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现实意义

2023-03-21 22:03丹,陈
行政与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性马克思

□ 刘 丹,陈 曦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一、现代性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一)现代性的缘起与矛盾

现代性自18世纪后期开始就已经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目前作为学术用语在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现代性概念内涵丰富繁杂且不断在流动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的语境下有着不同含义,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群。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所显现出的现代性萌芽将人们的目光从神转回到人本身上,人成为了主体,但这一时期主要以艺术和文学对人的关注和发掘为主,此时的现代性与现今意义上的现代性有所区别。故此,一般认为,现代性是从启蒙运动时期起始的,这一时期推崇运用理性能力获得科学知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理性主义的兴盛使得启蒙精神亦成为现今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启蒙。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系列代表现代性的社会制度不断发展成熟,工业成果丰硕。与此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断激化,阶级矛盾、生态反噬等问题亟待解决。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性在全球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为出发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起。然而,时至今日,现代性时期是否终结、后现代性时期是否到来仍是学界争论之所在。

“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代意识,通过这种时代意识,该时代将自身规定为一个根本不同于过去的时代。”[2]从时间断裂意义上看,现今意义上的现代性作为一种时代意识是与过去的主动决裂,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具言之,现代性与过去的决裂有不同的模式及内涵。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意识是彻底的、激进的,是一种与过去彻底断裂的革命意识,这种激进的现代性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在理性主义之下坚持整体社会制度的现代意识;审美现代性将一切视之为偶然性的、瞬间性的,如现代派之奠基者、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从艺术和美学出发将现代性定义为过渡、短暂、偶然。有学者曾如此总结,现代性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社会的现代化,它体现出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和制约,另一个则是以艺术等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它常常呈现为对前一种现代性的反思、质疑和否定。[3]社会生活中,启蒙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主导话语权,审美现代性在文化心理领域形成话语权,二者共同促成深刻而长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变革。

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恩格斯指出,在启蒙运动时期,“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在启蒙运动中提出勇于运用理智的口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理性上升为“绝对精神”。理性与现代性具备内在关联,理性主义作为持续进步信念的动力不断推动着现代性的发展。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把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归为理性化,其将现代社会的生成视为理性化的过程,现代性即是“合理性”。理性追求确定性、控制性。随着世界的发展,启蒙理性逐渐变成工具理性而铸造出现代的“铁笼”。并且,理性主义催生出了以个人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是现代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其所依循的主体性原则正是现代性的基石。在社会结构上,现代性表现在社会制度、法制体系的构建上。对于现代性的内涵,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5]

现代性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造就了现代社会制度和工业文明,理性主义的光辉驱散了愚昧的黑暗,在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得到确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得到了普遍传播。但是,根植于现代性本身的危机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性问题在社会层面表现为生态危机、阶级矛盾、战争、社会矛盾激化、道德滑坡等,在个人层面表现为人们在精神世界以及价值上的失落、生活的无意义感、信仰的缺失等。对现代性问题的解读可谓是纷繁复杂,如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话语虽自18世纪末以来名称一直不断翻新,但却有一个主题,即社会整合力量的衰退、个体化与断裂;[6]在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价值理性的萎缩的对立中,可以看到马克斯·韦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剖析;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沃格林在分析现代性问题的根源时,从宗教视角出发认为病因在于现代性取消了超越维度;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7]他甚至把现代性社会称为风险社会。由于全球化不断扩大,现代性问题目前已然成为全球性的潜在危机。

现代性与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使用上非常容易混淆。学界对于现代性的解读莫衷一是,有学者将现代性视为一种精神状态,也有学者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理解现代性。至于现代化,学界倾向于将其看作客观对象,是一种更新的社会生活状态或者向更新的社会生活状态转变的实践过程。有学者认为,不管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是否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教育大众化以及人的观念现代化等等,它都应该有三个基本面:物质层面主要是指生产力状况,即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结构,包括国民产值、人均产值、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各种体制及管理水平等;人口层面包括国民教育水平、居民消费状况、人口平均寿命、人口结构、个人素质、城市化水平、人与环境的关系状况等。[8]换言之,如果把现代化视为实体化成果,则可把现代性看作是现代化的精神凝结,这种凝结并非现代化作为具体的客观现实环境抽象出的属性,而是具备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指向,是塑造现代化的前提。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性”一词,但在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阐发了深刻的现代性思想。

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无法绕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一般说来,现代性缘起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在他看来,现代性等同于资本现代性。与西方其他理论家不同,马克思没有从观念、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现代性,而是以现代生产为基点阐发了现代性思想。有学者在分析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时认为:“从现代性的深刻起因和原初动力来看,确实是现代生产的出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也就没有对现代性的呼唤。”[9]

现代性内含于资本的逻辑之中,资本的逻辑决定着现代社会运动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0]资本的产生标志着现代社会的生成,伴随着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奠基,资本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总纲、原则、支配一切的普遍力量。[11]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图景,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和海外殖民的扩张,资本在世界上确立统治地位,现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跟随全球化进程而发展,现代性的发展也是以全球化为历史背景。因此,毋庸置疑的是,资本乃构成现代世界的主导原则,亦即构成现代性之最基本的支柱之一。[12]现代性是流动的,在历史的流变、现代社会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更新其内涵。现代社会脱胎于封建社会,现代性并非代表着时间上的断裂,而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因此,现在与过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前后相继,现代性是旧时的进步与更新。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的资本现代性是一个辩证的概念。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构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不止有批判,也有对其进步性的肯定。马克思颂扬理性、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的巨大生产力,肯定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意义。尽管资本现代性危机重重,但对比封建社会已然前进了一大步。

有学者认为,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是现代性的两大支柱,而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疯狂逐利的本性驱使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驱动,资本通过循环实现得以无限的增值和膨胀。在资本的这种运动方式下,现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沦为纯粹的利害关系,世界市场的建立成为必然,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性症候便是变动不居、人际关系的简单化、全球化。为了追求资本的无限增值,资本家必然会对工人进行剥削压迫,雇佣关系变成了隐性的奴役关系,工人的劳动变形为异化劳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在现代性行进过程中,社会的撕裂、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异化现象等等问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对此给予了无情的抨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13]马克思对于资本的批判是最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由于现代性的逻辑由资本支配,因此不解决资本主义本身蕴含的危机,就无法彻底解决现代性问题,而对于资本逻辑的超越也正是对于资本现代性的彻底超越。

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在现代性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正向作用,黑格尔更是将理性推至巅峰。正如有学者所言:“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在思想领域的表现,它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凝结为启蒙现代性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最坚实的形上基础。马克思在思想史上最先洞察到绝对理性的专制。所谓绝对理性的专制,意指在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背后,深深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它体现的是特殊者的利益和意志,因此理性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实质上是一种充满压制性、排他性的专制话语。”[14]马克思对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即是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的。黑格尔脱离现实将一切置于逻辑概念的演变之中,然而普遍性只能在现实中而不是纯粹观念中才能找到根基,走向虚妄的理性根本无法提供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的密钥。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圭臬,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及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进入现代化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就是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彻底终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中华民族现代化意识的主动觉醒,[15]“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且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此指引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防科技、航天科技、计算机和生物科技等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这标志着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式形成。随即,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的现代化概念和“三步走”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定了具体规划和安排。1997年,江泽民同志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分阶段实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时期,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从提升物质文明到形成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共同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概念,此后,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实践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推进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步伐,[19]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调整为2035年,并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五种特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继续阐发了这五个特征: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有十四亿多人口,作为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必然会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无比深刻的影响。同时,人口规模巨大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的局面,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2]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点。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乏和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平衡的现代化,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都面临着生态问题,如果不顾环境恶化无止境伤害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强权政治的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携手共进。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和平主义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对中国人民有利,同样能够为世界人民造福。[23]

(二)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逻辑

第一,超越资本逻辑,以人民为价值基点。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中心,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无法避免和无法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以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以共产主义构建新现代性。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根源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消灭了现代性问题产生的前提,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和危机。

第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源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在根本上克服资本现代性的自我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对资本现代性的内在超越,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4]

第三,在全球化视域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将所有民族纳入进世界历史进程之中,每个国家和民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已成为必然。现代性虽然源自西方,但由于全球化进程,西方在现代性上的话语权不断在消解,对于现代性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解释权,也只有在各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境中,现代化才能真正前行。正如有学者所言:“随着现代性的权力——一种无远弗届的权力——开辟出‘世界历史’,现代化就成为每一个民族的普遍的历史性命运了。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与进程,都是由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决定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的现代化就必然要在其历史性的进程中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25]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一经产生就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艰难探索,摆脱了西方现代性霸权,创造出了既具备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极大丰富与拓展,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世界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创新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变。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自起始时便通过战争、殖民手段发展,现代化的实现历程充满着血腥罪恶。而中国式现代化顺应历史潮流,不走西方掠夺式老路,胸怀天下,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所生成的新现代性具备开放性、包容性,“彻底摒弃了西方‘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串联式’发展的路径依赖,遵循促进共同发展而非对外转嫁发展代价、注重全面发展而非单向度发展的思路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对现代化发展本质的复归,赋予了现代化真正的文明底色和进步意蕴”。[26]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所生成的新现代性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7]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成果,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浸润中发育,不断吸取养分,“汲取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兼容并包等思想的时代精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解决一系列文化冲突,在新的价值层面加以文化整合,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光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28]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历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注入了全新内容。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所生成的新现代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决方案贡献了智慧。基于现代性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内在扬弃,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9]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现代性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旨归和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备受屈辱,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跟上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步伐,落后就要挨打。经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终于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0]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极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两个任务,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述,强调的是同一个实践的不同内涵。”[31]新的赶考路上,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至上,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伟大梦想砥砺前行。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方式使14亿多人口迈入现代化,在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不侵略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这本身就极大地推进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是对世界现代化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历史情景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走自己的道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在超越,反拨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统治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破解了实现现代化与让渡独立性的西方现代化悖论,以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以更加昂扬雄伟的气势步入人类社会现代化强国。[32]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除西方现代化道路以外可供借鉴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如今已有五百年历史,走的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风雨飘摇。美国学者福山在其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并认为“就当前的世界发展来看,还没有一种美好的世界不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33]在动荡局势中,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伟大实践中全面运用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力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将走向何处的重大问题。[34]作为全新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图景。[36]作为崭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五种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着世界文明向前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