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风琴作品中哈萨克风格音乐研究

2023-03-19 17:19嘉依娜·热合木霍加
大观 2023年12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地方,其民族特色十分显著,在其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民俗文化,也促使手风琴事业在中国朝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风格的方向发展,其中哈萨克族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就是当地的民歌民俗文化。该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的音乐特点,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民族特色音乐风格创作中,哈萨克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手风琴作品中的应用,体现出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关键词:手风琴作品;哈萨克风格;哈萨克族

一、哈萨克族音乐概述

(一)哈萨克族音乐文化

哈萨克族人民是一个极具艺术性的群体,他们非常热爱音乐。哈萨克族的音乐内容极为丰富,其音乐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形式多样,极具哈萨克族特色。哈萨克族的音乐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并渗透到了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属于游牧生活,他们常年逐水草而居,这又使哈萨克族的歌声具有了牧歌的特点。

哈萨克族的音乐有“奎依”和“安”两大类别。“奎依”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器乐曲。由于哈萨克族人民常年游牧而居,因此他们方便随身携带的、最常见的乐器就是冬不拉。冬不拉属于弹弦性质的乐器,是哈萨克民族中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也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在哈萨克族音乐曲目中,用冬不拉来演奏的曲目也是最多的,而且冬不拉最适合演奏“奎依”。

哈萨克族人民的“安”即为“歌曲”,它在哈萨克语中还有旋律的意思。“安”还可以按照音乐类型的不同进行细分,如根据其歌词可以分为狭义上的“安”“吉尔”“约令”。狭义上的“安”就是有特定旋律和节拍、有专属于此旋律和节拍的歌词的固定曲目,它的节拍比较整齐规矩,旋律也较为宛转悠扬。“安”还可以再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分为爱情歌、打渔歌和牧歌等。由此可见,哈萨克族人的音乐与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贴近。在哈萨克族中,婚礼仪式上所演奏的歌曲被称为“吉尔”,它的曲调基本上是固定的,歌词大多数都是一句包含七个音节,并且内容是不固定的。“吉尔”是根据不同的家庭、身份、婚礼环境等来即兴创作歌词的。而“约令”与中国古代的民间诗歌相类似,大多是没有规定旋律和固定歌词的,因此这类曲目的歌词和旋律较为灵活多变。其演唱形式也有多种,比如独唱、对唱、自弹自唱等。

(二)哈萨克族音乐的发展和影响

随着历史变迁、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哈萨克族一直引以为豪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他们的音乐创作趋向于现代化,创作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观念。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变化,影响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而且其发展是有利的,抛弃了旧的、落后的、毫无价值的观念,而注入了新的、创新性质的元素,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哈萨克民族音乐的传承。为了与时代同步,哈萨克民族音乐中的“安”在对节奏感的要求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节奏变得更加分明,曲目更加短小精悍,更具节奏感,悠扬动听。

哈萨克族的生活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哈萨克族人民的音乐习俗也随之变化。每当有新生儿出世的时候,都会有人来唱祝诞生歌,这一音乐习俗至今仍在传承,表达了人们对新生命的祝福。其歌唱的形式和题材也越来越广泛。在有新人结婚的时候,也会有亲朋好友来唱婚礼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哈萨克族的婚禮习俗和婚礼歌曲也有所变化。婚礼歌曲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歌曲的曲调、歌词、歌名和演奏形式等方面。哈萨克族人民在婚礼歌曲中注入了新的元素,他们在音乐的演奏形式上不再局限于自己民族的乐器,而新乐器的加入,使哈萨克族音乐更加具有特色。

二、中国手风琴作品中哈萨克风格音乐的体现

(一)中国手风琴作品和哈萨克族风格音乐的关联

虽然手风琴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发展得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手风琴演奏风格。手风琴艺术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还要考虑到外在的环境因素。目前,中国手风琴事业还处于发展期,但是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手风琴作品的创作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对其的研究也比较少。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的、具有极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的宝地,当地的民歌民乐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可对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进行适当改编,形成独具特色的手风琴作品集。本文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哈萨克族音乐风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哈萨克风格音乐在手风琴作品中的体现。

手风琴作为一种西洋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手风琴传入中国后,中国的音乐家对手风琴艺术不断钻研,在其演奏技巧和演奏形式、手风琴乐曲的创作、手风琴教学发展上都从未停止努力。另外,手风琴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色彩、民族气质和民族文化的手风琴作品。他们在手风琴乐曲创作中,充分利用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使这件外来乐器与中国民族风格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手风琴曲《玛依拉》的特色体现

《玛依拉》是哈萨克民族中最为流行、广泛流唱的民族歌曲之一。它是由一位名叫玛依拉的哈萨克族美丽姑娘创作的,她特别喜欢唱歌,又非常擅长歌唱,她的歌声深受哈萨克族人民的喜爱。《玛依拉》这首哈萨克族歌曲后经作曲家王洛宾改编,传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后,杨文涛又从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民族精神、音乐风格以及其音乐表达形式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将哈萨克民间歌曲《玛依拉》改编为手风琴小曲。其欢乐的节拍、宛转的乐声,演奏出了哈萨克姑娘玛依拉在草原上载歌载舞的欢快场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语言的结合,不仅使哈萨克族的民歌《玛依拉》通过另一个途径得到了传承,还给新创作的手风琴作品增添了民歌民乐的韵味。无论是对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还是对手风琴表演艺术,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哈萨克族风格音乐与手风琴曲的结合

《欢腾的阿吾勒》是张红旗和张红星一同改编的手风琴曲目。这首手风琴曲的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阿吾勒”是哈萨克语,意为游牧群。该作品通过变奏手法将轻快欢乐的旋律展现出来,让人有种身处欢腾的阿吾勒中的感觉。

哈萨克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背上的哈萨克》便是对该民族擅长骑马的描述。该作品是由张红旗和祝恒谦专门为这个马背上的哈萨克民族创作的一首手风琴独奏曲。它的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有引子,有尾声,开场首先是较为自由的引子,然后进入急促的主题。其旋转的旋律展现出了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骏马奔驰在草原上的情形。

《马背上的冬不拉》和《美丽的姑娘》这两首手风琴作品都是李遇秋改编的二重奏乐曲。其中《马背上的冬不拉》是根据哈萨克族歌曲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曲式为二段曲式结构,有引子,有尾声。从其欢快的乐曲旋律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哈萨克族人民骑马放牧的自由生活。其演奏技巧主要是手风琴中轮指技法的运用。而《美丽的姑娘》这首作品是李遇秋根据新疆维吾尔族广泛流传的哈萨克民歌改编而成的手风琴二重奏。李遇秋是我国的手风琴演奏家,他对我国的许多民族歌曲进行了改编,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风琴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哈萨克风格的作品。

通过对以上几部作品的改编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在手风琴艺术方面的改编都是在民族音乐调式的基础上,追求中国手风琴民族化的音响效果,并在手风琴和民族音乐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在手风琴演奏中运用哈萨克民族音乐素材的手法主要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在运用手风琴演奏的手法和音色上仿照哈萨克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第二,在手风琴演奏出的旋律上利用哈萨克民间音乐较大的起伏对比。第三,在使用手风琴演奏哈萨克风格音乐时,充分利用其民族音乐节拍和节奏。这些节拍和节奏是决定乐曲特性的关键因素,展现了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独特的节奏感。

三、哈萨克风格音乐保护与传承

(一)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促进手风琴作品中哈萨克风格音乐的创作与运用,能够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立足于本土的文化特色,使手风琴发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从而吸引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聆听手风琴所带来的美感,也为哈萨克族的音乐增加了情趣,丰富了哈萨克族音乐的内涵,使哈萨克族音乐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从促进西部文化繁荣的角度考虑,中国手风琴作品中哈萨克风格音乐的研究,将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有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发展,乃至所有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哈萨克风格音乐在手风琴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将有利于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手风琴与哈萨克族音乐的结合,使哈萨克族的音乐具有了双重乐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手风琴创作,关注哈萨克族独有的音乐风格。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利于哈萨克风格音乐在高校手风琴教学中的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促进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对手风琴作品中哈萨克风格音乐的研究,能够使国外的手风琴艺术技巧与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哈萨克族的教育层次,使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又能丰富手风琴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对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手风琴教学的发展,都具有一定意义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音乐风格与现代手风琴教学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风琴在高校教学中的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单方面追求技巧而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且教学中的曲目风格相对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在手风琴教学中加入哈萨克风格音乐,一方面,能够推动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使其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能够丰富高校手风琴教学与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哈萨克族拥有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因此在手风琴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例如,教师在研究哈萨克族音乐的同时,可将一些哈萨克族音乐曲目改编为手风琴演奏形式的音乐,并将其应用于手风琴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手风琴教学模式、扩增手风琴教学素材,还能激发学生对手风琴学习及哈萨克族音乐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改编哈萨克族音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到的手风琴演奏技巧及对哈萨克族音乐的了解,完成对现有哈萨克族音乐曲目的改编,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创作能力,并锻炼对手风琴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哈萨克风格音乐创作作品与手风琴教学相结合,可以使手风琴作品的创作途径更加广泛,创作形式更加民族化,不仅能推动手风琴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发展,而且能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保障。

四、结语

在中国手风琴作品中融入哈萨克风格音乐,不仅能够使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还能为手风琴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同时,将其应用到高校手风琴教学中,能够丰富音乐文化教学内容,激起学生对手风琴的学习兴趣及创作能力,也能让哈萨克音乐文化为高校的音乐教学增添色彩。此外,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国手风琴作品中哈萨克风格音乐的研究,能够推动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进程,从而使手风琴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使中国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雷嘉彦,杨娇娇.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研究六十年(1950年—2010年)[J].中国音乐,2013(4):108-113.

[2]曾錦藩.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初探[J].中国音乐,1994(4):64-65.

[3]赵钢.要重视手风琴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J].小演奏家,2005(9):39-40.

[4]张晓波.手风琴音乐多元化在我国的发展状况[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2):75-79.

作者简介:

嘉依娜·热合木霍加,硕士,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手风琴演奏与教学、音乐学。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
新疆哈萨克族服饰的文化特征及传承发展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哈萨克族民歌研究:历时观照与现时思考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哈萨克族毡房中的数学及天文特征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