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文化精神导向下民间舞蹈创新传承与转化发展研究

2023-03-19 17:19李雯邢露露
大观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两河民间舞蹈

李雯 邢露露

摘 要:鲁西民间舞蹈长期在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孕育滋养之下,表现出“两河”文化的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时代主旋律“两河”精神,深入探究“两河”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坚持出发,促进民间舞蹈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更加现实的角度促进“两河”文化传播、民间舞蹈艺术发展以及城市品牌建设。

关键词:“两河”文化;民间舞蹈;传承;创造性转化

注: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文化创新传承专项课题“‘两河文化精神导向下民间舞蹈创新传承与转化发展研究”(NDYB2023109)研究成果。

“两河”文化是源自黄河与京杭大运河流域(以下简称“两河”)的一种文化现象,“两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又回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两河”文化孕育之下的舞蹈艺术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表现内容上都显现出“两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化为一种地区风格意识与审美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社会价值。“两河”精神是舞蹈作品创作中表现的特定的精神意识,是“两河”流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特质,激励着当下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前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审美意识的多变性导致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较为艰难,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民间舞蹈文化势必要推陈出新。在对“活”文物进行创新时,必须深入挖掘和承载深厚文化底蕴,增强民间舞蹈文化内生动力与凝聚力。以新时代主旋律为导向进行民间舞蹈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实用性,对于传承与延续历史文明、讲述“两河”故事、提升文化自信等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两河”文化填传承之裂缝

由于中国民间舞蹈众多,并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保持着地域的风格和气质,具有高度地域文化代表性。而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民间舞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了裂缝,如何填补这一裂缝、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当代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传承价值

“两河”流域所孕育的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两河”流域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气质,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与社会价值。从艺术层面讲,民间舞蹈的动作语汇、表演程式等艺术语言是古代人民留下的宝贵遗产,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文化层面讲,民间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增强文化意识和情感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等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由此,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下的创新发展成为必然。

(二)传承困境

随着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民间舞蹈原有的文化底蕴正在逐渐消散,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以家族为体系的传承系统逐渐瓦解,传统文化在当代话语体系中逐渐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为了保持时代激荡下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命力,民间舞蹈大量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大军和舞台化艺术创作之路,但当“非遗”热潮过去,由于民间舞蹈传承理念和保护系统的缺失,部分民间舞蹈也如同“残骸”一般不知何去何从。传承中的困境体现在舞台化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民间舞蹈基因变质现象,这无疑不利于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间舞蹈绕“两河”文化之益

民间舞蹈产生于历史、存活于现在、延续于未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与精神特质,“两河”流域傳统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两河”文化的渗入。首先,围绕“两河”流域挖掘传统文化以丰富民间舞蹈表现内容。聊城地区民间舞蹈寄托了地域人民长久以来的精神与情感,显示出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深入挖掘“两河”流域民间文化,对丰富舞蹈艺术表现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都有重要意义。其次,围绕时代主旋律进行创新,推动民间舞蹈艺术发展。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立足文化的根基,根据社会文艺市场的走向,以“两河”精神为导向,丰富和创新传统民间舞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以“两河”文化为纽带创新民间舞蹈,推动民间舞蹈产业发展,以民间舞蹈文化品牌促进城市品牌建设。在城市品牌文化建设中利用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已经屡见不鲜,比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她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进行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提高了城市品牌影响力。聊城地处“两河”之交,打造具有“两河”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品牌有利于助推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无论是考虑到民间舞蹈的自身发展还是社会市场导向,在民间舞蹈中融入“两河”文化都是充分且必要的举措。

二、地方高校处“两河”文化之传承中枢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势必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高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高校教育传承之核心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的传承。基于“两河”流域舞蹈文化遗产,聊城大学将深入挖掘地方民间舞蹈并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引进高校的民间舞蹈课堂,其承载的不仅是“两河”流域的历史,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所展现出来的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

将地方民间舞蹈引进校园是聊城大学基于民间舞蹈在原生文化场域传承中出现困境这一现状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基于地方民间舞蹈开设鲁西传统民间舞、山东传统舞蹈文化、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在传统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基础上,加入了伞棒、号子等地方民间歌舞,丰富了现有的民间舞蹈课程,使之更加具有地方独特魅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构建了更加完整、立体的保护传承模式,承担起了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通过教育向社会各方进行文化传播,既使“两河”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促进地方民间舞蹈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舞台化创作之传扬

在高校教育传承中,舞台化创作居于中心地位,无论是舞台化创作前——文化和素材的挖掘与积累,还是舞台化创作后——欣赏与传播,二者都将重点放在了艺术创作上。聊城大学创作展演的《夜渡黄河》《古运回响》等原创舞蹈作品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在准备过程中,要了解“两河”文化的内涵,夯实创作基础,提升文化育人深度。选取刘邓大军夜渡黄河这一典型事迹,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作品《夜渡黄河》,不仅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感,而且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民精神需求不断变化,艺术也需要不断地改造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赋予作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精神内涵。例如,聊城大学以临清运河号子为主要创作元素创作的舞蹈《古运回响》在丰富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以更加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运河文化。

三、凝各方之势,建“两河”文化之传承架构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寻找民间舞蹈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契合点,以其“活”文物的特殊属性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民间舞蹈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原动力。

(一)创新民间传承

1.民俗节庆中传承

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互动性。在民间舞蹈表演者与参与者的互动过程中,民间舞蹈艺术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艺术更迭。由此看来,传统民间舞蹈要想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就要在民俗节日中唤醒群众的传统记忆,适应民间舞蹈的生存土壤,激活民间舞蹈元素,增强群众的民俗文化意识,从而传承民间舞蹈艺术。因此,聊城大学开设了实境体验这一民间舞蹈课程,目的是创造一个类似民俗空间的场景,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参与者,通过这种立体多维的场景使学生了解和体验非遗民间舞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传承非遗民间舞蹈。

2.提升日常参与度

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要想实现传承和发展,就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传统民间舞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比如,广场舞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健身、社交、娱乐等心理需求,其通过流行欢快的音乐、简单舒畅的动作、集体快闪的“踏歌”形式等等,使人们在这种传统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中丢掉烦恼,把生命活力与快乐展现出来。如果民间舞蹈与这样的实践相结合,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艺术之花。

(二)拓宽传播渠道

1.加强媒体宣传

民间舞蹈“口传身授”的教学与传承模式受众面较窄,而现代媒体的介入大幅提升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当下非常有必要借助新兴媒体来提升传播效果,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逐渐增强年轻人对民间舞蹈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民间舞蹈主要的传承场域在民间,并且受众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所以应当发挥传统媒体的主导作用,使民众能够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促进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促进产业化发展

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积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比如,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民间特色演出与文化体验被视为开发的重点项目,民间舞蹈以其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的两面性值得关注:有利的一面是其可以提升民间舞蹈的知名度,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不利的一面是其会受到市场消费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与商业结合起来,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这可能导致其艺术性被削弱,所以在市场冲击下,如何衡量发展所需的“度”也是急需思考的问题。

(三)完善保障机制

在民间舞蹈传承中,如果单单靠个人力量进行传承,那么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只有社會多方共同努力,完善民间舞蹈传承机制,才能促进民间舞蹈科学、系统地传承和发展。

1.扶持原生态传承主体

民间舞蹈传承具有族群性、家庭传承等特点,但是很多传承人无法在传承民间舞蹈中获得实际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传统的传承方式难以为继。另外,某些民间舞蹈要求传承人具有身体语言的天赋,学习周期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原生态传承主体的缺失导致民间舞蹈濒临失传。为了保持民间舞蹈的原真性,培养原生态民间舞蹈接班人,立足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特性传承民间舞蹈,需要地方相关部门建立一定的扶持制度、提供资金以及提供演出空间,使之重新建立生产机制,畅通民间传承渠道。

2.把握创新原则

中国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特点,民间舞蹈无论是舞台艺术化创作还是市场商业化创作,都要把握民间舞蹈变与不变的“度”,以保持民间文化最本质的特性。盲目进行创新会对其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甚至改变民间舞蹈文化的性质,使人们对民间舞蹈文化产生错误的解读,妨碍民间舞蹈原生活力的释放。

因此,在民间舞蹈传承中,舞蹈创作者必须回到民间这一原点,不仅要守住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创新原则,更要把握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特质,保证舞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舞蹈艺术本身以及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品牌的建设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聊城大学舞蹈教育中传承地方民间舞蹈的实践,以理论形式对民间舞蹈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路径进行了剖析、整合与完善,以期促进民间舞蹈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琪,姜军.数字融合视域下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创新发展[J].艺术研究,2022(1):103-105.

[2]陈梦.新媒体环境下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

[3]邢令果.非物质文化传承视角下河北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探究[J].今古文创,2021(5):86-87.

[4]张馨月,李雯.运河文化视角下聊城市民间舞蹈的传承研究[J].艺术品鉴,2020(17):128-129.

[5]孙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219-220.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两河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运河功能探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一江两河”区域青稞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研究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作为地理概念的“苏美尔”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