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3-03-19 03:54郝文捷
大观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内蒙古新时代高校

摘 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艺术审美和人文价值,体现了各民族和地区的独特风貌和文化记忆。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蕴藏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于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从内蒙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的现实意义以及内蒙古非遗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发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高校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高校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音乐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内容[1]。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进一步做好非遗音乐的系统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文化传承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群体优势,因此让大学生群体参与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让非遗焕发新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内蒙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内蒙古的音乐文化源自蒙古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逐渐融合了音乐、说唱、舞蹈、表演以及器乐等多重元素。在本土发展中,民族音乐呈现出长调、短调、潮尔、呼麦、二人台、爬山调、马头琴以及漫瀚调等形式,这些音乐形式紧密联系着内蒙古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反映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情感。内蒙古音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音阶与曲调特征。内蒙古音乐主要由五声音阶构成,其中五个音阶中的每个音均可作为调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为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曲调的起伏较大,经常使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相对较宽,给人一种宽广、奔放的感觉,展现了蒙古人民豪迈的性格特点。

第二,旋律特征。旋律的线条通常呈现抛物线形状,这意味着乐曲、乐句和乐汇的高点往往出现在中间部分。典型的音调也符合这个趋势。当旋律进入高点时,常常采用级进的方式;当旋律离开高点时,则倾向于采用跳进四、五、六、八度的方式。反之,若旋律进入高点时用跳进,退出高点时则使用级进。这种使用各种音程的跳进的技巧在内蒙古民间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拍特征。节拍分为散板和有板两类。由于蒙古语的重音通常落在第一个音节上,所以在有板类的作品中,一拍之内的节奏划分往往为前长后短或前松后紧,一小节之内的节奏划分是细分弱拍或在弱拍上加装饰音。在使用散板的音乐作品中,则强调前短后长的节奏型,整个乐句的布局常以比较短促的音符开始,逐渐进入长音,最后用短促的音符收住,表现出“紧—松—紧”的原则。

第四,乐器特征。蒙古器乐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乐器组合,包括马头琴、四胡、三弦、蒙古筝、胡笳、兴隆笙以及笛子等常见乐器。其中,马头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低沉柔美,音量适度,表现力丰富。除了作为民歌和说唱的伴奏乐器外,它还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第五,情感特征。内蒙古民族音乐主要以悲壮和豪气的特点著名。在蒙古民歌中,主要分为悲剧性故事的叙述和对英雄的赞扬与纪念两种。在悲剧性歌曲中主要体现部落、民族被压迫后的困难生活,以及在家族内部的不幸生活遭遇;赞美与崇拜英雄的音乐则会体现出英雄的豪气、博大的胸怀。

内蒙古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将非遗音乐文化中融入校园,增强学生对非遗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心理和文化层面建立内在联系,从而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二、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不足

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资源整合不足。首先,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缺乏,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得到专业知识、人才储备、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然而,由于高校间专业设置和教学重点的差异,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不够的。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人才,甚至缺乏特殊的音乐文化遗产和发展项目。其次,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不足。除高校内部外,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与文化相关的外部资源整合也存在问题。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合作。然而,由于信息畅通、资源分散等问题,高校与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有限,资源难以整合。另外,非遗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需要资金支持以及场地、设施等物质基础,但目前的资源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二)新媒体对非遗音乐的冲击

非遗音乐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娱乐的多元化以及手机、电脑等的普及,年轻一代的大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因此,非遗音乐文化市场逐渐萎缩,更不用说传承和发展了。

(三)校园传承模式单一

在高校的传承方面,大多数学校采用相对单一的传承模式,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和校园艺术团体的表演活动上。这种单一的传承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不足,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探索。为了进一步促进内蒙古高校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必要探索和丰富校园传承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和学生的需求。

(四)师资力量不足

第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对有限,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第二,缺乏专业背景。目前部分大学音乐教师在非遗音乐文化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有限,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教学相关课程和指导学生方面存在困难。第三,缺乏研究资源。大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深化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第四,跨学科合作不足。由于缺乏教师,高校非遗音乐文化领域的教师可能缺乏跨学科合作的机会和条件,导致无法全面、深入地探索非遗音乐文化等学科的交集和整合点。

三、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引入大学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传承与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责任。如果高校能够有效地将非遗音乐文化引入校园,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积极主动地关注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成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丰富高校美育内容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入可以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和内容。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培养,而非遗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将非遗音乐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的多元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内蒙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其融入大学教育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高校教育,年轻一代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内蒙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

非遗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造力,将其引入高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非遗音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理念和技术,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非遗音乐文化,可以培养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四、内蒙古非遗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的全方位支持对于内蒙古非遗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在政策、经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能够为非遗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制定专项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包括提供财政支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以及鼓励高校与非遗音乐传承人合作等。第二,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可以增加对非遗音乐传承和发展的资金投资,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和资助项目,鼓励大学生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人才培养。通过开办专门的培训班、提供奖励机制等方式,吸引更多有才华的音乐人加入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为非遗音乐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加强资源保护。这包括对传统乐器、音乐曲目、演唱方式等进行保护和记录。

(二)加强与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的合作

一是建立合作平台。高校可以与非遗音乐传承人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合作平台,以便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建立师生项目。高校可以通过与非遗音乐传承人合作,建立一些师生项目,例如让非遗音乐传承人担任高校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等。三是资源共享。高校可以与非遗音乐传承人共享资源,例如图书馆资源、工作室设备等,为非遗音乐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三)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为了确保非遗音乐在高校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制定全面的课程体系。针对内蒙古非遗音乐,高校可以制定全面的课程体系,包括相关的历史、理论、技巧和创作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非遗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二是开设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非遗音乐专业人才,高校可以开设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可以涵盖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理论知识,而实践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非遗音乐的实践和创作的机会。三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对非遗音乐的兴趣和热爱,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组织非遗音乐的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

在内蒙古高校非遗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具体策略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以及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有助于推动内蒙古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实现高校非遗音乐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总之,校园是非遗音乐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场所,内蒙古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内蒙古地区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强与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的合作、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3-06-18].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習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EB/OL].(2022-12-12)[2023-06-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212/t2022121

2_1031964.html.

作者简介:

郝文捷,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音乐、小提琴演奏、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内蒙古新时代高校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