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价值定位分析与实现路径

2023-03-15 21:09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行动者行业协会利益

于 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科研与社会服务处,湖南 娄底 417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并将其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的重要内容。 高校产业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是产教融合的新范本,是在地方政府指导与行业协会参与下,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组织机构[2]。2020 年7 月30 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3]的通知,规范了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各项工作,由此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产业学院的兴起,让学界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研究与讨论开始增多。 目前来看,对高校产业学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对高校产业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产业学院的价值定位,以便厘清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确定高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并找到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价值的实现路径,推动高校产业学院的发展。

一、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定位分析

《建设指南》指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企业是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3]。 作为一个多主体的教育组织形态,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体现了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这使得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定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地方政府维度: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务之一。 目前,规模化的地方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方产业从小到大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集群,在华夏大地上星罗棋布。 这些地方产业集群涵盖了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就业人员,为地方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60。如广东省中山市的照明产业、江苏省昆山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福建省泉州市的服装产业等,都颇具代表性。

但近年来,产业人才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地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一方面,许多地方企业出现了“用人荒”“用工难”的问题。 在岗员工逐渐老去、新员工招不进来,很多企业岗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人才问题成为很多地方企业发展的桎梏,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地方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产业竞争空前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许多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急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扎实技能的德技双修“现代工匠”,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 但目前,招聘的人才与岗位的要求有越来越不匹配的趋势:其一,企业岗位要求专业人才,社会招聘很难满足岗位的专业要求,除了向社会招聘有从业经验的人才外,只能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其二,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偏理论化,实践教学又远离产业发展前沿,使得高校毕业生在适应岗位时存在着困难,短时间内难以与岗位适配,很难达到“即招即用”的效果,企业需要付出很高的培训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合格上岗,这显然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符合地方产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使更多的“现代工匠”走向地方产业的各个岗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持续不断地为地方产业“造血”“输血”,从而保证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

(二)行业协会维度:行业服务的重要依托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在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政策制定、行业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资格认定、行业信息统计、行业问题研究、行业会展组织、行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行业协会的结构较为松散,自身资源匮乏、缺乏实体依托,在行业协会开展各类服务的同时,往往要依托于具体企业,借助企业的资源才能顺利完成各类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由于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在开展各类服务时往往出现周期长、效率低的现象,降低了行业协会的服务效率。

高校产业学院的出现,为行业协会开展各类服务提供了新的选择。 行业协会可以以高校产业学院为依托,开展各类服务活动。 例如:行业资格考试这类准入考试,行业协会可以委托高校产业学院来宣传、组织考试,使行业资格考试常态化;行业会展活动,行业协会可以委托高校产业学院组织,将报名、接待、会场安排、专家邀请等工作交给高校产业学院来完成;行业人才培训活动,行业协会同样可以委托高校产业学院来实施,高校产业学院可以承接培训场所、培训师资、课程安排、学院接待等服务。

(三)高校维度:专业教育的发展契机

关于高校产业学院对高校的价值,目前社会各界误解较多。 有的人认为高校产业学院是高校的“校中校”,与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立学院”如出一辙,但事实上,独立学院是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办学机构,但高校产业学院只是高校与营利性社会组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组织设计[7]。 有的人认为高校产业学院是“订单班”,但高校产业学院并没有“订单班”定向培养、产销结合的特征,而是培养面向产业的人才,并不受企业岗位的束缚,即使培养的人才去企业就业,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8]。 有的人认为高校产业学院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事实上,高校产业学院虽然具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却比“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要丰富得多,比如高校产业学院具有技术维护、技术研发的功能,这是“实习实训基地”所不具备的[9]。

事实上,高校产业学院对高校真正的价值是对专业教育的改造,使专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长期以来,高校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处在“闭门造车”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专业教育内容全面滞后,很少融入产业前沿内容,这使得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发展实际相去甚远;其二,高校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薄弱,由于重视程度、现有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高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开展乏力,不仅在课程内容中占比很小,而且多数实践教学浅尝辄止,这使得培养的人才与岗位要求难以相符;其三,高校专业教育实践教师缺乏,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强理论、弱实践的现象,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较为吃力,客观上造成高校专业教育实践师资不足。

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全面促进高校专业教育的发展。 其一,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促进高校专业课程的前沿化、应用化,在高校专业课程改革中,可以更多地体现前沿内容和应用内容;其二,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强化高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高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包括场地、设备、资金和指导人员,从而提升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其三,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加强高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可以与企业充分交流,增加高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高校专业课实践教学来说,可以邀请企业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丰富高校专业课的实践师资队伍。

建设高校产业学院还可以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一方面,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丰富专业教育的实践,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灵感、找到创新点,进而形成创新创业项目。 另一方面,建设高校产业学院,可以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源,帮助高校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为知识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与路径。

(四)企业维度: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企业参与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可以获取两个方面的资源。 一方面,企业可以从高校产业学院中获得人力资源,通过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招聘企业所需的人才。 因为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使高校学生积累适合企业岗位的“工作经验”,学生也对企业具有认同感,同时经过高校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节省了招聘和培训的成本[10],高校产业学院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高校产业学院中获得技术资源,通过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高校的学科优势相结合,利用高校产业学院的技术能力,对企业进行技术维护、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高校产业学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样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建设高校产业学院,既要培养与企业岗位适配的人才,还要给予企业足够的技术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的技术往往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使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无疑是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方面,企业是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高校产业学院相当于企业的“科研部门”,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放心地、低成本地交给高校产业学院来完成;另一方面,高校产业学院对企业非常熟悉,其技术积累也与企业息息相关,非常有助于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更容易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实施适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二、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实现路径

由上可见,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等不同维度,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 实现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就要兼顾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使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等建设主体协同合作,形成建设高校产业学院的合力。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使各主体深度参与,实现协同治理

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使各建设主体深度参与,实现协同治理。 “协同”是协同学的核心概念,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它描述了不同性质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普遍规律。 协同理论源自协同学,即在一个协同系统中,各部分(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和协同关系,当各子系统的关联不断加强,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最终会产生一种新的宏观有序状态[11]。 从协同学角度,可以清晰认识协同治理的形态,即在同一个治理系统中,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协作共同体,进而在宏观上表现出有序的治理结构。《建设指南》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是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3]。 因此,从协同学角度看,高校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的治理系统,所以高校产业学院的治理,不能出现某一个建设主体“一言堂”的情况,而是要由多个建设主体在协商的前提下进行治理,也就是协同治理。

根据协同治理理论的观点,高校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关键是协调各建设主体的关系,这需要在高校产业学院的顶层设计方面入手。 一般来说,高校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方面,从内部主体间关系来看,要形成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协作共同体。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等主体深度参与,相互间充分信任、实现相互依存;相互间紧密配合、实现共同行动;相互间明确权责、实现共担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共同体,也形成了高校产业学院的领导集体,可以实现高校产业学院的有效治理。 另一方面,从外部宏观表现上看,高校产业学院的各主体要通过协商充分表达、拟合、统一对高校产业学院的治理意见。 在统一治理意见的基础上,实施管办分离,将高校产业学院的直接治理权交给高校产业学院的管理集体,让管理集体根据统一的治理意见去治理高校产业学院,从而实现高校产业学院的有序治理。

(二)从制度建设入手,充分兼顾各主体的利益,实现利益共享

高校产业学院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充分兼顾各主体的利益,实现利益共享。 不难看出,对高校产业学院来说,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等建设主体均是利益相关者,因此,可以借鉴管理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兴起的管理学理论,“利益相关者”是其核心概念。 “利益相关者”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随后以“利益相关者”概念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管理,进而实现权力共享和互动合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初用于企业管理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开始被运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12]。 目前,在高校合作办学领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由上可见,要协调高校产业学院各建设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需通过“契约”的形式让各建设主体有权管理高校产业学院,而这个“契约”,可以以高校产业学院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不难理解,高校产业学院是多主体的教育组织机构,各建设主体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以及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考虑的是解决行业发展的问题,高校考虑的是人才培养与专业学科建设,企业考虑的是员工招聘和技术支撑。 由此可见,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各建设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仅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产生冲突。 如果只重视一方的利益诉求,而忽略另一方的利益诉求,则很可能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如只注重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而忽略企业的人才招聘和技术支撑,那么企业就会因为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失去热情,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也会受阻[13]。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中,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协调各方的利益,实现利益共享,需要从制度建设上加以体现。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产业学院的制度建设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利益协调原则。 高校产业学院的各建设主体既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要兼顾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既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要适当地做出让步,让其他合作伙伴能够共享利益,从而促进合作,实现高校产业学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14]。 第二,契约管理原则。 高校产业学院的各建设主体要充分协商,在体现各主体利益的基础上,以高校产业学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高校产业学院的运行规则,这个运行规则也是高校产业学院的各主体订立的“契约”,即高校产业学院的制度,当高校产业学院的制度确立以后,高校产业学院各建设主体要遵守制度,进行资源投入、运营管理和利益分配。 要特别强调的是,当高校产业学院各建设主体重新分配利益的时候需要经过协商,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对高校产业学院制度进行修订。 由上可见,对多主体的高校产业学院而言,其利益分配来源于各建设主体的协商,目标是利益共享,方式是制度建设。

(三)从机制建立入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积极支持,形成行动者网络

高校产业学院要从机制建立入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积极支持,形成“行动者网络”。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和拉图尔等人提出的,其描述了多要素联合体的运行规律。 多主体的高校产业学院可以参照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般来说,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有行动者、网络和转译等核心概念[4]58。 其一,行动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且可以分为核心行动者和其他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对网络构建起主要作用,其他行动者在协助核心行动者实现目标的时候,也会促进自身发展,获得共赢;其二,网络是各个行动者之间的联结关系,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且各主体间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其三,转译是将各个行动者紧密联结起来形成网络的过程,包括确认行动者目标、权责(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表述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以及行动者之间的磨合(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表述为招募、动员和排除异议)的过程。 总的来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网络式的利益联盟,这个联盟具有多节点(节点即核心行动者,多节点即多个核心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和其他行动者可以转化,二者在网络中处于平等地位)、多目标的特征。 对高校产业学院各建设主体来说,每个主体都可以作为核心行动者,其他主体可作为其他行动者,具体谁是核心行动者,谁是其他行动者,则要视行动目标和内容而定。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高校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应该是多节点、多目标的。 当高校产业学院的某一个主体需要实现某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主体应该是核心行动者,其他主体(全部主体或部分主体)则作为其他行动者参与到这一目标的实现中来,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身的利益。 例如,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中,高校要开展课程建设,需要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这时,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就形成了行动者网络,其中高校是核心行动者,行业协会、企业是其他行动者,高校负责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选择,行业协会提供行业前沿咨询和专家资源,企业提供实践内容,三方合作,共同完成课程建设。 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获得了更好的教学内容,行业协会提升了服务能力,企业获得了储备人才,从而实现了三方共赢。 由此可见,对高校产业学院来说,需要构建具有行动者网络特征的运行机制,在开展重大项目时,使各建设主体能够加入行动者网络中来形成合力,同时共享利益。 高校产业学院行动者网络运行机制的建立,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理念上,赋予各主体平等的发展权,明确各个主体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共赢生态,将每一个主体作为高校产业学院这张“行动者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使各个主体之间紧密联结。 第二,在实施上,明确各主体的发展目标,鼓励其他各主体积极配合,同频共振,让每一个主体都能得到其他主体的帮助,进而实现目标,每一个主体在帮助其他主体实现目标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三、结束语

高校产业学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高校产教融合的一次飞跃,对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高校发展以及企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高校产业学院的价值,根据高校产业学院的特点,开展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产业学院的作用。

猜你喜欢
行动者行业协会利益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