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景村融合发展探析

2023-03-21 22:03万师
行政与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景区融合发展

□万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既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为突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思维定式,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立足当地实际,加强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合作,制定景村融合发展规划,营造留得住乡愁的田园景观,这既有利于推动景区旅游业和乡村产业发展,也有利于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景村融合发展的前提

“景村融合,顾名思义,发挥本土风景、资源优势,把景观建设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2]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将与一定地区或区域的景区(或乡村)相关的功能向外延伸,与周边的村落(或景区)衔接,充分把握景区与周边乡村发展机遇,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角度共同打造以景区为中心(或以乡村为中心)的景村一体发展格局,形成景区与周边乡村互为一体的发展态势,发挥二者互补优势,使景区与周边乡村互利共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统筹景村融合发展规划

景村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乡村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保留乡村风貌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共同发展。景村融合涉及景区与周边乡村,景村融合发展就是把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改善村中景观,将各类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乡村景观化,减少人力、资源消耗,以景区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⒈确保景村融合发展规划的统一性。在景村融合发展中,要求景区与周边乡村的产业发展有效衔接,破解景村之间多点发力、无序发展难题,为景村共同发展打好基础。“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以来,一些地方立足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各地要抓紧抓好规划编制实施,有力有序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3]景村融合发展要从统一规划的角度布局,景区发展必须考虑周边乡村的实际需求,周边乡村的发展应与景区外在发展规划相协调,二者不能局限在现有框架内发展,而是要突破景村空间限制,这不只是景区内部环境的改造,也不是离开景区的实际情况单纯追求周边乡村发展,而是整合景区与周边乡村两种不同发展形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找到二者相互融合的连接点并统一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以促进农村进步、实现农民富裕为目标,持续加大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助推可持续发展。”[4]

⒉明确景村融合发展规划内容。制定景村融合发展规划需要考虑二者相邻这一客观因素,才能保证景区与周边乡村共同发展。从整体角度看,应明确景村融合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即这一发展规划是否契合景村发展实际,能否促进景村融合之后的经济增长。厘清景区与周边乡村相同的发展要素与不同发展方式,真正从景区自然环境或历史建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景区与周边乡村现有的发展状况,让融合发展的内容符合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共同目标;突出景观的地域性,将景村融合发展落实在具体规划中,合理分配景区与周边乡村发展项目,让规划在内容上既能够保证景区与周边乡村有序发展,也要依照景村不同的发展落脚点,克服景村发展中过度商业化行为,避免景村融合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⒊提高景村融合发展规划的实效性。景村融合发展规划是为了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在生产、生活与生态等方面的持续发展,促进景区与周边乡村在特色产业发展、有效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互惠互利。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实效性,要在关注景村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以景村共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抓手,提升景区与周边乡村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景村同质化发展的可能,避免景村之间无序竞争。一些具有经济发展规划的景区与周边乡村在发展中应促进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增强景村融合的实效,提高景村融合的契合度。

(二)加快景村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是景村融合的关键所在。景区与周边乡村的产业需要打破各自发展的局限,通过景村融合发展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机遇,景区开发与周边乡村承接景区发展的产业要有关联性,减少重复现象,以景区与周边乡村自然风貌扩展景区的容积率,通过提升周边乡村的产业发展后劲缓解景区的游客承载压力,让周边乡村的产业既配合景区旅游产业发展,也有利于自身产业发展。

⒈推动景村旅游产业融合。景区与周边乡村在产业发展上的衔接,就是利用景区与周边乡村的有限旅游资源,发挥二者的区位优势,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效合作,促进旅游产业链发展。景区旅游产业比较成熟,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周边乡村可以利用近邻景区的优势,依托景区旅游市场显在效应,依据乡村后发优势和便利条件,发挥接续景区产业发展空间优势,延伸景区旅游产业链,对接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技术,拓宽景区旅游产品体验式发展渠道;探索不同于景区旅游的营销形式,将发展优势综合运用到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中,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周边乡村旅游质量。即周边乡村要与景区旅游产业形成优势互补,促进景村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⒉推动景村特色产业融合。“所谓特色产业,是指一个地区通过本地的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禀赋,由此形成反映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的产业或产品。”[5]景区特色产业集聚度高,升值空间大,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特色,这为景区周边村落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因此,景区与周边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应在避免雷同的前提下打造景村特色产业品牌。周边乡村的特色产业除了配合景区需要外,还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6]即发展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特色配套产业并形成自身特质,特别是一些有别于景区的体验性产业,以此增加对景区游客的吸引力,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对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⒊推动景村产品宣传融合。大多数景区产业主要以旅游产品开发、景区自然环境利用和为游客提供服务为主,这些产业借助网络技术使得景区服务网络化、景区宣传多元化,扩大了景区品牌潜在知名度,避免了景区产业单一性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景区周边乡村的产品开发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经济效益不明显,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周边乡村产品知名度。周边乡村应通过网络推介自身的特色产品与服务,提振乡村产品形象,增加消费者对周边乡村产品的认知度。可以在景区产品推介中融入周边乡村产品内容,在周边乡村网络介绍产品时增加景区产品品牌,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景村产业发展与产品品牌开发在宣传上实现有效对接。

(三)增强景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景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即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发展主体是谁,发展意向如何。如果景村融合发展缺乏有效的动力支撑,景村融合发展的基础就难以稳定,更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景村融合发展就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⒈提高村民内在发展意识。村民是景村融合发展的主体,也是景村融合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增强村民的内在发展意识,就是要激发村民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景村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中。景村融合发展要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途径,让具有优势自然资源的乡村走创新发展之路,这不仅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也能够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提高村民内在发展意识。

⒉增强市场经济拉动效应。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经济增长需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乡村建设行动奠定坚实基础,景村融合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景村融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这就需要关注景区与周边乡村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没有乡村自身的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内部的良性循环,从而带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需要市场经济的拉动,需要改善景区与周边乡村发展环境,推动乡村走田园化发展之路,增强市场经济拉动效应。

⒊发挥社会力量的集聚效应。景村融合发展的目标就是乡村美、村民富。因此,要以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为前提,以生活环境改善为落脚点,提高乡风文明程度,这样,才能留得住乡愁和美丽的田园山水,乡村也才能成为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态体验地和休闲度假的目的地。为促进景村融合发展,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学术团体、专业团体、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合作,畅通合作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效率,以实现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村融合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村融合发展不仅展现了乡村美丽风景,也凸显了乡村宜居宜业的发展潜力,让自然之美与田园景色有机统一,乡村文明与环境优美相互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一)以景带村式

以景带村的发展模式就是依托具备一定知名度、吸引游客进行休闲观光旅游的景区,在景区内或相邻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与景区联系较为密切的乡村,由景区的发展方式带动这些乡村改变空间环境、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就业方式的转化、达到地域因素改观的景村融合发展方式。这一模式能够突破景区发展空间不足的局限,拓宽与景区相邻的周边乡村的发展渠道,挖掘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潜力,补齐景区发展短板,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共同发展。

⒈重视景区选择。以景带村式的立足点在于“景”,因而“景”的选择至关重要,也是以景带村发展的重要支点。景区选择需要具备以下条件:⑴景区必须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以景带村,依靠的就是这种“带动”能力,如果景区只能满足自身发展,难以对周边乡村发展产生影响,就不能实现产业的联动发展。因此,景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取决于自身发展的潜力,即景区的发展达到相对饱和之后,才能带动周边乡村发展。⑵处理好景区与乡村的关系。如果是“景中村”,需要统筹景村的行政关系,这有利于乡村发展;如果是“景边村”,就要处理好周边乡村与景区产品同质化问题,实行景村错位发展,但又必须发展一些有关联的产品,增强景村的有效联系。

⒉注重利益的相关性。以景带村不仅在于景村的可相融性,还在于景村发展的利益相关性。以景带村就是促进周边乡村发展,这种发展需要建立在增加乡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因此,景村的利益相关性是指景区与周边乡村在涉及影响二者未来共同发展目标时,景区与周边乡村的不同参与者应关注在追求利益相关性前提下的整体利益,而不只是景区或周边乡村各自的利益。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利益既有不同的内容,也有相同或交叉之处,景区需处理好整体利益与景区、周边乡村的个体利益的关系,这样,才能让景区在发展中建立利益相关机制,促进景区与周边乡村的融合。

⒊探索发展的多样性。由于区域的差异性特别是景区与乡村具有不同的发展思路,这就要求周边乡村围绕景区的差异性选择发展方式,遵循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的多样性。如在水源比较集中的区域,应注重将水文化与周边沿岸的景色结合起来,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与乡村发展样态。发挥水资源与水文化的价值,逐步形成以景区与周边乡村的水上休闲、水文化景观、水文化娱乐消费为主的综合发展结合体,让水文化融入消费者生活之中。丘陵地区应选择一些山体比较突出、风景优美之处,这是景村融合的增长点,只有将景区的潜在发展优势延伸到周边乡村,才能打造以景区独特景色为主的以景带村载体,将景区、周边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秀丽山景融合起来。以山景为中心,在文化涵养中呈现山景之美。

(二)依村造景式

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7]依村造景的发展模式是立足乡村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通过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适合观赏的独特体验环境,满足乡村经济发展和旅游休闲的一种发展方式。这种模式契合乡村自然发展的绿色生态保护需要,能够因地制宜地改变乡村内部环境,降低发展成本,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既改变了村民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

⒈注重景村发展的平衡性。依村造景,即一些具有特色资源的自然村落与景区融合的发展模式,运用这种发展模式需关注景村发展的平衡性。乡村发展走乡村景区化的发展路径,就要保持乡村宜农宜业宜居的特质,回归到乡村的自然本位,避免乡村发展过度商业化。具体而言,不能人为破坏乡村的自然风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不能破坏乡村有限的生态资源,否则会影响村民健康和乡村发展。乡村景区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乡村是村民的生活场所,有利于村民更好生活是第一位需要;生产应围绕村民生活的需要而展开,是第二位需要。只有理顺村民生活与生产的关系,才能确保乡村发展的平衡性。

⒉保持乡村自然环境的原始性。村落是乡村的组成部分,指自然聚落或定居组成的结合体,人口自然集中聚集的区域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居住生活等。乡村应立足已有的发展环境,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但这种发展方式离不开乡村的自然资源,既要利用自然资源服务村民,也要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乡村景点包括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景观和山水林湖草等。依村造景,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性地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价值,使其满足村民和外来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丰富其精神世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⒊提升乡村发展的开拓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乡村产业发展中,特色产业不仅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够改变乡村人文环境,带动自然村落的美化与生态环境的改观。如江苏省盐城市恒北村在有序发展的基础上引进梨树栽培与种植技术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了以梨树栽培为主的产业链,不仅开发了梨树深加工产品,带动周边乡村栽培梨树,还形成了以梨树栽培为主的人造自然景观,既美化了自然村落,也带动了自然村落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其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五星级自然村落。这种发展形式是依村造景的最基础方式,即通过发展一种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将增收致富与环境优美有机统一起来,满足了村民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乡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村民在愉悦的环境中增加对乡村的热爱,提高了村民对乡村的认可度,增强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

(三)景村互托式

景村互托是建立在景区与周边乡村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既不同于以景区为主的以景带村式发展,也不同于以乡村为主的依村造景式发展。景村互托发展模式中的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发展环境相对缺乏优势,难以发挥带动作用,只有整合二者有限的发展资源,才能创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点在于一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建筑与周边乡村项目的融合发展,依托自然景区或人文景观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应注重自然景观的价值,发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以促进景区与周边乡村融合发展。

⒈注重景村发展的针对性。基于景村互托发展模式的景区资源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具备推动景区发展的基本因素和实现特色发展的内在潜质;周边乡村的旅游资源不丰富,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比较广阔,有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应“以‘景村共建’的模式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与村民共生共融的开放式景区。”[8]只有景区与周边乡村具有联合发展的意愿,又能够客观地分析相互融合的利与弊,真心实意谋划发展,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景区与周边乡村建设,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和谐的景村融合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适用范围比较广,符合乡村发展实际。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景区与周边乡村的特点,注重景村发展的针对性,不能只强调一种方式而否定其他发展方式。

⒉避免景村发展的内卷性。在景村互托式发展中出现的融合不具体、发展不全面、难以形成特色等问题,原因在于景村发展的内卷性。所谓景村发展的内卷性是指景区与周边乡村的融合发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景区或周边乡村的一体化发展在其内部没有实现突破,在其外部难以形成统一认识。避免景村互托的内卷性,首先,应减少景村内部的无序竞争。无论景区还是周边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寻找阻碍发展的不利因素,遵循发展规律,减少景区或周边乡村内部的无序竞争,才能实现良性发展。“避免内部低效重复的竞争,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只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9]其次,强化景村外部的可对接性。景区与周边乡村的融合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客观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避免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寻找相互对接的切入点,才能促进景村共同发展。

⒊增强生态产业的互动性。生态产业是以乡村生态农业和景区生态旅游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形态,能够补齐景区与周边乡村自然资源匮乏的短板。景区与周边乡村增强生态产业的互动性是保持乡村自然本色的要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乡村生态产业在于回归村落的自然状态,建立涵养自然资源的绿色生态产业,以保护环境、涵养水源和植被为价值叠加形式,体现乡村生态产业在绿色宜人宜居方面的价值。景区生态产业是以人文景观、建筑景观为绿色发展形式,通过对这些景观文化价值的叠加,满足消费者的欣赏和体验需求。景区与周边乡村虽然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不同,但可以通过对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进行人工、半人工、自然、半自然的改造来体现景区与周边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即通过建立公共区域景观的形式将景区与周边乡村相融合,使公共区域景观的绿色发展体现景村融合的价值追求。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景村融合发展的建议

景村融合发展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突破口,也是景区与周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景村融合发展就是在强化景区与周边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景区与周边乡村的文化资源融合、空间融合以及生态资源融合,这样,景区与周边乡村既能够在发展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能够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加强景村文化资源融合

乡村特色文化与景区的人文资源具有同源性、共生性,即景区与周边乡村具有相同的文化发展脉络。景区以人文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文化蕴藏着当地丰富的文化因素,其支撑景区人文资源与乡村特色文化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景区人文资源与乡村特色文化不仅留住了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也传承了优秀文化传统。

⒈注重景村生态文化融合。景区与周边乡村生态文化融合,要求景区围绕生态环境的特征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与周边乡村共同构建生态文化基础。生态环境是景区发展的前提,景区能够体现生态环境的特质,通过具体的形式反映生态环境特征,展现生态环境文化内涵。与景区体现生态环境特质的方式不同,周边乡村生态文化的潜在标识是以历史建筑或历史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景区与周边乡村都重视山、林、田、产、景之间的和谐共生,也追求自然与山水、生态的有效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渗透着文化因素,体现了以文化为根基的深层次融合。无论是景区还是周边乡村,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生态植被,都关联着人文因素,这些人文因素不论以何种方式呈现,都离不开生态环境,也不能忽视这些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⒉加强景村历史文化融合。景村的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者通过观赏历史建筑能够受到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应“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地理特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10]景村融合发展应在依赖历史建筑等地域文化资源现有价值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景区与周边乡村的显形与隐形资源禀赋,无论是对人文因素的开发还是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再创造,都必须融合当地的独特自然风景和人文因素,打造融特色文化体验、休闲为一体的景村相联系的综合体,延伸地域文化产业链,严格区分景区与周边乡村以历史建筑为纽带的开发区间,互为补充,避免重复、交叉开发。

⒊推动景村特色产业文化融合。特色产业文化关系到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让景村的特色产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产品之中,成为特色产品中最亮丽的支撑点。特色产业文化不仅是景村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证景村融合发展的切入口,通过特色产业体现特色文化,能够显示特色产业的文化魅力。景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因此,应在立足当地实际、满足景村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发掘代表景村特点的产业文化,促进景村在经济发展中体现文化的特征。同时,在文化同源的基础上把握好景村特色产业发展定位,让景村特色产业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共同推动景村特色产业发展。

(二)促进景村空间融合

在有限的范围内,由于景区与周边乡村生产要素不同,因而生产的产品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分布,并且在景区与周边乡村形成了不同的点线面的聚合,共同构成景村空间。如何促进景区与周边乡村空间融合发展,需要二者按照各自规律运行,既要突破景区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也要考虑到周边乡村与自然村落的延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使景区与周边乡村在空间发展上自然衔接。

⒈发挥景村融合的边缘效应。所谓边缘效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区域的发展机制交互作用,由于一些潜在因素或属性的差异引起相邻区域的内在行为发生相应变动,导致其中一方正向或反向的变化。景村融合的边缘效应取决于相邻区域之间资源或要素相互交流的效益,受到行政因素、自然环境的制约,表现为交互性、可融通性。因此,景村融合的边缘正向效应就是景区与周边乡村在“谁为中心、谁为边缘”的选择上如何发挥中心带动边缘的作用。景区与周边乡村所处的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应避免出现“被边缘化”的风险与“中心塌陷”的危机,发挥中心辐射的正向效应,调动边缘与中心融合的积极性。包括加大景区对周边乡村的开放发展力度,协调景区与周边乡村的资源与要素,发挥景区与周边乡村的优势和二者相互带动的功能,减少中心与边缘负向效应的不利影响。

⒉整合景村融合共享市场。景区与周边乡村融合发展,应以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改善环境为根本。但由于景区与周边乡村相邻因素的影响,其区位价值在市场上呈现出的价值不同,一方得到,另一方就有可能减少,可能出现景区与周边乡村争夺市场的倾向,导致景村之间产生矛盾,影响景区与周边乡村发展,因而整合景村共享市场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合理规划各自发展方向,减少因产品重复开发而导致的成本损耗,明确具有互补性的共同发展目标,依据景区与周边乡村处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产品划分市场占有份额,形成相互融合机制。

⒊增强景村融合发展风险意识。景村融合发展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形成了联合发展的创新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需增强景村融合发展风险意识。在景村融合初始阶段,应防范景区与周边乡村规划磨合的风险,从发展方向、发展环境上减少因互不衔接出现的问题;在景村融和进入发展阶段,景区与周边乡村就要减少相互配合产生的矛盾,这类风险主要是景区与周边乡村在资源分配与要素统一方面的矛盾;在景村走向深度融合阶段,习惯思维和路径依赖会对景村融合形成制约,导致资源与发展要素浪费,因此应着重防范景村发展同质化的风险。

(三)加快景村生态保护融合

“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1]在现有条件下,景村依靠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实现生态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一些以生态发展为主的自然村落,实现自然村落与周边景区在生态发展方式上的有效对接,改变景区与周边乡村争夺发展资源的局面,就要营造景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只有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乡村的生态美,才能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宜人宜居的目标。

⒈营造景村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坚持绿色引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12]因此,景村融合应在共同谋划发展目标时注重景区发展与自然村落发展的平衡。景区应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周边乡村转变急于求成的发展思维,二者在不损害景村互动发展中有序推进。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景区拓展了景观的旅游功能与自然村落发展旅游业的渠道,除了在特色地域文化方面实现融合外,还需要在原生资源开发过程中融合。景村融合应将保护原生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完整保护,才能留住自然资源原始风貌,为景村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⒉促进景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绿色产业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和升级。”[13]为此,景村融合需以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为主。推动景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大景区有限的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使其成为天然氧吧,发挥净化景区周围环境的作用。同时,在景村融合发展中,乡村不仅要注重培育绿色产品,还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乡村的经济发展应树立乡村美、村民富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以绿色低碳农业为基础,将绿色低碳经济融入到景区发展之中,以此提升生态农业的含金量,达到景区与周边乡村的有机统一。

⒊实现景村生物多样性发展。“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应有之义。”[14]乡村不仅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场所,也是各种生物安居的场所,二者融合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景村生物多样性发展,就是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融入现代文明因素,更要保持田园山水的自然之美。因此,景区发展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承担起保护生物资源的重任,将景区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景区环境;景区周边乡村的原生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要做到利用与保护并重,尊重生命共同体的融合共生发展规律,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同步,这样,才能够促进景村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景区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