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3-19 03:54李金草
大观 2023年12期
关键词:豫剧唱法传承

李金草

摘 要:豫剧从曾经的辉煌到近年来的逐步没落,其原因主要是受众人群急剧减少、演唱形式缺乏时代性、传播途径单一等。因此,必须探索一条全新的豫剧改革之路,让豫剧与当代潮流相结合,实现瓶颈期的完美突破,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以豫剧为研究对象,从豫剧的发展历程和脉络、豫剧教育的弱化与发展困境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现代传播方式,提出推广豫剧文化的建议,再通过对比豫剧和豫歌的唱法、咬字、唱腔等,探索多元化豫剧的创作与创新,推动豫剧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豫剧;传承;创新;豫歌;唱法

新时代下的豫剧,在传播和发展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应该大力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精神价值和艺术底蕴,积极拓宽全媒体传播渠道,让豫剧传播更有针对性、普及性,推动豫剧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通过拓展传播渠道来触及不同圈层的受众,提供更加多彩的内容,有利于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进而突破“重观赏、少参与”的传播困境,真正推进当代豫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豫剧的发展历程和脉络

豫剧的戏曲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起源于河南,原称“河南梆子”,也称“河南高调”,是河南省最主要的剧目之一。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随着豫剧的推广和发展,河南豫剧院等演出团体走出国门,在世界诸多国家进行演出,如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泰国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各国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剧种提供了契机,豫剧因此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豫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朴实亲切的艺术风貌以及别样的演唱风格,其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可谓一朵耀眼绽放、有着无限魅力的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豫剧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一些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卓越能力的艺术家,他们对豫剧唱腔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豫剧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朝阳沟》、20世纪80年代的《倒霉大叔的婚事》、20世纪90年代的《香魂女》等。这些具有时代感的作品,都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心态的形成。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豫剧凭借唱腔的铿锵有力、抑扬有度、吐字清晰、韵味有余和戏曲情节的写实以及丰富的舞台效果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又加上河南方言的特色,使豫剧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豫剧通过人物内心的刻画,使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性,所以受到许多艺术家的喜爱并且广泛流传。除了今河南省外,山东、安徽、北京、上海、四川、新疆等地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团分布。新时代下的豫剧,应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豫剧的种类更加多样化,积极地探索新的传播渠道,让豫剧传播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实现豫剧在新时代下的良性发展。豫剧教育的弱化和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短视频、结合新科技等方法来解决,豫剧的发展和创新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积极传承、发扬、发展豫剧。

二、豫剧教育的弱化和发展困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兴起,并对传统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审美的多元化,也使传统豫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热爱豫剧的文化传播者。但需要注意的是,传播途径和方式都有局限性,豫剧因缺乏时代性以及受众人群有限等问题,现在面临着“只听不参与”的传播困境。要想真正地普及豫剧,就必须促进豫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艺术本体的内容与形式缺乏时代性是传统戏曲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当下豫剧教育缺乏时代性,豫剧的大量剧本都是根据生活故事、传统小说编写而成的,而豫剧剧本的叙述方式和剧情演绎的方式相对固化,一直难以突破瓶颈。在全面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新的时代审美需求,豫剧传播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就是如何让豫剧舞台表演和观众之间“隐形的鸿沟”消失。针对这些问题,粤剧在2021年推出了首部电影《白蛇传·情》,该电影一经上映就打破了戏曲电影的历史票房。一切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该电影在人物塑造、心理变化、表现技巧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突破,打破了传统戏曲电影的模式,实现了“粤剧、情节、意境”三者的有效融合。

豫剧教育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专业培养者的匮乏。豫剧在大学或音乐学院并没有相关专业的开设,导致真正的豫剧大师难以进行规范、系统的教学,并且政策上也不利于人才引进,造成豫剧教育资源匮乏。第二,就业困难。豫剧新秀通常都要苦练三到五年,成为优秀的豫剧大师本来就很难,即使学成也工资较低,青年演员纷纷改行,出现严重的演员“老龄化”。这些负面影响使豫剧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国家需要给出相关的工作保障,使青年演员可以正常维持良好的生活,以此让更多的青年演员走入豫剧的传承和发展道路。第三,文化环境的转变。豫剧在高峰时期可谓人才聚集,但因为各种各样新的娱乐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大部分青年人认为豫剧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所以难以产生共鸣,更无心去推广豫剧。

三、以现代传媒为主题,推广豫剧文化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及“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凋零。为了增强其活力,扩大受众面,保证其传承,相关部门及有关剧团对其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豫剧可以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相关短视频,让更多的传统戏曲爱好者听到、看到,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推广,让传统的豫剧文化扎根于百姓心中,深入生活的边边角角。豫剧也可以用電视节目进行短视频推广,如《梨园春》节目的抖音账号拥有超过500万的粉丝,影响力极大。只有抓住转型的契机,结合当下时代的热潮,找到新时代的传播方式,才可能实现传统豫剧的最大化推广。短视频也不能仅限于传播知识,还要注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传唱度,从观众的兴趣爱好入手,将短视频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以兴趣养人,让新一代的青年人对豫剧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使豫剧的发展“后继有人”。

豫剧电影在中国戏曲电影中占有重要的篇幅,包括豫剧纪录片、豫剧艺术片、豫剧故事片等。而在处理“戏曲本体”还是“电影本体”的问题上,豫剧艺术片和豫剧故事片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作为一种产业,面对消费市场,豫剧艺术片显然比豫剧故事片更具竞争力,早期豫剧艺术片在票房上的成功表明,坚持表现歌与舞的形式美感是豫剧电影取得良好票房的法宝。也可通过创意传播激发圈层效应,将各种联名款、创意产品、数字化内容与传统音乐进行联合,这也是传播豫剧的良好途径。因此,在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传播豫剧艺术,而豫剧电影的发展之路可以为所有现代传媒环境下成长的“豫剧变迁物”提供可鉴之资,为豫剧的推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豫剧与豫歌在唱法、咬字、唱腔上的区别

豫剧作为戏曲,经历了许多次的创新与改革,对整个戏曲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各类剧种的多元化发展。豫歌作为戏歌,通常被定义为豫剧与新音乐结合而创作的新艺术品种,兼容了豫剧的精华部分,与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发展至今日,豫歌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魅力。通过研究豫剧和豫歌的演唱方法,从气息运用、咬字吐字以及唱腔特点三个方面来比较二者之间演唱技巧的异同。其中《沁园春·雪》就是将戏曲和现代风格元素完美结合的一首代表作品。每一个豫剧的爱好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豫剧和豫歌,让更多的地方特色戏曲发展壮大。

在唱法方面,豫剧和豫歌在气息的运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唱法对比。豫剧演唱要铿锵有力、在固定的节奏处抑扬顿挫,合理运气和换气在豫剧表演中至关重要。第二,咬字对比。河南作为地方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区,方言化也是演唱特色之一,例如《木兰从军》中就有拖腔的处理。豫剧的特点就是节奏鲜明,强调“字重腔轻”。而豫歌要求歌曲的流畅度,注重咬字的清晰。第三,唱腔对比。传统的戏曲唱腔基本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极具艺术性,能够将音色发挥到极致。豫剧字正腔圆、高音高亢有力,低音铿锵有力,在戏曲领域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而豫歌演唱其实是中西音唱法的结合,是更加现代化的演唱方式,完美展现了声乐作品的情绪起伏。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民族声乐繁荣兴旺,对豫剧和豫歌的整体表演形式有了更多的要求,这也变相地证明了两种声乐形式能够相互促进。

五、多元化豫剧的创作与创新

在当今的21世纪,中国仍在大力地推崇传统文化,豫剧需要充分展现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多元化发展。在当下各种民族音乐和异域文化的交流中,豫剧应该以更豁达的胸怀,实现剧目创作的多元化。豫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目前,豫剧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豫剧需要从戏曲的本质出发,实现内容创新,提升社会融合度,但当前的一些表现手法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共鸣;其次,当前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音乐也更加多元化,豫剧的影响力大大削弱;最后,豫剧的一些场景较为单一,无法满足观众对强烈音乐震撼力和视觉效果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豫剧,必须对豫剧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加强对题材和内容的创新,要和农民的生活紧密结合,在曲调和歌词的创作中融入生活中的故事和元素,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使豫剧的传播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时效性。在当今社会,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迎来豫剧的全新的鼎盛时期。

“豫剧新歌”的渐渐兴起,对我国豫剧的发展和创新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所谓的豫剧新歌就是采用豫剧的音乐素材,运用绚丽的创作技巧所创作的艺术新作。它们不仅具有浓厚的豫剧韵味,而且保留了豫剧唱腔和河南鲜明的方言特征,突破了原有的表演模式,使表演更加灵活、新颖,同时又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豫剧唱腔及音乐伴奏都是演员在演出实践中创造、发展和创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当下豫剧新歌的创作方式是根据声腔的变化而变化的,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豫剧的发展。创作者们更是对豫剧进行了二次创作,编创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豫剧作品,也增强了作品的现代性。豫剧新歌的传播是与当代文化艺术总体发展相协调的,这种发展趋势会使豫剧快速兴起,并与时代紧密结合。

六、结语

受到各地音乐风格和调式类型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豫剧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豫剧受到当地民间文化的影响,有了铿锵有力的表现形式,但各种板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和优势,使声乐艺术作品更加多元化,作品样式更丰富。新时代,豫剧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以满足戏剧表现的需要,让豫剧的唱腔更具有戏曲表现力,使调性的变化及音乐的变化更加丰富,并且使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得到充分展现。豫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豫剧艺术家们不断地创新,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的豫剧表演者也要大力地推陈出新,努力地让豫剧更加绚烂、多彩。为实现豫剧推广宣传的目标,必须抓住发展的时机,探索互聯网短视频运营新模式,开发豫剧的文化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强.当下豫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10):73-77.

[2]余从,周育德,金水.中国戏曲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常静之.论梆子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刘艳.浅析当前豫剧文化渗透功能降低原因[J].北方音乐,2015(6):97.

[5]黄成典.豫剧与豫歌演唱方法的异同探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3(10):89-91.

[6]李敏.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借鉴和运用[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7]马婷婷.谈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形象塑造[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8]张纯.豫剧音乐“一板两眼”的节拍特点[J].中国音乐,1999(4):46-47.

[9]左奇伟.试论豫剧音乐的演变及其美学品格的升华[J].戏曲艺术,2001(2):99-104.

[10]胡振邦.豫剧演唱中方言字音问题及咬、吐字特点初探[D].开封:河南大学,2002.

[11]赵素欣.论现代传媒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以电视戏曲综艺栏目《梨园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8):63-66.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豫剧唱法传承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