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2023-03-21 00:59吴洋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吴洋

[摘    要]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重要论述中提出的坚持人民中心发展思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每个人平等接受教育,享受公平教育,让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本文从加强德育渗透,强化师生思想;抓好课堂阵地,提升学生素养;坚持学校制度,适度柔性管理;完善资源配置,打好公平基础;提升评价认知,注重学生情感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秉持二十大报告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坚持立德树人总方针,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根本目标。在“生本原则”下,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所产生的红利需惠及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对于乡镇地区的基础教育而言,解决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尤为急迫。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数字化课程建设,使得乡镇地区的中小学生也能在开放课堂中获得在线优质教育资源。在面对该可喜教育局面的同时,我们还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师资队伍的育人理念,以及学校运行管理中的制度安排,以使乡镇地区的学生能够在多维立体的崭新育人环境下,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条件,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作以下阐述:

一、相关研究述评

(一)研究概述

田雪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是历史的使命和担当。黄洋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也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薛二勇认为,教育公平发展面临三个基本问题,即教育成就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资源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学生背景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二)研究评析

以上观点构成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思路,其中不乏值得本文借鉴之处。但在这里笔者仍需指出:首先,当前研究并未就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使研究结论存在着形而上之嫌。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体,唯有加强教师队伍的育人思想建设,才能使其在推动上述发展和提升中形成持续的内驱动力。其次,当前研究并未关注到学校运行管理中的制度短板,这就使研究结论在实践中难以获得制度保障。制度兼顾着激励和规制这两项功能,在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中需得到制度保障,一方面好的制度能够激发学校的活力以贯彻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能对那些背离要求的行为给与约束。由此,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便为本文的立论提供了创新空间。

二、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解析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追求和遵守的基本教育原则。教育公平,既是国家教育发展、进步、变革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进步、变革的根本所在。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人”,即“有人情”“有人味”“有人气”。“有人情”,在我国教育中,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一件讲究“人情”的事情,如:师生之情、校师之情、生校之情等。其中,师生之情能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师之情能形塑教师团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素养;生校之情则能在“以母校为荣”的内心情感下,催生出学生积极自信的精神面貌。在教育中,“人”应该是“有情感的人”,“有情感”意味着付出,教师需要全心全意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精力、情感、时间,这样才能够实现班级教育的公平;学校需要以教师需求为基准,制定一系列“优惠”制度,改善教师工作内容、环境、待遇,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在爱岗敬业中引发班级教育的公平;学生,做为教学中的主要对象,是与教师一起组成的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学生的情感是对教师、对学校最好的肯定与回报。在学生与教师、学校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中,又能提升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间的双向反馈质量,并同时增强学生和教师对学校的归宿感。

“有人味”才能够“有人气”。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只有学校得到了发展,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有人味”,即柔性化管理。相较于硬性的学校制度,“柔性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得教师、学生主动参与到维护学校的制度和利益的行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权力平等、民主管理、公平教育,其特征:心理大于物理,身教大于言传。通过“柔性管理”,可以让教师、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压力最小化、校园生活最优化,继而逐步为学校吸引到更多的“人气”,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可见,这将对“双减”落地后的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三、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所面临的影响因素

具体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教育理念方面

长期以来,教师在面对学生群体时更习惯于向他们传授知识,即所谓“传道受业解惑”。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诸多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从而忽略了“育人”中的德育需要。如当前各类教学竞赛,仍主要以教师的课程设计质量、教学互动效果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这也在无形中固化了教師原有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尽管部分教师能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从教学分工的角度将“德育”界定为思政课的中心任务,即应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德育的任务,且在大思政工作模式下也认为应有教导部门承担学生的德育任务。显然,当前教师教育理念所存在的不足,便制约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组织管理方面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心校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在教学设计中也日益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然而,因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习惯使然,以及部分教师对班级成绩的一味追求,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仍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要形式。这样一来,尽管在班级成绩提升上确有帮助,但在培育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在乡镇中心校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则是无益的。而且,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结果直接与班级学生的考试结果相联系,这就使部分教师在面对整体成绩水平偏低的班级时存在着主观情绪,受制于该情绪的影响在日常教学组织管理中,也难以满足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要求。从而,也就制约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运行制度方面

在传统视域下,学校秉持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够催生出校园的运行秩序,这必然对教书育人起到了保障作用。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办学理念的不断提升与改观,当前刚性化的学校运行制度,并不一定利于教师的业务成长和学生的学业成长。原因在于,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使然,使得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制度空间来发挥自身特长,以在自我激励下增强业务成长和学业成长的张力。同时,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拥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若是按照刚性化的制度安排来配置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不仅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也将降低教师在教学精力投入中产生绩效。

(四)学校资源配置方面

教师需要看到同年级班级之间的学习能力整体差异性,若是认为班级之间的竞争可以调和这种差异性,这就与中心校教学实践所得到的反馈相背离。事实上,班级之间的差异不仅根源于班级生源结构间的差别,还根源于异质的班风所塑造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别。面对这一事实,仍固守班级之间的竞争、班主任之间的业绩考核不放,则将在客观上阻碍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步伐。如上文所述,若不改变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指标偏见,则将难以改观学校资源配置方面所存在的公平问题,也势必会使班级间的整体成绩对比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五)学生学习评价方面

面对严酷的升学率指标,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仍以“分数”为核心。笔者认为,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核心标准,固然能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促进升学作用,但这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而且还会对那些所谓“后进”学生造成教育的不公平现状。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先进学生“开小灶”,或者在班级和校园活动中为先进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等。所有这些,都与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目的不相容。

四、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思考

根据以上所述,对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具体思考作如下阐述:

(一)加强德育渗透,强化师生思想

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人”是善变的,因此,教育公平的前提是“人品”即学生的品质。教育,一直都是在坚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教”书,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二是“育”人,通过书本、故事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当具备的品质。加强德育渗透,坚持德育为先,所以,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德育的作用,积极转变思想,改掉只“教”不“育”的习惯,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要求,将立德树人贯彻和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可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给与充分融合,使学生在知识习得中获得德育启示,并使他们在获得启示后萌发出努力读书报效祖国和回报家庭的思想情感。

(二)抓好课堂阵地,提升学生素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从预习——学习——复习,一切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形式下的课堂,教师应该从主角渐渐隐去,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由原来的驾驭者变为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归纳推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无论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使其树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建立平等、互助、共享的合作学习形式,特别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在线与学生建立起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问题探讨形态。

(三)坚持学校制度,适度柔性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公平也需要制度的维系。因此,广大师生要熟悉学校制度内容,严格遵照制度内容,做好分内工作。同时,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即教师。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和职业观,明确自身职责,重视集体利益,公平对待学生。因此,在学校制度方面,学校应当酌情增加柔性管理内容,建立鼓励、奖励制度,创建公平的工作环境,激励教师不断前进,提升教师践行教育公平、提高职业操守的动力和决心。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主要以过程督导、结果反馈的方式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管理,并契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通过线上督导、舆情跟踪等方式来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目标。

(四)完善资源配置,打好公平基础

完善资源配置,是教育公平开展的基本条件。学校资源包括师资、基建、校风、班纪等多方面内容,完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教育资源方面的公平,而教育资源的公平,最终体现在本校学生之间、本校学生和同级学校学生之间的教育公平。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需要借助一些教辅手段,通过这些教辅可以提升教学水平,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将各个学校之间的师资队伍、教育设备、教学质量持续拉平,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线上“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辅导的内容可以为课程知识,还可以为与德育相联系的学习心理和习惯。

(五)提升评价认知,注重学生情感

教育公平,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在教学设备、教师水平方面包含有教育公平,在教师提问、关注方面同样也有教育公平,自然教学评价中也会有教育公平。分数,在传统教育中一直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这在无形中就将教育评价推向了教育不公平的方向。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从单一分数评价,向着综合化发展,即核心素养。同时,借助立德树人理念,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质、发掘学生综合能力,平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可对具有特长且成绩相对后进的学生给与关注,并在教学中和班会中充分肯定这些学生的专项能力,以增强这些学生的班级存在感和学习自信,使之能切實获得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所带来的红利。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领会和落实十八大“孩子成才”理念,用习近平同志坚持人民中心发展思想不断武装自身,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作为学校应当不断调整学校政策、制度,给与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教师可以安心、放心完成教育任务。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加强职业素养建设,不断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对于中心校而言,面对教育资源的相对紧张状况,更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问题,以不负学生家长的托付,也不负“孩子成才”的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田雪芬.立德树人与古诗文教学课程化发展[J].教育艺术,2019,000(008):9-12.

[2]黄洋.浅谈幼儿园立德树人的实施策略[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 000(011):66.

[3]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 2010, 000(010):24-3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