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故事汇(上)

2023-03-17 15:54刘玉柱蔡玉垚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缝薛定谔物理学家

刘玉柱 蔡玉垚

什么是量子呢?量子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的。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取单位能量的整数倍。在微观世界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一个最小单位跃进的,而非连续的。上述说到的“基本单位”“最小单位”,这些最小物理量就称为量子。例如:光子就是一个最小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因此光子就是一种量子,也被称为光量子。

这个观点与宏观世界中我们的认知有很大不同,可以想象为,在宏观世界里我们可以将一根弹簧拉长1米,也可以拉长1×10-10米,只要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它就可以被拉出任意长度,但在微观世界中,它只能被拉长成α(最小单位)米的整数倍,但不能是0.5α米、2.5α米。

在历史上,科学家们曾就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展开过论战,而著名的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为这场论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双缝干涉实验,即两束相干光(两个光的波动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着相同的相位差,具有相同的频率,或者有完全一致的波形)在空间互相影响,用光屏承接后可获得干涉图样,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用光的波动性很容易解释干涉现象,因此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理解为是“光波”在进行实验。随着量子物理的诞生,粒子世界被知晓,物理学家们突发奇想,如果把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对象换成电子,那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双缝干涉示意图

单独电子干涉图样(供图/刘玉柱)

物理学家使用电子发射源一个个地发射单个电子,电子穿过双缝板,最后落到后面的屏幕上,屏幕会显示电子的最终位置。在发射了几百次后,出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极其“诡异”的现象,电子在屏幕上呈现出了和光的双缝干涉一样的明暗相间的区域!

单个的粒子是如何干涉的呢?当时的科学家认为,既然出现了干涉条纹,那就一定是波,而实验中粒子是一个个被发射出去的,却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也就是说粒子产生了波一样的性质!这不符合常规认知。

后来科学家波恩从统计学角度进行诠释:粒子在屏幕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例如在中间区域很密集,那就是在亮条纹,电子出现的概率大;而暗条纹处,电子到达那里的概率比较小。这种波从概率分布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被称为“概率波”。

在这之后,有科学家在1988年用低温中子做了相同的实验,也发生了类似的干涉的现象。大量的现象和研究表明,这不是某一特定粒子的性质,而是量子的性质。

科学家们对实验结果非常好奇,于是在双缝前安装了探测装置,试图观测粒子的运动轨迹。但在这次实验中并没有发生干涉现象,双缝之后的屏幕上,粒子完完全全地落在两条缝的缝后,这就是著名的“观察者效应”。

埃尔温·薛定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以其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世界。

他于1935年提出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指的是设想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放射性元素)和氰化物(致命毒物)的密闭盒子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会存活。根据经典物理学,盒子里必将发生两个结果之一;而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时,镭处于衰变和未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这只猫也就处于生与死的叠加状态,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进行观测时才能知道确定结果。

薛定谔的猫巧妙地从宏观尺度阐述了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而在此之后,薛定谔试图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致力于探索生命的起源问题。

薛定谔的猫示意图

针对这一奇怪的现象,当时的解释是,粒子有通过第一条缝的概率,也有通过第二条缝的概率,它处在一个“叠加态”,这在量子力学中叫作态叠加原理,而人为观测干扰了量子的“叠加态”状态,因此“坍塌”为一种确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本征态。

该如何理解“态叠加”呢?量子此时的“态”并非一个确定的“态”,它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态”,即多种“态”叠加在一起的状态。对量子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它既可能呈现出A状态,也可能呈现出B状态。而没有对它进行测量时,它既不是A狀态也不是B状态,而是同时为这两个状态的“叠加态”。在我们测量的一瞬间,叠加态坍塌为一个确定的本征态。

那么,为什么人为观测会影响干涉实验的实验结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目前还没完全弄清楚,这里提供一种最为大众接受且最合理的解释:微观粒子的本质更像波,这种波并非机械波,但可以弥漫整个宇宙空间,且能量往往会固定到某个空间尺度上,从而形成波包,波包越聚集就越像粒子,从中也体现了波粒二象性。

测量之所以会导致叠加态消失,是因为测量仪器需要发射某些粒子去探测被测量粒子,被测量粒子原先的叠加态就会因为探测粒子的干扰而消失。如果我们不去探测这个波包,那波包和波本身就是一体的,波弥漫整个空间,因此粒子也可以同时处在多个空间位置。

相关学者认为,宇宙的本质其实都是微观世界现象主导的,叠加态才是最普遍的现象,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量子叠加,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叠加态已经坍塌过的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尺度较大,几乎会受到各种粒子的干扰而坍塌,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分子尺度的叠加态。

早在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就已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我们也习惯于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出发认知世界。而经典物理学发展之初是基于宏观世界归纳得出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導致我们很难理解叠加态。

但是,量子力学最神奇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叠加态,而是它的“纠缠态”。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认为,这是量子力学有别于经典物理学的独特性质。

物理学家保罗-安托万·莫罗拍摄到的量子纠缠(供图/刘玉柱)

现在我们知道,每个单独粒子都具有叠加态,如果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那这两个粒子的叠加态还是独立的吗?答案揭晓,不是!如果一个单独的粒子衰变成了两个更小的粒子,朝不同的方向运动,虽然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得知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但根据动量守恒,两个粒子的动量之合为0,即如果我们测得一个粒子的动量是-2千克·米/秒,那就可以知道在远方的另一个粒子的动量就是2千克·米/秒。

也就是说无论距离多远,这两个粒子的联系会一直存在,具体表现就是叠加态的相互缠绕。两个粒子是彼此纠缠的粒子,会超越时空进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另一个粒子的叠加态就会同时“坍塌”,即我们也会得知它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假设现在有一双鞋子,随机放在两个箱子里,它们之间处于“纠缠态”,现在将两个箱子分别拿到地球的两极,在不打开箱子的时候,两个箱子里的鞋子既可能是左脚鞋子,也可能是右脚鞋子,它们处于左脚鞋子和右脚鞋子的叠加态。假设这时候两个箱子分别运送到地球两极,打开其中一个箱子发现是左脚鞋子,那我们立刻就能得知地球另一端的另一个箱子里放的是右脚鞋子。这就是量子的“叠加态”和“纠缠态”。

这一期我们了解了何为量子,量子的叠加态与纠缠态,下一期我们将跟随爱因斯坦、波尔等物理学家展开一场关于量子力学的思想论战。

(责任编辑/张丽静 美术编辑/韦英章)

猜你喜欢
双缝薛定谔物理学家
拟相对论薛定谔方程基态解的存在性与爆破行为
Chern-Simons-Higgs薛定谔方程组解的存在性
双缝实验,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之思辨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一类相对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解的存在性
薛定谔的馅
狭缝宽度对双缝后光场分布的影响
双缝干涉实验探讨光波的相干性
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