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形象建构

2023-03-13 20:44李凤凤张梦婕
百花 2023年12期

李凤凤 张梦婕

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为了配合党的方针和中心任务,动员妇女投身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对边区妇女进行了大量报道,塑造了支援抗战的女英雄、建设边区的劳动者、参政议政的女公民三个维度的妇女形象,不仅激发了边区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边区妇女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妇女形象建构

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大局出发,将妇女解放运动同抗日救国紧密结合,引导她们完成角色的转化,妇女以崭新的姿态参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初名《抗敌报》,1940年11月1日改为本名)顺应时势需要,关注边区妇女的现实困境,鼓励妇女实现自身解放,呼吁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大业,为抗日战争注入伟大的巾帼力量。

一、“谁说女子不如男”:支援抗战的女英雄形象

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妇女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救国之责,踊跃投入抗战当中,成为各条战线上支援抗战的女英雄,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组织妇女自卫队,上战场奋勇杀敌

在民族大义面前,晋察冀边区涌现了一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女英雄,李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女青年李琳自1937年便赶赴前线奋勇杀敌,在1940年日寇围攻中率众突出重围之时遭到敌人伏击,虽在与敌肉搏中杀敌数名,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壮烈殉国,《晋察冀日报》评价她“不仅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优秀模范,而且还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妇女英雄”[1]。

从前足不出户的妇女走上战场抗击日军,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坚强决心,更证明了女子有着强大的勇气和力量担负保家卫国的责任,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气节。

(二)拥军拥政,慰劳前线将士

边区妇女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了慰劳团,承担起慰劳伤病员及前线将士的工作。她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募集慰劳品送去前线,帮助将士们浆洗缝补,为将士们制作手巾和鞋子,看护照顾伤病员。如五台四区和五台六区,发动了激烈的做鞋竞赛和做手巾竞赛,在竞赛中妇女们制作慰劳品的热情更加高涨,“慰劳二分区卫生部休养员八十双鞋,供给部百十双鞋,并代供给部缝军裤两千条,又小豆村妇救会发动会员代供给部洗涤旧棉军衣帽万余件”[2]。涞源妇女的慰劳成绩格外突出,“据统计这一个时期中,一共慰劳鞋有五百六十五双,袜子五百八十七双,鸡子二千多个,油条六十六件,糖十斤,大洋四十元,猪三口,大米六斗,毛巾毛帽二百一十七条,肥皂五十八块,被子共一百九十八床,帽子一百二十五顶。”[3]

边区妇女对抗战前线將士们和伤病员热情的慰劳和真挚的问候,给了他们莫大的鼓励和温暖,更加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同时边区妇女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成为抗日战争的坚强后盾。

(三)劝郎入伍,送儿参军

随着敌后战场形势不断变化,兵员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成为党宣传动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边区各地妇救会都发出了动员丈夫、儿子参加义勇军的号召。针对边区群众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主张。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并颁布了《晋察冀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对抗属实行各方面的优待政策。

伴随着政策推行,边区妇女逐渐认识到参军是最光荣的事。据《晋察冀日报》报道,妇女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分子,如唐县一区某村妇救主任“只有一个儿子,去年冬天就参加义勇军了”[4]。1942年唐县“已涌出了十几个送郎队,两个送哥队,出现了三四个送郎的贤妻,三个送子的良母,六个送哥哥的好妹妹”[5],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热潮。妇女动员自己的丈夫、儿子参军的壮举,休现了边区妇女深明大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妇女能顶半边天”:建设边区的劳动者形象

晋察冀边区“在反对敌人扫荡、进攻、封锁、破坏中,发展经济建设”[6]的任务迫在眉睫。同时,青壮年男子应征上前线参加抗战,边区妇女就成为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一)踊跃投身农业生产

受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影响,妇女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党和边区政府对妇女进行了宣传动员。1941年2月,《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讨论春耕问题,指出妇女应该积极从事生产劳动,这既是克服物资困难的抗敌救国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独立从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必要前提,“我们相信,觉悟了的边区妇女,也一样能够为了抗战事业和自己的解放,更加发挥她们劳动力量,成群涌进春耕浪潮中去的”[7]。

各地妇救会的妇女干部鼓励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如新乐的妇救会一边组织妇女站岗放哨,“同时积极发动妇女,参加春耕生产”[8]。经过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宣传教育,边区妇女参与生产的比例显著提高。如“五台妇女春耕生产热忱至为高涨,从四月下旬至五月初间,已修滩地一二三亩,造妇女林三九个,妇女菜园六五个,植树一三七二一棵,养鸡四九三九个(现仍在大量孵殖),养羊四七六个,养猪七一个,组代耕队四十个”[9]。还涌现了生产劳动模范,如出身穷苦的马杏儿没有向命运低头,依然下地种庄稼,“用自己的劳动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基础”[10]。《晋察冀日报》还报道了韩凤龄、张巧莲、张小丫等劳动模范,号召广大妇女向她们学习。边区妇女从抵触生产到自觉参加生产,逐渐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思想,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边区的物资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积极参与纺织运动

1942年前后,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情况,边区政府发出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号召,动员群众开展纺织、养蚕、运输等副业生产救灾,副业当中以手工纺织业为先,由此边区出现了纺织热潮。

边区妇女踊跃参加纺纱小组,“仅四十三个村子,半年中即纺棉花五二四六斤,发出去的工钱有一五七四七元”[11]。边区妇女中涌现出常锦华、刘老婆、黑玉祥、冯桂英等劳动模范。纺织英雄常锦华“除做饭、缝衣、补破外,还要抚育三个孩子,早起晚睡,每天尚可纺纱十两。去年七月到十一月间,共纺线七十五斤,卖了五千五百七十二元,一家人的生活大为改善”[12]。刘老婆、黑玉祥、冯桂英等人在纺织运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觉悟,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牺牲自己的时间帮助其他妇女参与纺织,“推动了本村本乡妇女的纺织”[13]。妇女参加生产纺织运动为缓解根据地经济困难、战胜自然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少妇女通过家庭纺织实现了经济独立,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三、“女中自有豪杰在”:参政议政的女公民形象

在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党和边区政府鼓励妇女参与政权建设,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一)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晋察冀边区政府于1943年颁布了《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在边区境内年满十八岁之中华民国人民,不分性别职业民族阶级党派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年限,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后,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4]该条例从法律层面直接保障了边区妇女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在边区政府和妇救会的宣传动员下,晋察冀边区掀起了一股妇女参政的热潮。如涞源“妇女被选为村副、委员和代表的,一共有三百零九个”[15],在平山三区的村选中,“妇女选为委员的有十二人,当区代表的有一人,当村副和秘书的各有一人”[16]。晋察冀边区还涌现了一批模范妇女干部,如徐水县的抗联妇女主任张品同志在1941年“大扫荡”后,“在村岗楼环境险恶的六区坚持工作,曾遇到十多次生死危险,从未畏惧退缩,曾有三个月与上级隔绝,但她能独立坚持工作,始终如一,创造了许多克服困难坚持阵地的范例”[17]。边区妇女在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参政意识逐渐增强,政权建设注入了富有朝气的新鲜血液。

(二)健全妇女组织

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宣告成立,“以动员妇女支援抗战前线、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妇女参加生产、鼓励妇女参政议政、提高妇女文化水平、贯彻执行政府关于保障妇女权利的法令法规为工作纲领”[18]。晋察冀边区妇女团结抗日运动从此有了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

边区妇救会从当地比较有威望、有人脉、有能力的中老年妇女入手,依托她们的关系网去组织其他妇女,同时帮助妇女解决困难和障碍。首先便是需要消除男子对妇救会的抗拒心理,既而转变男子对妇女工作的不正确认识,促使他们支持妇救会工作,鼓励身边妇女参加妇救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动员,妇救会群众基础不断壮大。如完县(今顺平县)“全县已有九十四村成立了妇救会,会员共五千二百余人”[19],唐县“各区乡的妇女救国会,已经普遍地组织建立起来了,并吸收了一批妇女,参加了救亡工作”[20]。边区各级妇救会广泛动员妇女参与妇救组织,为抗日救国做出贡献,这增强了妇女的参政议政热情,提高了妇女的参政水平。

(三)接受冬学教育,努力识字念书

1939年中共中央妇委在《中共中央妇委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一文中指出:“要动员妇女抗战,要达到妇女解放,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政治觉悟和培养她们的工作能力。”[21]在党中央方针的指导下,晋察冀边区政府大力发展面向成年女子的社会教育,如开办识字班、夜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在冬闲时举办冬学是妇女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社会教育一经开办,妇女们争相入学,形成了一股识字热潮,“每天午后和晚上到处可以看见妇女们三五成群到学校里识字、听课去”[22],“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及五六十岁的老婆子,均无不积极学习”[23]。还有青年妇女“嫌冬校识字少,便由冬校转到长期小学,每天上完了课之后,还要开小组讨论会,情绪特别高涨”[24]。1938年始,各县妇女识字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其中冀中地区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县成立了范围广泛的妇女识字班。识字班的课程内容主要由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两部分组成,如完县惠家藩的识字班的授课内容包括“识字课本(一小时)、国难讲话(半小时)、救亡歌曲(半小时)”[25],课后妇女大致都能认得简单标语,能写简单汉字。这期间还出现勤奋好学的妇女模范,如唐县的张小丫什么时候都不忘念书识字,“三个月里她能写会念四百来个字了”[26]。边区妇女通过冬学教育,文化水平有了提升,眼界和思维也发生了变化,政治觉悟普遍提高。

四、结 语

马克思指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27]。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报刊是传播先进理论和观念的重要载体。《晋察冀日报》积极贯彻执行党在抗战时期的政策方针,塑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在《晋察冀日报》的报道中,中国妇女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同男子一同共赴國难,她们或参军上前线,奋勇杀敌;或在后方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或积极拥军拥政,慰劳将士;或踊跃参政议政,为人民服务。她们开始以一个全新视角重新定义自身的力量与权利,参与构筑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塑造了抗战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全新精神面貌的“新女性”,打破了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刻板印象,这既是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鲜明例证,也是全面抗战时期巾帼力量的缩影。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ZZX1830)。

参考文献

[1] 中共妇委悼民族女英雄李琳同志[N].晋察冀日报,1940-06-03.

[2] 五台五区妇女举行缝洗运动[N].抗敌报,1938-05-23.

[3] 活跃中的涞源妇女[N].抗敌报,1939-06-29.

[4] 妇救主任送儿当兵[N].抗敌报,1939-01-24.

[5] 唐县妇女送郎送子的热潮[N].晋察冀日报,1942-03-06.

[6] 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农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326.

[7] 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春耕[N].晋察冀日报,1941-02-22.

[8] 军队妇女帮助春耕,我军袭敌迭获胜利[N].抗敌报,1939-04-26.

[9] 五台妇女春耕生产,半月成绩甚佳[N].晋察冀日报,1941-06-03.

[10] 新中国的女儿诞生了:妇女劳动英雄马杏儿[N].晋察冀日报,1943-03-09.

[11] 易县隰志花纺纱最努力[N].晋察冀日报,1942-08-19.

[12] 米脂女纺织英雄常锦华[N].晋察冀日报,1943-04-14.

[13] 延安各界三八妇女界纪念大会宣言[N].晋察冀日报,1944-03-26.

[14]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15] 同[4].

[16] 民主政治的光辉 妇女们热烈参政[N].抗敌报,1940-02-24.

[17] 边委会通会表扬模范妇女干部张品[N].晋察冀日报,1944-04-06.

[18] 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烽火巾帼[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9.

[19] 积极开展中的各县妇女运动[N].抗敌报,1938-05-23.

[20] 唐县妇救会工作紧迫[N].抗敌报,1938-04-21.

[2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研究资料(1937-1945)[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42.

[22] 冬学与妇女[N].抗敌报,1940-01-07.

[23] 五台群运工作积极开展[N].抗敌报,1939-03-09.

[24] 三月來涞源县妇女冬校工作情形[N].抗敌报,1939-04-28.

[25] 模范的完县妇女 在斗争的路上前进着[N].抗敌报,1938-06-19.

[26] 史银海.勤劳好学的姑娘[N].晋察冀日报,1943-05-06.

[2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