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

2023-03-21 17:24徐冠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珠江水运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航海院校

徐冠澎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2021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船员职业发展环境,推动建设高素质船员队伍。”[1]聚焦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首先要是抓住人才培养。为促进航海教育可健康、持续性发展,各相关院校应该适应现代航运对复合型航海人才的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充分发挥优势,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航海人才。只有培养更多的航海人才,才可能缓解未来航海人才短缺的问题。

关于航海教育内涵是什么,吴兆麟教授认为是“培养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的学校教育”[2]。新的形势下航海类人才,特别是高级航海人才的缺乏,开始成为航运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复杂社会环境变化导致海员上船工作的意愿下降,海员劳务市场东移、近些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当下智能船舶、智能航运的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影响,均导致航海人才需求的质与量的变化,传统的航海人才培养必然面临极大挑战。摸清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推动交通运输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型复合型航海人才,解决高质量复合型航海人才短缺问题,是我们应努力的。

1.我国航海教育现状与问题

1.1 现代航海教育发展不足,培养模式未能与时俱进

首先是现代航海教育发展不足,这体现在教育层次上。我国现代航海教育发展不足,以职专教育为主,本科重点教育院校数量较少。有数据表明,2021年底全国有航海类院校共59所,其中本科层次的院校17所,高职学校34所,中职学校8所;再从办学历史上看,航海类专业成立20年以上的院校计22所,具体为:本科院校11所,高职学校9所,中职学校2所。这个数据同时也表明,我国的航海院校多数历史比较短,航海类专业多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创办或设立的。现在全国每年较上年新增航海专业学员,仅0.03万人左右,其中四分之三是来自职业教育的学员,接受本科教育的学员更少。体现在学历方面的差别,其实导致了普通海员和高级海员的比例严重失衡。

再者,培养模式的滞后也导致了不少问题。“一贯制”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大多数航海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方向上,分为航海类职业院校的职业船员的定向培养和高等航海院校的高级船员培养和复合型航海人才的培养。高等航海院校的模式下,一般要求学生在学校进行3.5年左右的理论学习,在大三阶段由学校安排进行6个月的毕业实习,完成专业培养方案,经等效认同后才能取得毕业证书和适任证书。这种模式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有不足。那就是实践资源人均分配不足,人才培养时间不充足。本科阶段大部分航运院校主要以取得适任证书为培养目标,采用“一贯制”培养模式,减少了对于高素质航海人才的培养。

1.2 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时间较少

航海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设施投入不足,实习条件有限。目前全国只有9所航海院校拥有实习船,而2021年全国航海院校海上招生数量却是18298人[3],从数据来看,实习船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本校学生的实习需求,只能用来学生认识实习或短期毕业实习。而其他尚未拥有实习船的院校,学生实践经验更为缺少,学生需要在毕业后自主寻找合适的船公司进行实习。

实践缺少的另一个原因和培养模式有关。“一贯制”的航海人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在高等航海的普通本科院校,会更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海上训练机会少,实习船的数量和舱位本来有限,再加上近几年航行实习期受到本科论文答辩、课程考核,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船期的影响,往往导致实际上船实践时间不足6个月。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要求,从而影响了航海人才的培养。

2.STCW公约政策及国外航海教育培养模式

2.1 国外对STCW公约政策

国外航海院校高度重视政策和航海教育的结合。为保持在世界航海教育管理领域的领导者地位,这些院校认为需要与政府协同合作,在遵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所规定中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的最低标准下,一同提升本国航海教育的管理水平,使其能够达到并超过该法案所规定的标准。Helen Sampson表示,21世纪后,世界航运因马尼拉修正案而跨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世界上各个航运国家都要认真对该法案的具体要求与细节进行探讨与研究,将其严格贯彻到本国的航海教育当中[4]。Christopher John Haughton则表示,各国应该根据马尼拉修正案的最新规范来开展航海教育与培训,全面将该法案转化为其本国的法律法规,这样一来才可以确保其航海教育管理水平以及航运水平能够始终领先世界各国,保持其前列地位[5]。

2.2 各国航海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世界上航海教育主要分为四种培养模式,“一贯制”、“分段式”、“驾机合一”和“双元制”。各以美英法德为例。

美国“一贯制”航海教育培养模式。在航海教育理念上,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培养,并借助立法确保航海人才的培养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美国多数航海院校直属于联邦政府,大多数航海学生受到准军事化培养,毕业后负担海军服役的任务。基于 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美国航海院校将其作为航海教育课程的设置指导,以培养高级船员为主,兼顾航海理论知识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设置了主要的四大学科方向:轮机工程、航海科学和船舶管理以及海运物流。除了方向外,在培养模式上又分为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即USMMA 和SUNYMC)。

英国“分段式”航海教育培养模式。英国作为老牌航海强国,在2019年《海事2050战略》中提出“引领世界海事的计划,保持全球航运业领导者的地位”,在航海教育方面提出了“国家培训方案能够满足但并不拘泥于 STCW 公约”的有关要求,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航海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作出明确的目标和培养模式。英国航海教育分为航海职业教育和海事研究的高级人才,将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细分为学位制FD/SPD和非学位制HND、HNC和MSQ,对不同目标不同素质的人才进行细化培养,培养出适应各种条件下的专攻航海人才。

法国“驾机合一”航海教育培养模式。法国的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时间较长,至少为6年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和更全面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航海技术与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实行复合式培养,将学生打造成既掌握航海技术又掌握轮机工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通过丰富的上船实践和不同岗位的综合学习,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知航海相关的不同专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德国“双元制”航海教育培养模式。。德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我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向主要面向企业需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采取小班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专门航海人才。

2.3 国外航海教育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的航海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也应该遵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认识到其对于规范和指导航海教育管理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公约进行更具体要求与细节进行探讨与研究,以培养出符合世界航海技术要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让中国船员得到国际认可,促进更多的中国船员进入国际高端海事领域使中国的航海教育规范性和科学性被航海界所认可。

其次,航海类高等院校应把握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把握全球航海教育的发展形势,对航海人才培养作出科学的定位目标。不断深化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复合型航海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各个院校的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不断完善航海类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时俱进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有前瞻性地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响应时代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并积极充当高素质航海人才培养及提高航海教育质量构建航海校园文化载体,在提高职业素养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专业素质都要抓牢,不断提升学生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的教育方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航海人才,同时将航海文化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提升航海人才的整体质量,确保我国航海业全面发展。

3.提高我国航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3.1 我国航海教育模式改革

首先,打造“政―校―企―行”的新模式。中国的航海教育需要学习国外航海教育积累的经验,取其精华。通过打造“政―校―企―行”的新模式,借助“政府、院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协同育人合作的机制,把航海教育和教学、实践、就业、活动等进行有机结合,既实现多方合作机制的创新,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航海责任感,以全新的视角培养复合型航海人才。

其次,增设智能航海教育培养方向。航海教育要着眼于当前互联网革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时代特征,面向未来从容应对未知的挑战。所以我们培养面向未来的航海人才,把智能航海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在未来的世界航海占据一席之地。这需要智能化航海技术推动复合型海员发展,通过复合型人才将传统航海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高新技术进行融合。我们要将航海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在掌握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立体多维化技能覆盖,未来提供精准化的智能服务四个方面。对于智能航海的培养方向应主要分为,以航行、机舱、船体、货物、能效等五类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实现船舶的航行智能化,并向船舶智能化更高的方向发展。

3.2 完善航海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推动教学方法与实际结合。以集美大学为例,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通过对中外航海大国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方式侧重点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二者的共同点出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国情的复合型航海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科技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国际航运格局变化等方面,在我校实习船“育德”轮上积极展开相关实验,依靠我校实习船先进的仪器设备与切实的海上经验,对提高航海人才综合素质的显著作用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复合型航海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往存在的研究多以文献研究为主,实际调研不足的问题也要努力解决。

可以初期采取有人在船遥控驾驶技术(R1)的初步试验,通过充足的学员演练相关船舶操作,使达到在测试场建立与海事保障、船岸配备人员与值班、智能化船舶应用和MASS、CODE制定等方面的积累数据和经验,为下一步智能航海教育奠定基础。并且根据船舶实验每个阶段,综合考虑船舶航程、航行时间、通航环境和休息值班制度以及实习船员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提出等效配员或减员以及针对性地开展不足技术相关学科的培养的建议。针对现阶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充分利用校船“育德”轮开展教研活动,建设共享互联网+教学平台。依托我校优质平台进行相关科研和教学实验培养复合型航海人才,形成项目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得到有力的数据支撑。

其次,要以学生为本推进德育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把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消化方面的反应。在我校同有关专业如航海技术、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轮机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间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对复合型航海人才的了解程度、学习现状和看法。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获得相关的反馈。以便于我们更好地从课程改革与关于复合型航海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角度对人才教育培养的方式和标准进行研究。同时也关注航海人才的思政发展,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进行德育教育培养的活动。着眼于实现航海人才跨学科衔接。通过复合型航海人才的培养,将航海学科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同时贯彻“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和“嘉庚精神”的思想教育,船员教育的责任感、服从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培养等。通过航海教育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航海人才,来衔接交通运输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并把握思维方法不断创新,建设适合我国航海人才的培养方案,将智能化融入人才培养中去。

4.结语

通过学习各国的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航海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教育培养的课程改革、培养模式、评判标准和教育方针,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实地考察,与适当的调整。改革航海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生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智能航运新业态的航海人才,树立较强职业素养、崇高的敬业精神、优良的实践技能和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通过有效的就业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服务于海运事业,保障我国航运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航海院校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