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

2023-03-16 02:51孙若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孙若梅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 110122)

新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形式,探索新时代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调节教育对象容易出现的思想和心理波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精神。

一、新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新媒体之所以“新”,从哲学视角考量,新媒体从时间维度区别于书籍、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是包括网络、手机APP、数字电视等在内的新兴媒体形态。从数字特征的角度来切入,数字化(digital)和网络(network)这两项最基本的技术特征是区别当下“新”和“旧”媒体的分野[1]。新媒体代表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个体性等特点。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则是其中较为活跃的群体。从微博到微信,从H5到短视频,新媒体已成为适应当下新趋势、传播时代正能量的新平台和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输路径的高效畅通

新媒体凭借全天候、全时空的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地域局限和空间障碍,大学生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他们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浏览红色网站、进行慕课学习并可以自主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活动。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活动,通过人民网、人民智云、咪咕视频、人民视频、学习强国、领导留言板等APP,使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可以同一时间聆听名师专家的精彩讲授,引导大学生了解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据统计,5027.8万人次观看了在线直播,人民网等平台总访问量达1.25亿次,师生反响热烈。这次特殊时期、特殊形式的思政大课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充分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了典范。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

最大价值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新媒体,要把握新媒体的工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真理性的统一,通过新媒体营造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一方面是“精”。与传统媒体功能单一不同,多样性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新媒体融合了数字、文字、图案、音频、视频等功能,使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加直观生动,表现出一种立体化、多方位、全景式的多媒体传播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生动,更加“精致”。另一方面是“准”。“准”说到底就是准确识别教育对象,采取合适方法解决其思想和行为问题。新媒体改变了传统课堂教育单一讲授的形态,通过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特点,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互动或多项互动,教育主体可以准确了解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三)新媒体矩阵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

新媒体涵盖了极其广泛的范围,包括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微信、微博、QQ、AAP、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新媒体矩阵是指多种新媒体渠道的组合。对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和精神的阐释、宣传、讲授应该是系统化、规范化的一项工程,人人参与、时时宣传。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建起“新媒体+思政”的“四梁八柱”,能有效推动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纵向角度来讲,构建学校、二级学院、学生组织三级新媒体联合体系,聚焦抗击疫情相关主题,实现同频共振、聚合传播,覆盖全体师生。横向角度来讲,以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类慕课为主,辅之以“学习强国”等时政性AAP资源,实现重大主题传播的同心、同步、同向、同行。新媒体矩阵式的网格教育明显增强了学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以“学习强国”中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例,它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展现方式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接受一次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坚持“新媒体+思政”的价值引领

新媒体形式灵活,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让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新平台,思想引领的新阵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风霜和磨难,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中走来,离不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精神,这是新媒体所传递的价值观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历史使命。比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面对得失,面对生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次次被叩问。在战“疫”前线,医护人员逆风前行展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敬业精神,坚守岗位的基层党员干部和普通工人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不计报酬的志愿者展现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高校新媒体要结合生动实践,引导大学生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网络上各种信息庞杂,高校要及时整合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信息资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焦在重大主题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二)提升“新媒体+思政”的内容深度

高校要及时、全面地把权威信息传递给每个学生,科学提升“新媒体+思政”的内容深度。新媒体融合联动具有集群化特点,强调相互配合,但同时又要求精准定位,突出特色,运用视频、直播、图解、数说、问答、动漫等呈现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报道学校的最新动态,发布通知通告,普及文化知识,新媒体融合联动,形成多层面结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格局[2]。二是以新媒体品牌效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通过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塑造一个或者多个品牌栏目,利用品牌栏目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阅读率和点击量,通过一系列价值的传输和信仰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品牌栏目要具有较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就要清楚栏目定位与使命担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同。创新求变是品牌栏目不变的追求,丰富栏目内容,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向周边延伸,提升品牌价值。

(三)净化“新媒体+思政”的舆论环境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是“麦克风”。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阅历不深,价值判断容易受到冲击。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一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告诉大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什么是正确的行为选择。比如,通过“开学第一课”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和磅礴的精神力量。同时,高校要坚持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敢于对错误、片面的言论“亮剑”,及时澄清事实,提高大学生对于“流言蜚语”的免疫力。二要建立新媒体规范体系,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坚持依法治网是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体现,使法治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安全监管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不同主体的基本权利与责任,严格惩治制造谣言、混淆视听的行为,引导教育广大师生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错误信息、虚假消息以传播空间,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新媒体舆论监管更具有制度化、法治化的特点。建立先进的舆情监控体系,通过专业的网络建设与监控技术,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过滤,避免网络虚拟性与身份不确定性的风险,提高广大师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责任感和自律性,确保新媒体空间清朗可控[3]。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舆情风险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掌握舆情风险的应对规律,加速舆情研判,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变化和舆情信息,牢牢把控舆论引导主动权,与广大师生同频共振,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常态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这次重大疫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形而活,推动与新媒体融合的常态化发展,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重塑对新媒体的价值判断

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切实有效地通过新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大学生,引导和帮助其自我塑造,全面发展。新媒体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其深深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吃透新媒体的理念与精髓,适应大学生新期待,适应网络强国战略的新要求,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更直接、更多元、更具体。从润物无声的渗透力到超越时空的辐射力,从平等对话的亲和力到形式多样的吸引力,新媒体的价值不断被认同,“新媒体+思政”不是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和组合,而是通过新媒体来改造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直接灌输、信息量少、深奥生硬的缺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供给和资源整合,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同时,高校要注意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规避信息杂乱化、虚拟空间无序化等问题。

(二)实现内容和技术双向驱动

高校利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使教育内容有“成色”,教育形式有“特色”,就要实现内容和技术双向驱动。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是网站、短视频,还是微信、微博,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融合发展管导向、把方向的制度保障。“内容为王”重点在价值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需要的是经过精心筛选和二次开发的知识内容。“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的兴起,就证明了优质内容的影响力和价值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解答,将其作为教育内容的素材,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内涵,从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的引领和驱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现实问题就是攻克新媒体技术难关。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驱动,文字、图片、长视频、短视频、直播、VR/AR,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迭,思想政治教育者容易出现思想观念保守、接受技术慢、媒介素养不高等问题,高校必须紧跟形势、更新观念,提升整体的技术敏感性和自主研发性。比如,人民日报已由一份报纸,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刊、网 、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媒体方阵,综合覆盖受众超过9亿,走出一条内容和技术双向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三)建立重大事件新媒体联动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成为考验高校现代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实践中,重大事件报道、重大主题教育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实践场和检验场。建立重大事件、重大主题、重要时间点新媒体联动机制,完善新媒体矩阵平台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做到信息来源权威化,更新规律化,内容发布正式化,语言风格校园化,舆情应对流程化。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设“一体两翼”的新媒体格局,以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客户端等为主体,二级学院、学生组织的微博、微信等为两翼,围绕重大事件、重大主题、重要时间点,协同发力、互相补充,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这次疫情期间,许多高校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推送抗击疫情的专题、抗击疫情的原创歌曲,把疫情防控工作与育人结合,做到接地气、全覆盖。高校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要通过权威的消息、及时的解读、生动的影像、感人的事迹、客观的评论在线上线下次第呈现,无缝连接,实现全环境育人。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与新媒体接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成长、进步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树立需求导向的思维。大学生是“新媒体+思政”的直接受益者,“新媒体+思政”的效果如何,大学生最有发言权。在推进“新媒体+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大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掌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新媒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零距离”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别笑我是思修课”“木铎思享”等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学生与老师互粉,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教师在沟通解惑中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二是提升网络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本领,是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将学术性的、抽象性的理论话语转变为实践性、具体性的生活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解释能力。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布一则消息题目为“You滴答滴答me,I哗啦哗啦you!”,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创设情境,将刻板说教转化为生活化、立体化的日常经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