错误的认识,造成价值观念的分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取得的成就,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剧变使人们的精神空间发生了严重压缩,思想革新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失衡,造成了社会公众的价值观集体失范。“平庸的人不但承认自己是平庸的, 而且还宣称平庸是一种权利, 并要求强制推行这种权利。”[4]66纷繁复杂的信息、西方价值观的侵入引发了公众价值观念多元趋势,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公众精神世界的迷失,引发影响力较大的负面情绪,再加上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巨大的威胁,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带来了巨大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序、积极地重构个体的价值范式,潜移默化地去除公众内心的贪执,消除其短视,破除其庸俗观念,凝聚共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2.3 空间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发生改变

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公众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表达,在冲突与和谐的张力下产生的社会变革,划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相对隔绝的空间,传统思想教育所原有的教育空间被分割,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程度提升,工作难度增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因为新媒体技术使得原有空间对信息交流的限制大幅降低,网络空间中的虚拟交际情境的占比提高,视频流某体、直播平台、VR、AR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当下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去平面化”的背景下,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内容的传播就会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科技发展下逐步开始转移,而作为刚转移“阵地”后的“新人”,话语权有时会旁落到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个体或群体手中,这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的引导和规范难度陡增。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传统教育方式就急需转变,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殊性,教育方式转变的成本较大且容错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被塑造后是很难再发生大的改变。并且,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减少,大部分公众更倾向选择网络交际,在互联网上使用虚拟身份表达观念。在习惯网络空间的新型表达形式后,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会相应降低,甚至出现公众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双话语体系”,使得主要依赖线下教育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加。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环境、教育方式变化,就必须要有效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其拥有的领导力、凝聚力等现实力量。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达和广泛应用裹挟着巨大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去权威化” “去中心化”的态势。在新媒体时代,价值观念传播者的角色不再全部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扮演”,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观念并产生影响,原有的舆论格局被打破。思想观念的传播者不再全是之前的的主流媒体或高级知识分子,而是转变为普通的、有传播价值观意向的社会公众。但由于社会公众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表达的方式等因素使其在传播思想观念时出现表达不准确、观念主观化甚至错误等现象,给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带来巨大困扰。由于舆论格局的重塑,“首发新闻”的争夺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有些媒体罔顾事实、丧失底线,奉行“流量”至上,做出了一些捕风捉影的报道,运用春秋笔法吸引公众注意力,加上高科技算法按照个体主观“口味”精准推送,对凝聚共识工作乃至社会长效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久而久之,部分个体潜意识中会把信息失实的责任归咎于主流媒体、归咎于政府,不真实的信息也会让个体习惯运用主观情感判断,长此以往社会陷入错误的、主观的判断逻辑,加大了凝聚共识的难度。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新环境中的“针对性”下降致使教育内容与公众需求的内容相脱节,主流意识形态在此环境下遭遇传播困境,加大凝聚共识的难度。比如:拿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宣讲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宣讲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宣讲的内容与所针对人群的需求不完全契合,容易出现“需要了解该政策的群体不知道,不需要的却被反复宣讲”的现象,极大地浪费了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由于“针对性”不足,宣讲内容不完全贴合,造成公众对于政策的理解性欠缺,导致政策的“落地”程度不足。在话语权的争夺、复位与平衡中,角色的改变使信息从原来的单维度输出变成了多向度互动,这样虽然调动了公众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由于个体的能力差异和诉求不尽相同,可能会出现同一事件在不同发布主体所表达出来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进而呈现出信息的混乱性和非专业性,使公众欠缺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

3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破局之策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带来了诸多困境,为破此困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提升自我理论水平,站稳主阵地,制定长远、有效的共识评估规则,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路径的革新。

3.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凝聚共识“土壤”的健康保证

环境可以塑造人、改变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所处的环境二者相互承载、不可分割。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快节奏传播使得舆论环境发生变化。在新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立场坚定不动摇,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以适应信息传播新环境、新态势,凝聚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公众开展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新媒体时代,共识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且不加反思,致使其产生的价值判断趋于主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筑牢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是“成长之根”,“根”扎正、扎稳,公众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5]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公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母题对其进行理想信念培养。

为了适应信息快节奏传播态势,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打造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用户众多的新型主流传播平台。拓宽传播的渠道,完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格局,实现各级媒体联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纵横联通,协同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3.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凝聚共识“养分”的充足供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强化自身素质、丰富教育内容以在纷繁复杂的舆论格局下站稳、站好,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加深理论深度,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和公众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做细、做全,为凝聚共识提供“养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当下环境,积极主动应对,坚决抵制主观判断与臆想,还大众一个理性价值判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威信产生质的提升,为凝聚共识创造条件。

根据新媒体传播呈现的姿态友好、方式灵动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思想政治方式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 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6]45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借新媒体技术的“东风”,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对公众进行教育、引导,利用VR、AR等技术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达到入脑入心,从而凝聚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共识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和公众的交流以及公众自身的表达,个体只有在充分的交流与表达中才能交换观念,引起讨论,然后在不同的观念中寻找相重叠的部分,提炼相同观点,进而形成共识。新媒体时代下,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传播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此目标,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的路径和方式,形成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乐意接受并且认同所内嵌的价值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根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包括专业性较强的专业理论外,还应该包容并蓄,要植根于祖国的辽阔大地,并且紧跟时代的潮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使得公众对教育内容更愿意接受,为凝聚共识铺好、铺平道路。

3.3 建立长远、有效的共识评估规则:凝聚共识“果实”的筛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广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合力,明确方向,共同努力,寻求广泛认同并将其扩大,最后达成共识的凝聚。最终达成的共识要指导、规范公众的生产生活,一些公众的正常的生活习惯不需要共识,只需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即可。还有一些共识在凝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难以达到期望的要求,甚至起到与预期相反的作用,这种情况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违背凝聚共识的初衷。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评估规则,运用这套规则多维度评估所要凝聚的共识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凝聚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多次评估。如果共识不能符合最初要求,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甚至停止。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错率;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为之后的凝聚共识树立典范、减少工作困难。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是符合客观规律和法律法规,达成的共识不能是异想天开、漫无边际的共识。

第二,共识的效用评估。根据共识的效用可以将共识分为“助推力”与“托举力”,“助推力”共识要为社会前进做思想准备,“托举力”效用的共识要对社会发挥兜底作用,划出一条不可越过的道德红线。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绝不是“喊口号”,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舍己为人”。公众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接下来才会思考社会。社会发展需要大方向的共识引导,也需要共识来作为法律以上的道德底线,这些起到托底作用的共识与“助推力”共识同样重要。

第三,共识的凝聚难度评估。在社会生活中,部分共识是天然形成的,公众在生活中根据一些不成文的“规则”进行生活,这些“规则”已经达成了共识的雏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需对其稍微地规范化引导就可以达成共识。还有一些共识是需要一些时间通过一些手段才可以凝聚的,这类共识的达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工作的主要目标。还有一些共识是十分困难达成的,需要多方努力以及一定的时间才能达成,凝聚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十分困难达成的共识往往是最需要凝聚的,因为当社会出现严重的分歧就会难以凝聚共识,而凝聚这样的共识会极大地消除社会前进的阻力,这一部分共识的达成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凝聚比较困难达成的共识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击破”,循序渐进,抽丝剥茧,最终攻坚克难以达成目标。

4 结 语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正视环境的复杂性与社会观念的多元性,担起时代的重任,宁心定力提升自我理论水平,优化工作方式,实现综合实力多维度提升。如此才能在信息传播环境改变,自身扮演角色改变的情况下,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环境,不断巩固已有共识,并推进形成和凝聚新的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凝聚共识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19新媒体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凝聚共识工作定会走出困局,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汇集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庞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教育工作者共识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