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道得道 学山至山

2023-03-18 17:55程振理
教育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题语文课堂教学

程振理: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导,教育部“国培”授课专家,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苏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学术处主任。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多一只眼看教育》等书籍多种。其中,专著《〈论语〉中的语文教育智慧》与编著《活语文学习理论与实践》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应邀在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上开展讲座百余场次。

或许是已年过半百的缘故,最近时常深感时光匆匆、时不我待。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已经做了32年语文老师了。回望这日程紧迫的30多年,我觉得自己像极了一个求仙问道的虔诚登山者,在苦苦追寻着“耕道得道,学山至山”的人生境界。

何以做起语文教师来

做一名教师,对于我而言,一点也不意外。家族之中,无论祖辈父辈,还是我的同辈,一抬头便会遇见一位老师。说得好听一点,我算是出生和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和教育世家了,尽管彼时家境并不容易。至于我何以做起语文教师来,那就更不意外了,因为无论大爷二舅,还是叔兄堂姐,大多是语文老师。从祖父那里弥漫开来的“之乎者也”,不分昼夜地充满着一个屋子,想不文绉绉一点似乎都很难。

犹记得幼时从读的情景。祖父时常坐靠在偏房的门口,手捧《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古典书卷,陶醉在文学的柔情侠骨中。有时还会将书中的人和事说给我听,就像那个年代刘兰芳说评书一般迷人。不仅如此,祖父还时常用文言记录下他的读书心得——那些书,那些字,尤其是祖父写的那些文言文,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感受到了读书的神奇与魅力。

离开幼时的黄土乡村,来到少年的湖边小城。还记得向同学借两分钱到书店租看绘本小书的情景,记得用积攒的零钱到邮局购买文学期刊,更记得曾经指导过我、影响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当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当众范读时,那是怎样一种激动的心情啊,现在想想都会兴奋得全身发抖。

就这样,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的全是和“文”密切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并最终考入了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我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此开始了“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日子。

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初为人师的日子是浪漫而新奇的,也是充满诗意的。语文给了年轻的我挥洒才情的空间。我会时常夹着厚厚的名著走进课堂,我会在上课前的夜晚一遍遍录下自己的配乐朗读,我会将自己新写的并不成熟的小诗假装不经意地让学生看到,我会为了上课激发学生兴趣苦思冥想各种导语……还记得备第一节课时写的教案,A4纸大小印有横线格的备课本,一个晚上,我竟然足足写了18页,直至今天回想起来,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在匆匆两节课里是怎样把它们“读”完的。

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景仍令我难忘。学的课文是《回忆我的母亲》,不知是因为朱德的质朴文章情感真挚动人,还是因为我的动情朗读和真情解读深入人心,又或是其中的某个细节勾起了学生特殊的情感经历,还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总之那天有一位女生竟然在课堂上“无缘无故”地泪流双颊。而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语文课,是真情实感的交流。师生之间,文本之间,字词之间,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让语文课堂流动了起来。

后来,课上多了,我也慢慢体悟到,语文课堂的样子,不仅仅是情感交流,还可以是思维碰撞,更可以是“在做中学”,可以“清新文艺”,可以“静水流深”,可以“活泼泼地”,可以“沉稳厚重”……语文课的样态可以多姿多彩,但无论怎样,都应把握“语文”的内核,都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就如同水,无论液态、固态或气态,终不失其本。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时常安排学生担任“小先生”,先学后教,学生讲课,小组探究,项目学习,学术思辨……因为我知道:学生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

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做教师,不仅仅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项,就是搞科研、做课题。虽说这好像是大学教师的“专利”,但中小学教师的一路成长,却从来都没离开过这个“考核指标”。

我最初做课题研究的动机,说实话,并不纯粹,也不高大上。只是出于好奇,出于神秘,出于“装点门面”。当然,确实也不会做,只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一些闲杂琐事。再后来,就是为了职称评审,于是便凭着感觉,自己申报并主持起课题来了。彼时并未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完全是互相割裂的两张皮。

这样的“假科研”持续了大约十几年,直至后来也不记得何年何月开始,那些“假科研”中的“真思考”逐渐影响我的教学了,我才意识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原来竟是可以互生互补、深度相融的。我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年幼无知,对身边的这些“真理”竟如此熟视无睹,而那时也没有“师傅”给予我及时的教导。

其实真正的科研課题,往往是问题起点来源于课堂教学或教育实践,并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研究的思考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又以研究的成果反哺于教育教学实践。这样,从课堂教学或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以课题研究改变或改善之,而改变或改善后的课堂教学或教育实践,又给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此良性循环,如虎添翼。

我特别想提醒年轻的老师们,尤其是初入职工作的新教师:只有以科研的视角实施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才有了“发动机”和“催化剂”。甚至我还意识到,即便是当初做的“假科研”,其实也已经一路陪伴并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多多少少已经影响了我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思考。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把实践思考写成文字

韩愈说:“读以为耕,文以为获”。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写作是一项基本功。课上多了,书教久了,实践丰富了,课题研究深入了,思考也会越来越充盈。这就需要梳理经验,形成教学心得,甚至形成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

最初的所谓论文,不过是日常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某文本教学设计的思考,或是对某课堂环节的几点感悟,诸如此类。当课题与实践融而为一后,论文才真正有了根基。那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思想表达。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案例,深层的剖解、深度的思考,便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思想主张。

比如近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的教与学,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除了外在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法则,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与认知密码,究竟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尤其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对外界事物的心智自觉,包括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自觉。为此,我曾撰写过近20篇文字,试图从不同的层面来解释我的猜想:人是通过对世间万物的“自觉”而建构概念、意义和价值并获得成长的。

当这样的思考占据我的内心时,我每天的日子,便是“自觉”的生活。无论是闲暇阅读,还是备课上课,甚至行在旅途,所见、所闻、所遇、所悟者,无不是“自觉”,甚至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回忆语文教师生涯的32年,那些一年一年发表过的各类文字,无不源于实践的体悟与思考。书桌旁那有限空间里的几组书架上,其中有近20本书、数十种近200本杂志,以及大大小小各种报纸和各类证书,见证了我的文字书写史,也见证了我的青春已逝和早生华发。然而,我的内心是充实而幸福的。

像大学老师一样生活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还有一段特别的际遇,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向往,那就是像大学老师一样生活。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老师总是更让人肃然起敬。知识渊博,风度谦和,著作等身,学者风范。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当我十年前获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后,我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大学的校园。或是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参加高端研修,或是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园给师生们讲课,或是在江苏师大给前来参加“国培”的老师们开展讲座,或是在苏州大學文学院担任研究生导师并主持论文答辩,等等。近十年来,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样的日子久了,我的自信心也增强了,甚至敢于参加几乎全是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专家才参加的“哲社奖”评选。并且先后凭《〈论语〉中的语文教育智慧》《活语文学习理论与实践》两部著作,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当我跟一众大学教授和科研专家同台领奖时,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是站在一座“山巅”了。

在我工作的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园内,有一座高仅六米的“道山”,山上有近千年前苏州府学学生纪念周敦颐而建的“道山亭”,这也是近几年我每周开设《国学基础选讲》选修课的所在地,亭的两侧并列着一副对联“耕道得道,学山至山”。

我想,我这些年来的教育行程,不正是在追求“耕道得道,学山至山”的理想境界吗?

责任编辑:邢晓凤

猜你喜欢
课题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