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模式下《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03-13 10:59李宗群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仪器分析专业课程育人

李 彤,李宗群,吴 中,李 倩,李 席

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蚌埠,233030

2017年2月,教育部开启新工科建设工作,逐步提出了“五个新”的基本思路,即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1]。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5月,教育部提出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明确了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思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面覆盖各类型、各阶段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学科、教学、教材以及管理等全方位的体系建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3]。

为深入推动“三全育人”落地见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并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各环节,切实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积极作用,探索形成长效机制[4-5]。新时代新形势下,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将思政教育这块“盐”良好地溶入课程教育这份“汤”中,在具体的课程中实现“三全育人”,需要一线教师有意识地不断探索与实践。

1 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层次

所谓课程思政,宏观上要求高校应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出发,明确课程思政的原则、目标以及实施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的理念信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形成课程的“智性”教育与思想政治的“德性”教育同频共振的新格局,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人才[6-7]。因此,“课程思政”要求高等学校能够发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8-10]。

高等学校教育中,专业课程教育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应更像是一枚指南针,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培养他们成为更有责任、更有担当的人,发挥其“引大道”和“启大智”的作用。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家国情怀、科学观以及个人品格。

1.1 家国情怀的感染和熏陶

家国情怀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通过专业课程中家国情怀元素的感染和熏陶,营造新形势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氛围,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提升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帮助学生体会新科技、新技术背景下的匠人精神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对所学学科、自身专业的认同感。

1.2 科学观的养成和训练

如果说中小学教育是对学生科学观的启蒙,那么高等教育就是对学生科学观的养成和系统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了解科学规律,更要让学生知晓、明白做事的道理。做研究、做学问要有毅力、有恒心,应刻苦钻研、勤奋进取,更要遵从科学观的基本道德,求真务实、学术诚信。同时,在科学观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去伪存真。

1.3 个人品格的塑造和培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思考的问题。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为人的根本,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通过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隐性输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情商教育。其次,要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应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注重心理、体质健康。再次,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让他们去观察、去想象,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家国情怀出现偏差,必定影响他的科学观和个人品格,会左右其做人做事的底线。同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学术诚信、个人道德或者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也必定会动摇他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它们三者彼此之间互相贯通、相互影响,又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

2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实践

《仪器分析》是蚌埠学院化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二下学期。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也接受了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正在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课程组结合授课对象的学情特点,综合分析了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优势,研究探讨了在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发挥隐性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

2.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设全员育人队伍

2.1.1 转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

《仪器分析》课程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内容复杂繁多,还开设了对应的实验教学课,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是较为繁重的。同时,由于课时有限,授课教师的全部精力会不自觉地投入知识点的讲授、练习和实践操作当中,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甚至有时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或思政课程教师的分内工作,自己只要把化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转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是首要任务。“教书”和“育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教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体现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同样“育人”的情境中不但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要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如果只讲授客观的科学理论,而没有思想的引导、价值观的输出,那么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可能只是理论知识的搬运工和实验技能的操作工。所以,在教研活动中,本专业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进行专业的思政教育讲座,指导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意识。

2.1.2 加强横纵向交流,进行内外部学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全员教学

首先,专业课教师自身在不断巩固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课程章节的背景知识,从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例如,仪器分析课程中液相色谱一章会涉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结构等知识。教师在这里就可以稍作扩展,介绍国内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奋斗历程,传达我国科研人员不畏艰难的刻苦精神,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有多位教师同时授课,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了仪器分析课程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讨论,积极进行横向交流,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有机融合仪器分析知识与学生专业特点,展开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例如,在面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以结合新时代材料学院士的研究经历,介绍材料测试使用到的大型仪器设备,体现科研者的匠人精神,传达做学问的道理。再次,由于仪器分析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向上承接了化学基础课程,向下过渡了专业方向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授课教师会定期与其他课程教师纵向交流,将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其他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努力协同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最后,本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全员进课堂授课,充分发挥博士教授带头作用。同时,组织推选优秀中高级职称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进行学科内和学科外的交流学习。

2.2 有机融合思政教育,有效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

2.2.1 课前督查教案,课上督导教学

教研室、课程组每学期组织教师定期交流教案,分享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结合时政要闻、社会热点,不断更新思政内容,输入新鲜血液,避免老生常谈。建立教研室、学院、校级督导常态化听课评课机制,重点考查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情况,每学期教师同行间互相听课不少于6次,院系领导进课堂听课不少于6次,学校督导每人每学期开展看课、听课、巡查和调研活动不少于30节,对发现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做法或者亮点进行宣导,引导教师学习、借鉴,同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意见,督促教师持续改进。

2.2.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形成多维度多主体的课程考核机制

蚌埠学院实施多元化、多主体、多形式的形成性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且在过程性评价中单独设立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环节,逐步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主体,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过程性评价坚持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形式。理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作业、综合性大作业、团队讨论作业、课程论文、调研报告、阶段性测验、课堂笔记、考勤等;实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考勤等。鼓励授课教师创新考核形式,充分利用不同方式,有机融合思政教育。例如,过程性考核可采用学生互评模式,授课教师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计评价内容指标和赋分值,统一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及时、准确、公正地给予评价,传达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可在仪器部件的知识点学习中设计团队报告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解释说明设备部件工作原理,在加强学生课下复习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过程性考核对课程教学进行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形成对教师即时性的影响效应,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巧妙地开展思政教育,避免生搬硬套的宣讲,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其次,终结性评价坚持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方案。除传统的期末考试外,还包括授课教师对整个学期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同行教师的互评、院系领导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以及学生的评教反馈等多个主体,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进一步深化融合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打造精品课程。

2.3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

2.3.1 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优势,线上线下教学双轨并行

首先,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灵活便捷、可视化、迅速等优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因此,多种多样的线上平台也应运而生,它们的出现也为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持。学习通、腾讯课堂、泛雅平台、蓝墨云教学等都被教师广泛使用。多媒体平台可视化的特点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性和感染力往往比传统讲述式的表达更强,也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例如,学习强国平台上,边防战士的英勇身姿、最美逆行者的苦中作乐每每都会让学生潸然泪下、陷入沉思。教师借此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引导,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此外,线上线下教学不需完全分离,线下融合线上,线上配合线下,双轨并行,合理搭配。其次,手机作为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载体,在线下的学习中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本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在线签到、限时答题、视频录制等功能,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甚至化身“课堂主播”,直播分享答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次,发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特色,模拟实验过程,利用仿真技术开展预实验,预估实验结果,再通过真实实验操作进行验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2.3.2 全面开放科学技术平台,科研创新支撑实践教学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持续性发展的两大支柱,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蚌埠学院全面开放各级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如省级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校级分离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用创新科学研究支撑引领实践教学。一方面,教师利用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平台,言传身教开展实践课程,以身示范做实验做学问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例如,首先,进入实验室要遵守基本的实验规范,了解实验室安全守则,保障他人与自己的安全,懂得敬畏生命。其次,实验过程中遵循基本的科学原理,尊重客观实验事实,真实仔细记录数据,不得篡改、抄袭他人数据,进行造假。再次,实验结束,整理实验仪器,清洗实验器具,建立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条理性等。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项目,同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训练,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仅体会到了面临困难的挫败与沮丧,更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与感动。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心智,也传达了做学问不畏困难、不畏寂寞的精神。学生也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优质学术论文,在赛事中取得佳绩。

3 结 语

专业课程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仪器分析》课程作为在化学材料类等理工科课程中开课范围较为广泛的专业基础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 “土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建设全员育人队伍、建立全过程育人评价体系、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等途径,从微观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做人成才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学生做事做学问的科学观,锤炼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修养,努力成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四为”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仪器分析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仪器分析》网络化微课的探索与开发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慕课时代的仪器分析理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