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高校的引导路径

2023-03-21 14:43王亚洲韦东增
公关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非主流消极影响亚文化

文/王亚洲 韦东增

网络亚文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它有别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青年文化,另一方面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亚文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且广泛认同的概念,其较早的定义来源于杨鹏教授,杨鹏教授在其专著中把网络亚文化定义为“青年亚文化”[1]。随后,谭彬彬以归纳的方式对网络亚文化提出了一种集合性概念,认为网络亚文化是一种以网红、弹幕、二次元[7]等素材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亚文化是被结构化了的存在,其直接参与社会主导文化的建构和创新,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高校加强网络亚文化引导的价值意蕴

网络亚文化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文化形态,但其文化主体主要为高校中的重要群体——青年大学生,对于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网络亚文化研究,使其对当代大学生发挥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1.拓宽高校教育工作的空间

目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间歇辅助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宣传活动,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且略显死板,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以网络亚文化为媒介开展教育工作能够弥补单纯课堂教育的不足,能够拓展高校教育工作的空间,丰富教育媒介。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符合高校教育对于广泛传播思想、引导人们接受知识、促使受教育者实现思想内化和外化的功能需求。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无时无刻不与网络作伴,如果将网络亚文化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载体,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发挥着重要作用。

2.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成效

网络亚文化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主要在于它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中的反映。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很大的单一性,而且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教育工作主要以课堂教学、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创设相关理论社团等方式开展,但课堂教学毕竟课时短、人数多,效果偏低,理论社团和教育活动的效果也很难受用,致使大学生容易对相关的校园活动或者社团产生消极态度。而网络亚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作为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大学生们对其有极大的自主接受性。如果以网络亚文化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教育活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行提升的主体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的自主接受性难以保证的缺陷,切实实现双主体地位的教育理论。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加强网络亚文化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亚文化本身就是非主流文化在高校传播的一大主要载体,但由于网络的渗透性和颠覆性,使得大量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在学生群体内肆意传播,这意味着大学生有可能置身于受消极非主流文化熏陶的环境之下。同时,大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和同化必然会比单向的灌输教育效率更高,这就使得受影响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老师有限的教育引导只会显得杯水车薪。如果把网络亚文化转化为高校教育的途径之一,这将占领非主流文化在高校内产生影响的阵地,同时也加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成效,使得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却日渐衰弱。此消彼长的状态下,就可以较为有效地降低非主流文化在高校内产生消极的影响,间接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依托于网络平台的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其边缘性、颠覆性、渗透性特征被持续放大,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形成了消极颓废的网络氛围。

1.网络亚文化动摇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网络亚文化对于主流价值观一定程度上的消解是必然的: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热点和惯用的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相比于单纯从课堂上、生活中所受到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特有的颠覆性和边缘性,使得其价值内容很容易与主流文化相悖,这就决定了在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和课堂教育的灌输中,会产生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观念和传统灌输的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强烈冲突。最后,大学生普遍对于网络亚文化有相当程度的共鸣和倾向性,在两种观念的交锋中,网络亚文化所代表的思想很容易占据大学生的心灵,这将对大学生头脑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2.网络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行为偏差

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青春期的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反叛心理,较为容易被一些消极的网络亚文化影响。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遭到不良网络亚文化的荼毒,将会与社会主导价值观所主张的、青年所应当树立的观念相悖,进而将会促使大学生对生活、社会产生消极的价值认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受到消极网络亚文化影响而产生消极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例如,网络盛传的学术造假事件、“及格万岁”的学习态度、考试作弊、逃课。又如,官场电视剧、小说、新闻事件的普及,使得高校内很多学生带有强烈的官僚习气,为一些评定活动,讨好老师、学生干部,而一些学生干部又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严重脱离学生群体,使得学生会中乌烟瘴气、拉帮结派,由此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3.网络亚文化一定程度增加了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难度

对学生而言,接受教育就是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和引导,而受到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念,那势必会对主流价值观念产生抗拒心态,而现今的教育体系在不断的重视受教育的主体地位,要求能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而如果受教育者的抗拒心理十分严重,则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良好的教育效果,很难和时时相伴大学生左右的网络亚文化所造成的影响相匹敌,所以单从引导和教育方面就落入下风。同时,因为网络亚文化毕竟是社会新生的事物,所以教育工作者难免对网络亚文化的心理态度和应对能力会有欠缺,心态上会忽视网络亚文化的作用,而应对能力上更是因为不了解而束手无策、捉襟见肘。

三、高校消除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具体路径

探讨消除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具体路径,需要从阵地建设、文化属性、教师能力三重维度探讨针对性的对策:

1.巩固理论课的主阵地,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仍需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育效果的相对不足,因此需要积极应对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把网络亚文化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将网络亚文化元素引入高校思想教育。网络亚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对于青年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有强烈的亲近感,如果在高校教育中引入网络亚文化元素,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大学生对于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高校的日常政治主题的微信推送中,引入近期火热的或者与主题相适应的网络事件、网络人物,或者在推送中加入一些大学生常用的表情包等作为内容衔接或者修饰,又比如在内容上大量运用网络流行语,这种细节上的变化,能有效引起大学生阅读文案内容的兴趣,并在感兴趣的学习状态中不自觉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另一方面,将教育内容元素引入网络亚文化中,借用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比如制作一些带有正能量内容的表情包或者拍摄一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短视频,再把这些内容引入高校教育工作中,这对于大学生自主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以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再把这些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亚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工作中,形成课堂、生活双途径的高校教育体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巩固网络世界中教育的主阵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2.关注网络亚文化的渗透性特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免疫力

网络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这是因其本身具有的渗透性特征所致。同时,内容的多样性和社会地位的边缘性也在一定程度引发了其对主流文化观念的排斥和质疑,而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主力军,大多具有批判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性格特征,经常会使用质疑、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这与网络亚文化本身的特点不谋而合。两者就好像找到了“交集”,共同发挥“一体两翼”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消解网络亚文化的颠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就类似于剪除了其“一翼”,提高大学生对于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免疫力就成为了应有之义。而所谓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免疫力,就是正确认知网络亚文化危害的能力,能够明晰其思想危害,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免疫力的培养,应首先以培养大学生自身完整的认知结构为前提,进而引导大学生建立起针对网络亚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心理防线。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需要更深入参与学生生活,与网络亚文化的渗透性相抗争,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网络生活,及时的鉴别或者提供正确指导,积极开展对非主流文化的讲解和分享活动,让学生能清楚理性地判别非主流文化的性质,进而更好的保证自身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一道以大学生自我免疫力为中坚力量的、抵御消极网络亚文化影响的高压防线。

3.积极引导高校网络亚文化发展,解决教育工作者“本领”短板

引导高校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发展,必须消解由网络亚文化的边缘性和颠覆性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网络亚文化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内容处于边缘地带,受众主体相对单一,这就造成了除青年群体外,其他群体对于网络亚文化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的现状。面对积极引导高校网络亚文化的需要,我们需要从教师层面来针对网络亚文化的边缘性提出对策,高校教师应树立起面对网络亚文化的新态度和新理念。

新态度就是要让高校教师正视并且重视网络亚文化这一社会新兴产物,教师自身首先要明确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强大的影响力,并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把握网络亚文化的深刻内涵,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更有利于探索化解网络亚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和途径。而新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在摆正自身态度的同时,积极转换思维,自觉发现网络亚文化的积极意义,让网络亚文化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使得网络亚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生发展成熟的推动力量。新态度和新理念二者相辅相成,新态度能让高校教师更全面的认知网络亚文化,更好的践行对于网络亚文化的新理念。

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发展教师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学生与教师双防双控、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非主流消极影响亚文化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