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叙事在非遗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

2023-03-19 17:19崔星雨
大观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星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数字技术开始融入博物馆叙事,数字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大部分博物馆吸引参观者的重要手段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数字叙事为它的活态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数字叙事为切入点,分析非遗文化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叙事思路,以期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设计提供新的可借鉴方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非遗博物馆;感官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能以物质为载体进行传承的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遗产,它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技艺、手工技能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岁月中彻底消失,或者只有少数的传承人还在默默坚守。如今,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到2035年,要达到传承活力明显增强的主要目标[1]。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叙事通过数字化艺术以及多样化技术赋能,形成了博物馆数字叙事的新模式。在学界专家的呼吁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人们将眼光重新聚焦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大量专家、学者提出广泛借鉴和运用数字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在非遗博物馆中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数字叙事构建非遗博物馆的展示场景

非遗博物馆中的场景设计是指主题内容在特定的光影、环境、道具以及声音等元素的共同配合下呈现的场景。在空间划分上,这样的场景可以分为主要展陈区域和辅助展陈区域,前者用于展示主体内容,后者则用于展示细节内容。这两个区域共处于同一空间,辅助展陈区域是主要展陈区域的补充。当代非遗博物馆中的数字叙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实体展示中,大量数字化工具被广泛地使用在辅助展陈区域,如数字化岛台、数字遥控等;二是在主题指导下的独立区域的数字化展示,此类型中使用的数字技术为内容服务,大部分空间都属于主要展陈区域;三是基于网络空间的数字化展览,主要采用线上展览的形式,其中包括以实体展示为基础的线上虚拟展示。当代非遗展览大多对这三种类型的数字叙事进行联合使用,逐步实现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对非遗文化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搭建符合当代审美的多功能场景。

(一)情节化的影像场景

情節化的数字叙事是一种重要的场景表现方法,它将数字技术与展品故事情节相结合,通过影像将展品内容串联起来,构建一个能够深刻诠释展品内容的沉浸式文化环境,从而实现将情节移情至观众的目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存在意义是以一定的时空维度为基础的,传统叙事情节中的实体展示或单一区域的影像讲解无法连贯地讲述非遗故事,因此,采用全新的影像技术重塑不同情节的数字叙事可以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从而有效地帮助展区留住观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利用8K超高清数字技术和4D动感影像技术,将画面中的所有元素转换成动态影像,以提升观赏体验。这种沉浸式的影像体验打破了观众与文化之间的壁垒,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具有情感迁移特征的情节化叙事艺术。

(二)主题式的虚拟场景

博物馆中创建的虚拟场景不仅能够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打造出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主题式空间。在传统非遗博物馆中,叙事方法主要是提取相关元素符号,并运用艺术手段在空间中的时间线或缀合式团块结构上处理非遗元素。这两种传统方法更加注重线性内容的连贯。在主题空间中,数字叙事是以主题为导向,在展示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多条故事流线的方法。通过应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将故事线投射到虚拟情景中,构建出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官化的虚拟场景,让参观者在历史时间脉络上获得更加深入的“阅览式”观展体验,带给参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的“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中,策展人以“运河上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将舟楫实体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全面讲述大运河舟楫的历史演变、类型等相关内容,在沉浸式体验设计上尽量清除技术的痕迹,在虚拟的环境中让观众获得更加真实的沉浸感。在展览后期的深化设计中,对展区的数字介入区域进行了非常规化的改动,改变了以往大部分展览中将巨型屏幕放置于展厅核心位置的方式,而是在展厅墙面安装全景屏幕,同时将实体舟楫搬入展厅屏幕,用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故事。在兼顾传统叙事方式的前提下,创新化重构时空流线,采取空间分段叙事法,再现了“杭州—苏州”“扬州—淮安”“天津—北京”三段运河的历史生活场景,场景展示中融入多条叙事流线,通过十余个故事及动态演绎、场景还原的方式反映和呈现了展览主题[2]。在数字虚拟空间中,通过积极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和注意力,实现沉浸式的船楫知识传播,从而确保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

二、数字叙事丰富非遗博物馆的感官体验

在非遗博物馆中,传统展览将重点放在对“物”的展示上,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辅助诠释,为参观者提供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层面的信息。然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集中在非遗技艺上,这种非遗信息在人员、空间、时间、习俗等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无法在有限的展览期限内完整地展示出来。这种“物”与“艺”的分离化展示,导致展览的主旨内容与深度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给参观者。数字叙事可以打破传统展览中以“物”为主体的局限性,重构叙事体系,将展览重心放在参观者与“隐性”信息的联动上,从而拉近参观者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参观者获得多感官、多层次、多样化的体验。

(一)游戏化体验

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非遗博物馆的参观者对叙事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将游戏化的思维融入非遗文物的展示,利用游戏化法则来提升用户在参展过程中的娱乐化体验。将游戏化元素纳入数字叙事可以吸引更年轻一代的参观者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者,通过建立游戏化故事流线营造出有趣的氛围,从而加深参观者对内容的记忆。此外,将游戏化元素融入非遗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是一种形式创新,大部分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的观展行为只能是简单浏览,参观者只能在过程中获得部分展示内容中的片面信息,没有办法达到一个深入学习的效果。因此,博物馆通常使用一些模拟性游戏、真人游戏、应用端游戏等趣味化工具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以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探索性的内容留住参观者。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的“灵境——未来灵感世界”常设展馆以历史进程为时间脉络,采用多种游戏化的数字装置来展示古老的岩壁、陶器、青铜器、竹简、绢、布、纸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载体,并以可玩可感的交互艺术作品来讲述东西方陶艺纹样的变迁。如在青铜宇宙的展览部分,设计了纹样拼接的小游戏,将商代到东周的饕餮纹、龙纹、鸟纹、蟠螭纹、夔龙纹、鸮纹六种纹饰作为视觉创意主体,使它们的零部件散落在青铜宇宙中,引导参观者利用屏幕触控的方式提取出图形结构,然后跟随路径进行描绘,从而深入学习青铜文化的构造及内涵。

(二)沉浸式体验

在博物馆中,沉浸式体验指的是让参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展示场景上,从而在当前的氛围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非遗博物馆通过数字叙事为观众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上主要是指在剧情故事中创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上是指在三维场景中创造沉浸式体验。在二者的融合下,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内涵得到了丰富,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将过去的历史场景置于当下的环境,为被展出的非遗展品提供了先进的时代背景。如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在“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中,通过数据采集的方式,将吴县范围内的乡村面貌等不可移动的文物搬入博物馆,利用功能各异的三十多块屏幕打造出生动的场景,这些乡村风貌与当地的日常生活共同构成博物馆数字叙事的基础逻辑,将吴县范围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村落、山水形貌等内容编织进叙事之中,在技术交互之间达成过去生活方式与当下观展场景的合鸣[3]。

(三)互动化体验

非遗博物馆中的互动化体验与沉浸式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互动的沉浸式空间是不完整的。在传统的参展过程中,展览内容与参观者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导致参观者缺乏娱乐化的体验感,从而无法实现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的目标。非遗博物馆中数字叙事的互动性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种是将展览中的互动装置设计作为叙事过程中的辅助装置来为故事的讲述增添趣味性;另一种是观众在空间中与展品本身进行互动,展品本身作为叙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吸引参观者主动参与其中,使参观者成为叙事流程中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交互流程。如内蒙古的传统非遗皮艺项目,其制作流程非常烦琐,且上手难度较高[4]。因此,在构建其展示的叙事流程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其开发为体验式项目,在降低皮艺制作环节难度的同时,增强观众对皮艺制作的兴趣,从而推动非遗皮艺文化的传播。

三、数字叙事重构非遗博物馆中的布局策略

非遗博物馆中的數字叙事在强调挖掘文物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在关注展览叙事主体与参观者之间的联系,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当前社会中“人”的生活习惯、社群关系、兴趣爱好,挖掘其中的共性,将其融入非遗博物馆的空间规划及叙事流线的构建,构建一个符合参观者习惯且文化概念清晰的叙事体系。合理预测观众对全新叙事方式的接受程度是创新性打造非遗数字叙事空间的关键步骤,以观众的当前审美需求为基础,将多学科、多领域的创意元素进行交叉使用,在场景中相互协同,共同构建出可视、可听、可触的叙事情景。

(一)布局的合理规划

非遗博物馆的空间合理规划是叙事结构设计的关键步骤,它为展馆中非遗故事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基础,为参观者提供有序的参展路线。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够使参观者更好地理解整体故事情节,同时也避免了参展过程中因流线交叉而导致的人流拥堵。在展示空间的规划中,需要将博物馆的空间全局与参观者的个人视角相结合,将空间中的结构划分和流线节奏作为“阅读主体”呈现在参观者的眼前,使整个空间变得可视化。

(二)媒介的人性化使用

数字叙事相较于传统叙事的一大亮点就是数字媒介的交叉使用,将灯光视觉设备与复杂的数字交互设计相融合,创意性地打造充满动态效果的展览空间。同时,数字叙事中的交互设计也在从关注“物质实体”转变为关注“人的需求”。以往盲目堆叠多种数字技术的方法只能将观众的目光短暂地吸引到炫丽的展示道具上,忽视了被展览的主要内容,不利于达到展览的真正目的。现在将参观者在参观时的行为习惯与使用数字设备时的喜好、需求相结合,从整体到细节吸引参观者的眼球,调动参观者的探索欲望,在增强信息传达有效性的同时,改变参观者与空间、展品、高新技术之间的关系,推动非遗文化在高新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被保护和传承。

四、结语

博物馆在保存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叙事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会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展示效果[5]。与其他类型博物馆不同的是,非遗博物馆需要以“活态化”内容为主,数字化的叙事方式是促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虽然适用于非遗博物馆叙事的数字技术仍有一些局限性,如操作的复杂、设备的失灵、设备的昂贵等,但是技术结合叙事所带来的奇特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同时参观者也不再满足于视觉上的“惊艳”,而是追求融合视、听、触等多感官体验的参观方式。这就需要全方位构建完整、详细的内容体系,与参观者共同研究、探讨、输出重要的内容,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推动博物馆本身的传播、教育、研究职能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3-11-15].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古花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叙事逻辑研究[J].东南文化,2023(5):151-158.

[3]陈霖.重新发现地方:博物馆展览的数字叙事[J].东南学术,2023(4):136-146.

[4]郝斌,范蒙.体验视角下非遗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8):43-45.

[5]徐鹏飞,韩顺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叙事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2(3):40-46.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