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思考

2023-03-13 00:05刘亚波周东妮
三晋基层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土村民建设

刘亚波,周东妮

(1.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 710061;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和标志,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是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乡村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文化是农村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产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在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非遗、繁荣乡村经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最深层动力和当之无愧的铸魂工程。新时代背景下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和繁荣乡村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一)乡村文化振兴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契机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乡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农学思想、耕作制度等)、民间手工艺(刺绣、酿造等)、乡村景观文化(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等)、习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以及传统美德(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抚危济困、睦邻友好等)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优秀乡土文化是最能体现乡土特色的载体,是延续乡村风貌的关键,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加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传统村落、民居和民间习俗风俗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乡村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乡土文化,优秀乡土文化有了复兴再造的可能。传统乡土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扩展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1〕。

(二)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也是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2022 年由文化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2〕。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优势资源可以为各产业赋能,不仅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而且能促进优秀乡村文化传播。因此,未来“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是发展农村经济强有力的途径和现实抓手,更是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三)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价值导向

搞好乡村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发挥乡村生态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践行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乡村。而乡村生态文化源于乡土、存于乡土、发展于乡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文化。首先,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历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尊重、顺应和敬畏自然的生态道德、生产习惯、生产经验与生产禁忌等,都承载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信息,充满着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怀。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天道,进而达到万物和谐。其次,传统农耕文化中有很多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类似的观点和理念。如农耕文化推崇的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等生产理念,对于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融入以乡村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中,对于促进乡村生态建设、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治理提供文明支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基础。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领乡村社会风气和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进而达到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目的。而且,优秀乡村文化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是春风细雨般的、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乡村的礼俗文化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一辈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教导年轻人,长者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而很多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知识上的优势已经没有了,要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就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文化氛围浓厚的乡村越是能够看到长幼有序、邻里和睦,反之亦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效的乡村治理就是乡村文化治理。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继承和发扬礼俗文化所倡导的邻里和睦、诚实守信、崇德向善等传统美德,不仅可以助力形成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而且可以激发村民自觉、自发地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制约因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仍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去甚远。就目前来看,重物质、轻精神的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一)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够

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是乡土文化基因的不缺位,乡土文明之光的不流失。然而,在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下,乡村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源泉的优秀乡土文化,其传承与创新面临价值迷茫。价值观念上,许多村民对乡土文化产生了自卑心态,一些人甚至认为民间礼俗和传统是封建、落后的产物,盲目追棒城市文化。价值表现上,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乡土文化载体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一些优秀的乡村民间娱乐活动和民间艺术逐渐演变成商业表演,不再有乡村人独有的情怀和理念。本应承担乡村文化传承的年轻一代对优秀乡土文化价值缺乏共识,难以作出有高度的文化判断。因此,当前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要符合传统价值取向,更要契合当下的价值导向,使其能够真正滋养广大村民的精神世界和提振农民的精神力量,进而为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缓慢

乡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推手和平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服务机制不完善、供给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上都面临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发展相对缓慢。首先,许多村庄文化基础设施种类和数量较少,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上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尤其是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配备不足,难以吸引年轻人。其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虽然基本上乡乡有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因缺少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管理维护不到位,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比如,一些乡镇的文化站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大门常年紧闭,甚至被挪为他用;不少乡村的文化活动器材闲置,农技书籍陈旧过时,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求。此外,文化产品供给忽视乡村的文化底蕴和本土的人文优势,结果就是供给的文化产品不适合乡村文化生态,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村民们也并不能感受到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长此以往,这种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村民丧失参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热情。

(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乏力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它是依托乡村区域内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建筑、乡风习俗等自然、人文资源,通过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产业形态〔3〕。

尽管我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但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在乡村基层干部中还大量存在。许多地方自然人文资源破坏依然严重,传统文化资源未能得到传承和保护。其次,乡村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足。一方面,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上的财政投入不足。虽然国家的投资力度逐年提高,但是对于刚起步的乡村文化产业来讲远远不足,这就导致大部分乡村对文化产业开发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比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中缺乏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也制约了特色文化乡村的开发建设。此外,部分基层党委政府重视文化事业建设,而对文化产业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本地文化产业缺乏有效的组织,民间文艺活动、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等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滞后。

(四)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滞后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遗产传承乏力、村民参与度较低、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失衡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乡镇文化行政部门和农民作为主要的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二者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行政部门仍旧保留了某些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如在文化治理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几乎包揽了文化生产、建设、管理、发展等所有环节〔4〕。基层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如果在文化建设中一味过分地强调行政的主导作用,而不重视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就很难真正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事实上,在一些地方,乡村文化建设供给主观性、简单化、同质化的“一刀切”现象仍比较突出。相关部门在规划和建设乡村文化过程中,由于没有实地考察和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致使政府主导的一些利民文化工程和文化活动“不接地气”,内容和形式上脱离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乡村文化人才匮乏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源泉和精神力量,而精神源泉和精神力量则是来源于乡村文化人才。乡村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乡村文化人才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是否繁荣,他们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乡村文化人才在整体总量不足,还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首先,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无论是在经济、环境等软硬件上都有较大差距,许多专业文化人才不愿意到乡村从事文化工作,导致乡村文化人才总量少,人才储备不足。其次,一些地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未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人才所蕴含的隐性价值,缺乏相应的人才培育机制,本土文化人才匮乏,内生动力不足。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构建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发展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是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创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和保护好优秀乡土文化。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乡村文化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能够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坚定文化自信。在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继承发展的同时,还能对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甄别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意义重大。为此,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千家万户,使之像空气一样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逐步影响他们的思维、行为,成为村民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的文化土壤。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乡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道德观念结合起来,同村民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乡土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村民的文化价值观是基础。只有不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形成统一的文化认知,才能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因此,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引导村民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使之符合社会的整体要求,教育村民树立与乡村文化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摒弃低俗媚俗文化,不断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首先,各地乡村可以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人好事、家乡英雄、最美公婆、最美儿媳等评选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助力推动乡村文明之风的形成,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其次,要通过强化党组织引领、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倡议、发挥党员率先示范等活动,促进新时代崇尚公序良俗的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对不文明行为和风气,综合运用章程、公约、道德力量等手段加以规劝、约束,以此增强广大农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构筑乡村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推动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乡村群众实际需求,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和完善像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功能较全、充满生机的文化阵地,进而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如“北京市最美乡村”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一村就是一个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一村大力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500 余万元,逐步健全了文化设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一村探索通过“7+X”的模式,规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7”即:多功能厅,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图书室,广播室,棋牌室,文化广场;“X”即:乡情村史馆陈列馆,党群活动室、便民餐厅、便民食堂。此外,村里还设有1 个篮球场,1 个乒乓球室,2 个健身广场,2 个休闲公园,老百姓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达3000 平方米,娱乐实施、设备应有尽有,为一村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整合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进一步改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第二,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村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走访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村民的需求和爱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从而为村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其次,要强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管理和维护,保证其可持续性运作。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还要配备工作人员维护公共文化场所的秩序,并通过向村民宣传讲解文化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重要性以及使用方法引导村民有效利用这些设施。最后,还要进一步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因地制宜创作大量“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村民愿意参与、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尤其是要组织开展一些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相关联的、联系实际的文化活动。只有激发乡村文体活动的内生动力,让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主动参与,才能增强乡村文化感召力,增强农民的获得感。比如,近几年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区委、区政委充分挖掘安塞腰鼓文化,建设打造了陕北地区最大的腰鼓实景表演基地——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腰鼓不仅带动更多的人传承非遗文化,同时打出了冯家营村民的精神气和自豪感,有力带动了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让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三)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乡村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乡村文化要振兴,必须挖掘乡村新的业态源泉,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未来,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突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助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增强农民致富增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各地乡村可以将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文化产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反过来,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带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对乡村文化振兴起到更强大的支撑作用。因此,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用好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同时,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各地乡村要立足本地资源特色进行统筹规划深耕文化、发展文化,带来乡村文化振兴的多元创新。

第一,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乡村流传千年的耕作制度,凝结先人智慧的手工制作技艺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富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差异化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并通过合适恰当、易于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实现价值转化。比如,中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典范——陕西省袁家村,自2007 年打造乡村旅游以来,如今最高日游客接待量达18 万人,年收入过亿。袁家村的成功凭借的就是对关中文化民俗的挖掘。“村委搭台,文化唱戏”是袁家村文旅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选择。展示关中传统民俗文化,是起步时就确定的核心定位。袁家村最初的业态是原生态的关中民俗老街,村里在原先废弃的预制厂修建了一条长约50 米的“康庄街”,集中展示陕西关中传统的民俗文化,如皮影戏、剪纸、年画、土织布、泥塑艺术等。恢复了关中民俗,重建了乡村生活,是袁家村最大的吸引力,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第二,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在一些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可以为当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丰富的特色历史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乡村体验乡村文化和风情,真正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促进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如“北京市最美乡村”一村努力在特色文化上下功夫,打造了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计划,打造墨香小院、白马艺术区、“拾光”老照片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十几位各领域的艺术家驻扎在此,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而且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并于2020 年成功入选第31 届北京农民艺术节“特色文化示范村”试点。但要强调的是,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留当地特色文化,避免盲目、过度地开发,确保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够留住乡愁,二者之间要协调平衡发展。

(四)优化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优化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形成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乡村文化同样要创新发展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对优秀的乡村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乡村文化新的发展途径,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第一,构建党政力量、乡村民众、民间文化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合作共治模式。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基层党组织作为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差异化地做好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因地制宜整合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最大化发挥文化资源赋能作用,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深入群众了解广大村民的内心愿望,力争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够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乡村民众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传统优秀乡土文化的孕育与农民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微信群、抖音、快手等媒介,加强乡村公共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村民对文化建设的科学认知,增强村民的乡村文化自信,使乡村全体成员统一意志,共同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民间文化组织要发挥自治作用。作为村民自己的文化活动组织,民间文化组织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自治组织作为辅助机构,可以协助开展各类乡村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乡村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其自治特点,民间文化组织可以自发组织村民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还可以深入发掘和整合地方的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文化活建设的积极性。比如,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成立中老年人文化组织、留守妇女文化组织、文艺队、读书会、秧歌队等,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村民的需求,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坚持乡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要鼓励各地乡村展示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乡村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民俗和文化元素。要鼓励每个乡村充分挖掘展示其文化特色,包括传统活动、乡土手艺、地方美食等。这样,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也让各地的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其次,要优化与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文化应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比如,在一些革命老区,乡村文化可以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融合共生发展。此外,还要坚持立足乡村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发展方式。要积极吸取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为乡村文化赋予新的发展内涵与形式,促进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升华。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在农村文化人才培育上下功夫。

第一,加强乡村手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广泛发掘和汇聚当地手艺人才,支持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创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其次,要放眼未来,完善传承人培育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近些年来,已有不少手艺人走进校园任职进行非遗教育,且各地实践成效显著。手艺人进校园不仅有利于非遗知识的普及、传承人的培养,也能因此提高个人收入。还可以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开展研习培训,为传统技艺人才发扬并传承技艺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引进环境,促进外来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农村文化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与文化企业、高校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广泛开展各类相关产业的技术培训,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第三,深入挖掘利用乡贤资源,充实乡贤队伍。乡贤是乡村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调动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以乡贤为纽带带动乡村文化的繁荣振兴。比如,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上千名乡贤活跃在乡村大地,他们心怀父老乡亲的文化期待,肩负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用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重塑乡风,开辟了一条以文化促发展的“善治之路”。

总之,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文化的导向引领作用,创新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途径,激活乡村文明使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续的精神源泉。同时,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尊重文化规律,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经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式,使传统乡土文化去粗存精、革故鼎新,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乡土村民建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