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工复合体”到“军工学复合体”
——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背景、现状与特点

2023-03-18 08:37黄孔雀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军工国防资助

许 可 黄孔雀

在英国,高校与军事长期以来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通过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优势以多种方式发挥重要作用,涉及支持军队招募、合作开展军工项目研发、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技能培训、为退伍军人提供再培训和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科技在国防和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趋凸显,现代武器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军工部门对高校科研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英国大学的军工研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空前的水平,体现出当代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态势。

一、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的背景

在英国,大学与国防军事之间具有深厚的渊源,大学参与军工项目研发也具有久远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大学在坦克、飞机和潜艇研发方面的表现十分抢眼。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怀特利(Martha Whiteley)在催泪瓦斯方面的研究为她赢得了“让德国人哭泣的女人”的绰号。在全国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的推动下,英国大学和工业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2]但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学仍然不是战时的研发中心。[3]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大学的科研人员与军事部门才开始更为密切的合作。尽管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大学承担的军工研发规模一直不大。据统计,1994年至1995年,英国国防研发总支出约三分之一由英国国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下属的研究机构承担,而高校承担的比例仅占约2%。[3]然而,进入21世纪后,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活动的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都达到空前的水平。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愿景:现代军事工业对先进科技的依赖度不断加大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军事技术也出现重大的变革。特别是21世纪初期以来,高科技武器的作用展示得淋漓尽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将军工产品研发和发展高精尖现代武器当作国防战略发展的重点。在网络、人工智能和太空技术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20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英国研究和发展路线图》(U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oadmap),提出未来数年英国国家研发战略,其中特别强调技术快速变革对英国的国防和安全的深远影响。为此,要制定计划,加大投入,帮助英国学界和企业研发新技术,以保持全球竞争优势。[4]为促进国防科技发展,2020年9月,英国国防部将综合作战概念(Integrated Operating Concept)视为新的国防战略愿景。[5]2022年6月,英国国防部发布了最新的国防科技计划,将在2022年到2026年投入20亿英镑的国防研发经费,与学术界和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加快新一代尖端军事研发工作。[6]

现代军工研发具有原创性、尖端性、应用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科技是军工研发的驱动力。一方面,军工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军工企业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在军工产品研发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现代武器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综合和分化,单靠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已无法很好地解决所有问题。由此,军工企业寻求与高校为代表的学界进行联合研发,可以汇聚双方或者多方的力量,达到优势互补。这一做法,有利于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促进军工企业自身研发和生产的提质增效,降低军工研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聚集一流的高端人才,学科基础雄厚,设备先进,在军工产品所依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均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为军工研发提供前沿性和创新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将大学作为军事部门和军工企业的外包研究中心,在投入产出的成本方面也更具吸引力。因此,利用高校等外部学术资源进行委托或联合研发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使得大学成为军工研发的理想伙伴和场所。

(二)军民融合:军工研发与民用科研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近年来,军民两用科技(dual-use technologies)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许多原先出于民用目的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军事应用价值;反之,一些出于军事目的的军用研发项目也可能具有民用价值。例如,2019年,英国国防部公布的《国防技术框架》(Defence Technology Framework),将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科学,自主系统与机器人技术,电力、能源存储、转换和传输,传感器,先进电子和计算机以及效应器技术等7个领域列为重要的具有国防应用价值的技术类别。[7]这些领域均具有广泛的非军事用途,也是大学科研的强项。因此,英国国防部门和军工企业不再局限于具有明确的服务于军事目的和用途的研发课题或项目,而开始重视大学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领域具有直接或潜在“双重用途”的领域。与以往相比,军工研发的领域大大扩展。只要是军民融合度高的学科领域,都可能成为军工研发的重点。这也意味着要对某个特定的研究项目进行军用或民用的简单区分变得更加困难。科学研究的军民两用性特点,既为高校参与军工研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它们参与这类研究提供了理由。例如,牛津大学的发言人在解释参与军工研发的正当性时就辩解说[8]:

牛津大学的研究是学术驱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开的学术和知识。所有由国防部门资助的研究项目都旨在促进一般的科学理解,通常具有广泛的一般的民用价值。

另一方面,近年来英国的跨国军工企业朝军民产品生产混合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日趋明显,形成很强的产品研发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军民融合能力。大型军工企业在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相关民用产品,包括各类民用飞机和直升机、商用卫星、空间探测器、船舶等军工技术相关性高、产品盈利能力强的领域,部分企业的民品规模甚至超过技术同源的军品。例如,作为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最大资助者之一的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生产商用飞机、汽车、游艇和火车以及发电设备等民用产品,军工产品只是该公司的三大主业之一。2019年,波音公司(Boeing)民品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55%。该公司既是世界著名的民用飞机、商业卫星制造商,也是军用飞机、军用卫星、导弹等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军民融合能力,双重性十分明显。[9]由此可见,大型工程公司的商业和军事技术之间的界限通常是模糊的。反对武器贸易运动组织(Campaign Against Arms Trade)的史密斯(Andrew Smith)就指出:“英国高校用军工企业的资金开发的技术,可能会在未来的战争和冲突中使用。”[10]这种特性不仅增强了军工企业与大学在研发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和广度,也为它们更广泛地介入大学研发活动提供了正当性。

(三)现实考量:大学参与军工研发面临的压力与动力并存

21世纪以来,英国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为其参与军工研发带来了压力和动力。长期以来,虽然英国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均具备军工研发的条件,但是,由于政府拨款充足,高校科研经费充足,高校并没有很强的参与军工研发的意愿。然而,伴随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以及英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英国政府对高校“蓝天研究”(Blue-Skies Research)的资助不断减少,致使高校和教师面临极大的争取研究经费的竞争压力。因此,英国高校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科研资助途径。2003年,聚焦大学与工商界合作的《兰伯特报告》(Lambert Review of Business-University Collaboration)对英国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英国大学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同时也为大学争取外部资金。各高校开始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寻求企业研究资金。在高校面临研究经费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来自国防部门和军工企业的研究资助变得更具吸引力。对于高校而言,来自国防部门和军工企业的研发经费无疑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英国高校对各种大学排行榜高度重视。而大学的排名多将大学经费收入作为重要的办学业绩指标。这导致大学内部出现只关注科研经费数量,而不关心科研经费来源的情况。许多高校原先一直存在的科研伦理审查多流于形式,经费收入成为大学内部管理层的唯一关注点。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军工研发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新的拓展渠道。据统计,在英国,从1979年到2015年,尽管历届政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资助相对减少,但来自军事部门的研究资助却增加了。[11]455有学者分析指出,英国军工企业与大学在科研、教学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已经是英国高等教育普遍商业化趋势的一部分,也是科学和工程领域研究军事化的具体体现。[12]

(四)社会舆论: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与相关团体的质疑

人们一般认为,军工研发直接牵涉战争和暴力。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高校的军工研发活动一直是属于政治和伦理层面高度敏感的问题。大量的军工研发活动都是在半遮半掩的状态下进行。大学师生对大学广泛参与军工研发提出质疑甚至是反对,认为军工部门的介入导致高等教育工具化、军事化趋势,有损大学的学术自由,将给大学的科研伦理带来负面影响。[11]481英国高校中一些拒绝参与军工研究的教师也对此感到不安,因为这意味着军火公司等既得利益集团对大学的研究议程的渗透和控制,从而可能损害大学和教师科学研究的自主性。[13]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大学的军工研发已经大大方方地走到台前,成为大学正面展示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亮点。这与过去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英国十余所大学的部分学生曾发起阻止大学参与研发杀人机器人的抗议活动,但并未奏效。2021年3月,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的教师发起请愿,曝光大学和军火企业之间的联系,试图阻止大学与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ritish Aerospace Systems)的合作关系,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14]尽管英国传统的民间反战组织仍有部分人士极力反对大学参与军工研发,但是,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民众的反战情绪不断弱化,这与20世纪中期相比已大不相同。这些变化也给大学的军工研发活动提供条件。

二、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现状

与高校的其他科研活动不同,军工研发具有特殊性。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参与敏感的武器研制开发项目往往在严格保密的状况下进行,很难为外界所掌握。大学普遍参与的军工研发项目多半带有军民两用模糊性质,有时难以做出明确的区分。另一方面,鉴于军工项目研发的保密特点,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往往不是很全面。当然,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英国《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向高校进行咨询,收集有关数据,也可以通过公开的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了解有关情况。

(一)大学军工研发的基本状况

英国高校普遍参与军工研发项目、高校军工研发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军工研发的主体等三方面呈现了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基本状况。

一是高校普遍参与军工研发项目。从院校层面看,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具有普遍性。军事部门通过商业和政府渠道介入英国大学的科研、教学和培训的资助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普遍。[13]英国高校参与军工研究的信息资料往往不为公众所知,只有通过信息自由的要求,这些信息通常才能被披露。尽管如此,一些高校还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披露。2020年底,设在伦敦的慈善机构“对武装暴力采取行动”(Action on Armed Violence)向英国76所高校提出信息披露申请,寻求高校获取军工研发资金的情况。结果显示,除了17所高校以不同理由拒绝提供信息之外,其他高校都曾经获得来自政府或军火公司的军工研发经费。可见,英国高校参与军工研发具有普遍性,并且一些大学深度参与其中。[15]

二是高校军工研发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由于军工企业及其产品具有军民两用双重性,其所依托的大学学科也具备广泛性。从学科分布看,英国大学的军工研发项目多分布在工程院系,学科领域涉及航空航天、建筑、电气、电子、海洋、机械和化学。此外,计算机、物理、数学和化学学科的基础研究也会得到资助,但这些学科获得大量资金资助的研究侧重于应用研究。2015年至2018年,15所拥有一流工程学系的大学从武器承包商那里获得近4000万英镑的资助。2013年至2017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从私人军火公司获得超过900万英镑的资助。目前,该公司在军工行业投资超过300万英镑,其中包括对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三菱重工的50万英镑投资。[16]

三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军工研发的主体。根据英国学者对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24所大学进行的调查,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表示未从政府或企业获得军工研发经费,以及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等6所大学拒绝或无法提供相关信息外,其余17所大学均获得大量的军工研发经费。近年来,获得军工研发经费较多的大学依次为: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为2200万英镑(2017—2018财年以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为1100万英镑(2016—2017财年以来),并拥有价值150万英镑的通用电气公司股票;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ies of Manchester)为924万英镑(2016—2017财年以来);卡迪夫大学(Universities of Cardiff)为84.8万英镑(2016—2017财年以来)。[8]202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牛津大学十年来从英国国防部和私人军工企业获得的军工研发经费已超过1亿英镑。这些数字彰显了国防部门和军工企业对大学军工研发的高度依赖性。[17]

(二)大学军工研发的资助体系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披露的数据,2021年,英国军费开支达到450亿英镑[18],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国防开支的比例为2.25%[19]。英国是世界第四大军费支出国,领先于俄罗斯和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其他北约盟国。[18]英国国防经费中用于军工研发的经费大约占3.4%。[20]就大学军工研发的资助体系而言,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资助。这类资助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来自英国国防部及其所属的研发机构的直接资助,用于支持服务国防目标的研发项目。英国国防部的国防科技实验室(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和原子武器研究所(Atomic Weapons Establishment)是主要的两个机构,它们为英国高校提供大量的军工研发经费。例如,长期以来,原子武器研究所与英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一直保持紧密的国防科研合作关系。布里斯托尔大学、剑桥大学、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均是原子武器研究所的“战略合作伙伴”院校。其他数十所非紧密型合作院校,自2010年以来也从原子武器研究所获得大量国防研发经费。[21]此外,为促进政府防务与安全部门同工业界、学术界和英国盟友之间的协作,以针对最紧迫的国家安全挑战快速开发创新性解决方案,2016年,英国国防部成立了“国防与安全加速器”(Defence and Security Accelerator)跨政府团队部门,专门对企业和学界在军事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进行资助,其团队成员来自国防、安全、私营部门和学术界。2021年,中标的20多类项目中,数十所大学获得数万至数十万英镑的研发经费。[22]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5年间,该部门已经在创新技术上投资了1.668亿英镑,数百家企业和大学参与了计划。[23]

另一种资助是非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军工研发经费。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的资助也是大学军工研发经费的来源之一。英国研究与创新署每年资助的科研经费约为20亿英镑,其中超过90%的资金作为单一的年度拨款拨给英国高校。[24]英国研究与创新署下设7个研究委员会,其中与大学军工研发项目密切相关的是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常常采用与军工企业共同资助的方式,通过竞争方式为大学提供研究经费,其主要目的是支持大学向工业界进行技术转移以及开展与国防能力有关的研究。例如,早在2003年,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就与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投入3000万英镑的资金,旨在资助国防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学术研究,并将其转让给英国宇航系统公司。[25]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学科范围很广,包括从数学到材料科学,从信息技术到结构工程等广泛的研究领域。从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研究类型来看,有的项目与军工研发直接相关,有的则属于具有潜在价值的基础研究项目。上述两种渠道的军工研发资助通常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以联合资助的方式进行。

第二,军工企业资助。英国国防工业具有规模性和跨国性以及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就有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劳斯莱斯和奎奈蒂克公司(QinetiQ)等。为保持在武器研发领域的创新优势,军火公司十分注重与高校合作,为后者在军工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提供大量资金。例如,从2010年以来的10年间,英国宇航系统公司为英国高校提供的研发经费超过1.25亿英镑。[26]劳斯莱斯公司为英国22所大学提供的研发经费也超过1.07亿英镑。信佳集团(Serco Ltd)为英国高校提供了数千万英镑的研究经费。[10]

军工企业为高校提供的研发经费资助并非就是企业资金。这是因为军工企业的研发经费中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军工产品的“客户”,即英国政府。因此,军工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是依据英国国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研发合同。从本质上说,军工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还是政府财政资金。[27]由此可见,高校从军工企业获得的研发经费的源头很可能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经由军工企业通过分包的形式转移到了大学(见图1)。

图1 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经费来源

第三,多渠道联合资助。近年来,政府国防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军工企业等通过不同渠道对军工项目,特别是重大的军工研发项目进行联合资助变得越来越流行(见表1)。这主要是出于改变单打独斗的状况、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缩短研发周期等多种因素的考量。例如,英国研究理事会所属的研究委员会——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以及粒子物理和天文学研究委员会(Particle Physics and Astronomy Research Council)等机构与国防部实施“联合拨款计划”(Joint Grants Scheme),对高校申请的具有“国防相关性”(defence relevance)的包括材料、DNA病原体测序、智能材料、纳米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提供资金。再如,由英国国防部、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等机构联合提供资助的“国防和航空航天研究伙伴关系”(Defence and Aerospace Research Partnerships)项目也是政府、公共部门以及军工企业进行联合资助的典型例子。2006年,就有7个计划在16所大学中运行,涉及复合材料、计算和航空工程方面的研究。[3]

第四,跨国合作资助。英国大学军工研发资助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这与军火公司的跨国性特点密切相关,也体现出大学军工研发直接服务于西方国家战略联盟的需要。英国大学不仅获得英国本国政府和军工企业的军工研发资助,还获得其他西方盟国政府的资助。例如,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的“多学科大学研究计划”(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itiative),每年向美国大学投入约2.5亿美元用于基础研究。该计划于2015年起对英国高校开放,鼓励与英国大学科研人员进行合作研究。[28]同时,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英国高校更加主动寻求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再如,英国、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共同出资,通过英国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ational Composites Centre)加强两国高校在具有军事价值的先进材料方面的研发合作。英国的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澳大利亚的西悉尼大学(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和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等已经加入其中。从2021年开始,该中心投入252万英镑,用于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活动。[29]

表1 为英国高校提供军工研发资金的十大机构及其项目概况

(三)大学军工研发的组织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英国大学军工研发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深化,在军工研发的组织方面也形成不同的模式。

第一,政府部门主导。早在2002年,英国国防部就牵头组织其下属的研发机构、数十所大学和大型军工企业等共同参与“卓越之塔”(Towers of Excellence)计划,主要涉及制导武器、雷达、光电传感器、水下传感器、电子战和计算等重点军工研发领域,确定了六个重点领域及其承担院校:如克兰菲尔德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承担制导武器研发;雷达由伯明翰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等5所大学承担研发;光电传感器、水下传感器由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和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等6所大学负责;克兰菲尔德大学负责合成环境研究;克兰菲尔德大学等3所大学负责电子战研究。“卓越之塔”计划的目标是为国防部研发世界一流的创新技术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制导武器技术项目就是由多个英国军事工业合作伙伴组成,包括国防部、贸易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奎奈蒂克公司、克兰菲尔德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30]

2002年,英国国防部还设立了国防技术中心(Defence Technology Centres),被看作是发展“满足国防部科学和技术重点”先进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30]该项目同样汇集了一些研究型大学参与其中。如布里斯托尔大学等6所大学参与数据信息融合中心(Data Information Fusion);伯明翰大学等3所大学参与人为因素集成中心(Human Factors Integration);伯明翰大学等11所大学参与电磁遥感中心(Electro Magnetic Remote Sensing)。英国国防部在该中心项目设立后的短短5年内,拨出了大约9000万英镑经费。[31]

近年来,根据新的国防研发战略,英国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学军工研发中心布局。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建设聚焦尖端国防科技,注重未来先进军事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例如,作为英国政府新发布的国防人工智能战略和新成立的国防人工智能中心的一部分,2022年6月,国防科技实验室和艾伦·图灵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联合启动了国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efence AI Centre)建设,其中一项就是国防数据研究中心(Defence Data Research Centre)。该中心专注国防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数据使用问题,由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牵头负责,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和萨里大学等机构参与。国防科技实验室的高级首席科学家哈特(Glen Hart)认为,这是英国首个国防数据研究和实验的中心,将在未来国防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32]此外,英国国防部及其下属机构还在不同大学设立了不同领域的军工研发中心。

第二,军工企业牵头。近年来,大型军工企业与大学在军工研发领域的合作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一是建立长期伙伴合作关系。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出台了“大学战略合作伙伴计划”(Strategic Universities Partnerships),根据企业自身的军工研发需求并结合高校的学科和科研优势,选取若干所研究型大学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目的是通过与这些大学的紧密合作,以保持对潜在对手的军事优势,提升英国的国防工业技能基础。[33]该公司相继与克兰菲尔德大学(无人驾驶飞机、航空电子设备测试)、伯明翰大学(量子传感、虚拟现实、沉浸式系统)、曼彻斯特大学(新材料、先进制造)、南安普顿大学(声音与振动、人工智能、数据融合、海事)以及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非破坏性测试)等5所大学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2021年10月,诺丁汉大学成为该公司的第6所合作伙伴大学,合作的重点是数字化制造新技术研发领域。[34]

二是在大学设立研发机构。为加强与大学在军工研发领域的合作,寻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军工企业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委托研究方式,转而投入巨资直接在大学设立大学技术中心(University Technology Centres)。例如,劳斯莱斯公司将与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当作长期战略,实施了全球布局,在数个国家的大学设立了30个技术中心,其中19个设在英国高校,涉及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布里斯托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每个中心专注研究一项关键技术领域。南安普顿大学的计算工程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re for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旨在将现代计算工具、方法和环境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和相关领域的问题。[35]诺丁汉大学的制造与机翼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re in Manufacturing and On-Wing Technology),则从多学科的角度关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机翼制造加工、机器人以及传感与检测等方面。[36]谢菲尔德大学的先进电机与驱动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re in Advanced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Drives)重点关注电机、机电组件、电力电子转换器和设备,以及系统集成与控制,旨在促进技术的进步,以满足未来劳斯莱斯市场的需求。[37]同样,美国波音公司也在英国数所名牌大学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包括布里斯托大学(航空航天、民用和机械)、剑桥大学(网络化系统)、克兰菲尔德大学(航空、航空学和飞机)、谢菲尔德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南安普顿大学(工程和供应链管理)。[38]2020年,劳斯莱斯公司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建立了网络技术研究网(Cyber Technology Research Network),合作院校还包括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各大学每年获得2—3个研究项目资助,目的是帮助劳斯莱斯公司保持在产品网络安全研发的前沿。[39]这一举措显现了军工研发组织模式的跨国性特点。

第三,多主体协作。最为典型的是“国防和航空航天研究伙伴关系”项目。作为“联合资助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由产业界主导,由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贸易工业部、国防部以及产业界共同提供研发资金。该项目聚焦所谓的“国家需求”,关注航空航天、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等国防重点研发领域,已经在数十所高校开展联合研究。近年来,英国积极创新军工研发组织模式,出现由地方政府、军工企业和高校共同组建研发基地的做法。这类基地通常不具备明显的军工色彩,研发领域带有军民两用性特点。例如,波音公司、劳斯莱斯公司、梅蒂斯航空航天公司(Mettis Aerospace)、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苏格兰地方政府等进行多方合作,在格拉斯哥机场附近建立了先进成形研究中心(Advanced Forming Research Centre),开发成形和锻造技术,以支持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机身、航空发动机、起落架、发电机、汽车、船舶、医疗设备和风力涡轮机的部件结构。该中心旨在弥合学术研究和工业制造之间的差距。[38]

英国主要大学参与军工研发项目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表2加以了解。

表2 英国大学军工研发联合体分布情况

三、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主要特点

服务国防、深度参与军工研发已然是英国高校的一种常态。英国大学军工研发彰显了英国高校办学职能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新拓展。英国大学的军工研发活动,高度重视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发挥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推动基础研究与军工产品研发的融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军工企业员工培训互惠互利,凸显了大学军工研发“英国模式”(UK Model)的显著特征。

(一)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校在军工研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历届政府均高度重视高校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将它们看作是军工研发的重要力量。2005年12月,英国政府公布的《国防工业战略》(Defence Industrial Strategy),就提出英国国家安全依赖于日益复杂的技术,政府在与军事工业部门进行有效合作的过程中,要寻求与大学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支持国家的军事目标。[31]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表的《防务技术战略》(Defence Technology Strategy)则进行了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表述,提出防务技术战略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是与大学的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该战略报告标志着英国进一步推进大学深度参与军事研发的努力。[31]2019年,英国国防部同时发表了两份报告,即《国防技术框架》和《国防创新重点》(Defence Innovation Priorities),提出了“技术主导的现代化”(Technology-Led Modernisation)理念,明确了国防科技的重点发展领域,强调要发挥企业和高校等机构的作用。2020年10月,英国国防部发表《科技战略报告》(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将先进材料(含纳米技术和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科学,自主系统与机器人技术,电力、能量储存、转换和传输,传感器,先进电子和计算机(含量子计算),效应器技术(网络武器与束能武器)界定为7大技术家族。7大技术家族涵盖了当前研发的广泛领域,表明了英国国防部将英国大多数科学领域——包括学术研究纳入其影响范围的意图。[40]2021年3月,英国政府发表《竞争时代的全球化英国:安全、防务、发展与外交政策》(Global Britain in a Competitive Age:The Integrated Review of Security, Defence,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明确提出以科技维持英国的战略优势,将发展英国的科技力量、追求战略优势,以及巩固英国作为网络大国的地位、有能力保护和维护网络空间利益作为两大战略目标。为此,英国政府明确提出,政府要为军工研发提供大约85%的研发资金,保障基本能力。此外,英国政府发展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伙伴关系,以建立军工研发的生态系统,支持技术创新。[41]有学者分析,该报告凸显英国寻求到2030年成为科学超级大国的雄心壮志。[40]

根据英国国防部2022年6月启动的新的国防科技计划,英国将在2022年至2026年投入20亿英镑国防研究经费[6],进一步加大与学术界和英国工业界合作,将高校和企业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由此可见,将高校视为军工研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2016年发表的英国“国防创新计划”(Defence Innovation Initiative)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创新的军工研发“生态系统”(ecosystem)理念,将国防部、工业界和学术界三方面的官产学的专业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以加速先进军工科技的产业化进程。[42]近年来,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落实。2022年6月,英国国防部公布的《国防人工智能战略》(Def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提出在构建英国国防和安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AI Ecosystem)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发挥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作用。[43]

从军工生态研发系统的架构看,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以往一样,政府依旧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是军工产品的最终客户。从市场关系的角度看,主要涉及英国国防部和军工企业两个主体。二者为了获得和生产先进的军事设备,必须在军工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以确保占据军事技术优势。而恰恰在军工研发创新这一环节,高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融入军工研发系统成为一种必然。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将这种由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军工企业和大学之间密切合作形成的军工研发“生态系统”誉为成功的“英国模式”。[44]这种模式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传统的“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进一步发展为“军工学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也就是所谓的军事部门、高技术工业企业与研究型大学三者共同组成的金三角。

(二)研发伙伴筛选:注重发挥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

在军工研发的过程中,无论是英国政府、军工企业还是高校自身,都非常关注研究专长,注重发挥科研优势。上述无论是英国国防部所确定的计划和项目,还是军工企业与高校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和研发中心,均是根据不同高校的学科和科研优势进行筛选确定。例如,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就是在以往每年与多达50多所英国高校开展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转变为集中选取6所作为战略伙伴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波音公司也根据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进行合作,分别选择了布里斯托大学(航空航天、机械)、剑桥大学(网络化系统)、克兰菲尔德大学(航空器)等大学作为深度合作伙伴。根据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确定军工研发重点的做法,有利于政府和企业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军工研发的效率和水平。

近年来,英国国防部等机构更加注重通过各种联合攻关项目,发挥不同大学的科研优势开展协同研究。其中最具影响的案例就是由英国国防部与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联合资助的“大学国防研究协作”(University Defence Research Collaboration)计划。鉴于信号处理是国防技术战略和所有现代传感器武器系统能力的基础,该计划的口号就是从学术研究到军事能力,旨在开拓国防工业应用信号处理方面的前沿研究。通过将各高校在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以提升在网络化战场中信号和数据处理能力。[45]该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3年)投入480万英镑,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牵头,组织12所大学参与研究;第二阶段(2013—2018年)投入1150万英镑,由爱丁堡大学、赫瑞-瓦特大学、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等8所大学牵头;第三阶段(2018—2024年),由爱丁堡大学等4所大学牵头,汇集了这些大学的5个研究中心和10家企业在信号感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专家。该计划的第一、二期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军工研发领域:基础研究与军工产品研发双重领域并重

为维持军事强国的地位,形成可持续的军工研发能力,英国政府军工研发战略不仅关注先进军事技术的研发,同时也注重未来军事发展需求,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同样地,军工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也注重未来产品的开发。这就决定了大学参与军工研发涉及基础研究与产品技术开发双重领域。

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军工企业资助的项目,均十分注重具有潜在军事价值的高科技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这样的研究项目往往并不具备显性或直接的军事价值和用途,但在未来具有可能的军事运用前景。例如,201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国家量子技术计划”(UK National Quantum Technologies Programme),斥资2.7亿英镑,通过建立全新的协同创新机制,汇集英国高校、军工企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量子力学、量子叠加效应和量子纠缠效应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和服务。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由伯明翰大学、约克大学、牛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分别领衔的4个研究中心,参与的高校多达数十所。不同的中心分别关注量子传感和计量、量子通信、网络量子信息技术和量子成像领域前沿研究。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等科研资助机构每年立项的研究课题中也包含大量的不具军事色彩的基础研究项目。这些课题不少是通过军工企业给大学的课题项目配套资助的方式进行资助。

在应用研究领域,军工企业则高度重视军民两用性质的高科技产品的联合攻关。例如,2010年,克兰菲尔德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参与,英国宇航系统公司与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联合投入600多万英镑的无人机空气动力学的“无襟翼飞行器综合产业研究”(Flapless Air Vehicle Integrated Industrial Research)大型项目,就具有军民双重应用价值。再如,2008年,原子武器研究所等机构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设立的冲击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Shock Physics),专攻激波、高速碰撞、热和压力极端的物理现象,既有助于提高对核爆炸和常规爆炸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地震和极端天气事件,属于典型的军民两用科技。[46]2012年,劳斯莱斯公司投资4000万英镑,当时的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通过“研究伙伴投资基金”(Research Partnership Investment Fund)配套2000万英镑,在伯明翰大学设立了高温研究中心(High Temperature Research Centre)。该中心的定位是先进制造研究中心,提供世界一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最初集中在熔模铸造、制造设计和系统仿真等关键领域。[47]这些研究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军事应用价值。

(四)校企合作机制:高校人才培养与军工企业员工培训互惠互利

军工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初衷与重点无疑是军工产品,但英国高校参与军工研发并非其与军工企业合作的全部内容。军工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是一种整体性的战略合作,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除了在研发领域投入资金外,军工企业还十分注重对大学的非军工领域进行资助。例如,军工企业在高校设立的技术中心均包含人才培养的合作内容。具体涉及对学生和教师的各类赞助,如奖助学金、企业实习、会议资助、捐助等等。有学者将这种项目称为军事关联性项目(Military-Related Projects)。[48]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向过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军工企业的员工培训对军工企业而言极具战略意义,同时也给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明显的好处。

一方面,军工企业提供经费,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这种支持与特定的军工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例如,劳斯莱斯公司、通用电器与布里斯托尔大学在“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专业工程硕士课程进行合作,企业介入从招生到实习安排等多个环节。波音公司也为布里斯托尔大学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其中一些学生直接从事波音公司的无人机研发项目。[16]英国宇航系统公司也为其战略伙伴大学的博士生培养项目提供了奖学金资助。[49]该公司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联合开发的系统工程管理硕士(MSc in Systems Engineering Management),就被看作是一门将学术严谨与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独特的学位课程。[16]它还出资与拉夫堡大学合作开办了“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专业。英国宇航系统公司为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硕士学徒培训课程学生提供资助,以扩大宣传,吸引毕业生入职。克兰菲尔德大学在军工企业的支持下,仅工程类硕士课程就开设了制导武器系统、枪系统设计、军用车辆技术、军用电子系统工程、军用航空航天和适航性(Military Aerospace and Airworthiness)等近10个工程硕士学位课程,其中“军用航空航天和适航性”硕士学位课程招收英国本国和西欧国家的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也积极为军工企业培养和培训员工。例如,2018年起,英国宇航系统公司与克兰菲尔德大学合作举办了工程硕士学徒制课程(MSc-Level Apprenticeship Program),招收了90名学徒,为前者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员工。

综上所述,高校积极参与军工研发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这种现象并非英国的特例,而是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态势。实际上,西方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已出现学术研究的军事化(Militaris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趋向。例如,美国国防部是仅次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美国大学研究的第三大联邦资助者。美国国防部基础研究预算中有一半以上直接下发给各个大学。[50]自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国防部已为15所公立大学提供了近2100万美元的资助。[51]2017年,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与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 Systems Company)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并在墨尔本大学校区附近建立了一个联合研究中心。2022年,墨尔本大学与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签署了另一份类似的协议。另外,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和南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也都是英国宇航系统公司资助的研究网络的一部分。有32所澳大利亚大学参与了国防科学伙伴关系项目(Defence Science Partnerships Program)。近年来,日本大幅增加军费投入,2015年,日本防卫省为大学提供约3亿日元的直接研究资助,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先例。2016年,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防相关研究资助数额仅为6亿日元(约合520万美元),到2017年猛增至110亿日元(约合9470万美元),并首次设立了为期5年的大型长期研究资助项目。[52]2022年,德国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禁止公立高校从事军工研发的政策,出现允许公立大学从事军工研发活动的迹象。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这种发展态势,对高校在军工研发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军工国防资助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国防小课堂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