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剧本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特路向

2023-03-21 04:58路爱玲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

路爱玲

[摘    要]在语文课程戏剧化过程中,教师要找到文本中的某个切入点、生成点,引导学生创编剧本。要以“语文”为核心,以“舞台”为载体,以“创造”为目的,不断创编语文课程剧本、实践语文课程剧本,打磨、反思语文课程的剧本。通过语文课程剧本化,让语文课程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课程剧本化,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剧本化;剧本创演;教学路向

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的情意态度。因此,语文课程是整体性、立体性的课程。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从课程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教学,理論上是一个基本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并不强,对于他们而言,语文教学就是将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尽管说,做到这一点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是只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在面向小学生时,只有站在课程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教学,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处于一个科学的轨道上,才能让学生体验到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过程。

当然课程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都属于课程的一部分,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课程有依附的载体,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以及所利用的教学资源,都是课程的具体呈现形式。事实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优化课程的呈现方式,那么就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思路,面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及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笔者选择课程剧本化的思路来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课程剧本化,就是借助于剧本的形式将课程体现出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剧本化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思路,而之所以选择这一思路是因为其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高度契合,也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高度吻合。通过课程剧本化的形式,很多抽象的语文知识都可以以更加形象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在语文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课程剧本化,通过剧本的创作、表演,将语文课程内容表现出来。

一、以“语文”为核心,打造语文课程剧本

“剧本”不同于语文教材中的语篇,剧本有着独特的形式。尽管小学生对于剧本没有明确的认识,但是通过剧本演绎出来的“剧”,却是小学生非常熟悉、非常热爱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夸张地讲,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很多信息都是在各种“剧”中获得的。由于生活经验的积淀,“剧”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来源。既然如此,那么借助于课程剧本化的思路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尽管从形式上来看非常新颖,但是从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看,却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追求课程剧本化,必须牢牢把握住“语文”这个核心,所有的教学努力都应当围绕语文学科的特征来进行,课程剧本化说到底是语文课程的剧本化。牢牢锁住了语文的核心地位之后,再去考虑学生阅读内容如何通过剧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教学设计过程。

强调将语文课程剧本化应当以“语文”为核心,其意味着什么呢?笔者以为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以及所提供的阅读对象,就是语文课程剧本化的内容组成,而设计出来的剧本以及基于剧本进行的教学,就是其形式体现。事实证明只有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那么课程剧本化才能达到促进学生高效阅读的教学效果。从学生学习尤其是阅读的本质角度来看,课程剧本化还有另外一层内涵,那就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常都是通过视觉通道接受信息的,纯粹的阅读导致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必然只是文字信息,而文字信息本身是抽象的,对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而言,存在着思维加工困难。因此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文字信息变得形象化,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多元的,教学效果也是相对理想的。但是总体而言,在诸多努力当中,整体性、系统性很强的措施并不多见,而通过比较研究则发现,课程剧本化思路下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处于一个完整的阅读情境当中,不仅阅读内容会变得形象,而且学生所经历的阅读过程更有体验感,是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语文课程剧本是一种综合性的文本,它往往融通了多学科的知识。在剧本中,包括角色的安排、舞台、道具、服装等都有所考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课程剧本化,首先要培养学生“戏剧的眼光”,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戏剧的眼光”打量文本、改编文本、创造文本。在课本剧中,必须始终凸显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彰显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只有这样,语文课程剧本化才不会走偏。

以语文为核心的剧本创作,不应当是诸多外在元素简单的、机械的拼接,不应当蜕化、异化为一种吹拉弹唱,而应当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一种综合性、愉悦性的活动。语文课程剧本化,应当始终让剧本姓“语”,应当始终包含一种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从语文课程中的文本到语文课程戏剧化中的剧本,其间不是简单的文体转换,也不是一种改写、改编等操作化的平移,而应当是要用戏剧化的思维考量文本、发掘文本,是一种对文本的换代升级。在剧本创编、研发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考虑舞台效果,关照舞台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创编的语文课程戏剧转变为生动的舞台现实。

语文课程戏剧化应当以“语”为先,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自主创作权。在语文课程戏剧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展开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语文课程戏剧化,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当注重融合。语文课程戏剧化,要自始至终充盈着语文元素,散发出语文的味道。

二、以“舞台”为载体,实践语文课程剧本

语文课程剧本化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它不仅包括将语文文本改编、创编成戏剧文本,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戏剧文本进行编排,放置到舞台上,转化成戏剧现实。这是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努力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努力有所不同,因为课程剧本在转化为舞台表现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体现出剧本要素的学习空间,这个空间可以称之为“剧场”。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戏剧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力打造一个剧场,以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戏剧搬到舞台上。

这也就意味着课程剧本化的最终实现,要以“舞台剧场”为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实践语文课程剧本化。“舞台剧场”是一种吸引公众眼光的地方,是语文课程剧本化集中展现的地方。在语文课程剧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拥有一种舞台意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剧场意识。当然,这个剧场并不是真正的剧场,但是必须具有剧场的意蕴,要能够让学生有剧场体验感。具体来说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舞台剧场”为载体、媒介,让语文课程戏剧化的过程融入诸多元素,包括古典元素、现代元素、经典元素、滑稽元素、科幻元素等。要关注舞台效果,因而可以重塑关键角色。在语文课程戏剧化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当引导、鼓励学生对角色人物进行创新、塑造、创造等。如在創编《景阳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的剧本时,有学生不仅将剧本的内容聚焦在武松打虎的动作上,而且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武松打虎的场景进行想象,补充了一些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对于学生的补白,笔者给予积极的肯定,因为这些现代诙谐式的心理独白,不仅没有消解经典人物的形象,反而让经典人物的形象更鲜活、更生动、更有趣。融合了现代的话语,能让剧本与作为观众的其他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近。在创编《景阳冈》剧本的过程中,有学生还补充了武松的理想,从而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以“舞台”为载体,实践语文课程剧本,要鼓励学生积极探学、深入交流,要赋予学生自编自演的权力,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等,从而让学生的语文课程戏剧化更精彩。这样的语文课程戏剧化实践,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

在实践语文课程剧本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剧本不断地审视、反思,让学生以团队力量协同创演。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与之后再创作的一个过程,剧本的创作从来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体,同时也是剧场上的主角——这个主角地位不仅体现在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演,同时也应当是阅读剧本创作的编剧。教师在主导剧本创作时,吸纳学生的智慧,是课程剧本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关键之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做到面向全体,不能让舞台只成为优秀学生的舞台。实际上语文课程的戏剧化实践,不仅要让学优生积极融入其中,而且要让部分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其中。换言之,语文课程剧本化,能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要创造更多的角色“岗位”,让学生进行表现,这样的表现,能催生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深度阅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表现不佳的所谓学困生,在课程剧本化的实践当中却有着不俗的表现,因此这样的舞台很可能成为这些学困生转变的契机。其中的原因在于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在生活当中所积累的关于“剧”的经验并不少,只不过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没有这样一个转化的机会。相反,在课程剧本化的思路之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舞台之上,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那么他们就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充分地释放出来,从而高效地完成阅读,乃至于整个语文学习。

三、以“创造”为目的,打磨语文课程剧本

从语文课程文本到语文课程剧本,有一个“空隙”。这个“空隙”不是遗憾,而是赋予了学生独特的语文创造空间。在语文课程戏剧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语文创造为目的,引领学生重塑语文课程文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实践和表达。应该说,语文课程戏剧化,不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简单地“走过场”,更不是让学生将语文课文简单地平移、复制到舞台,而是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的深度阅读、创造性阅读。语文课程戏剧化,是语文课程的一种激活、再创,是学生的一种精神远航。

在语文课程戏剧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再构、知识重构、价值创构等。因为,文本是单一的,更多的是一种连续性的文本。而戏剧则更多地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它融合了各种知识,如摄影知识、舞台背景知识、计算机知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戏剧化,是语文课程的一种项目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角色进行不断地打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舞台效果、视觉效果等。比如教学《红楼春趣》(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创编戏剧前,让学生反复阅读《红楼梦》,从而体会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融入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理解,从而能对人物进行表现。有学生在表演前,还观看了《红楼梦》中的《放风筝》这一段视频,包括老版本的、新版本的。于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表现了宝玉的天真、顽皮、率直的性格特点,而且将大观园中众儿女的童真、童趣以及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学生根据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特点,在黛玉放风筝的表现上下功夫,着重表现黛玉风筝的飘零无期、没有着落,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气氛,等等。这样的一种戏剧化实践,突破了教材文本而又合情合理。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表现,笔者予以积极的肯定、赞扬。

在语文课程戏剧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在戏剧表演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积极评价,如可以评选“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配角奖”等。这样的一种多元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应当说小学生都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也是非常强的。在上面提到通过课程剧本化的思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参与的面广了,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意也就会更多,这是一种良好的群策群力的学习状态,也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贡献智慧的学习状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课程剧本化所带来的学习状态,其价值是非常明显的。

在语文课程戏剧化过程中,教师要找到文本中的某些切入点、生成点,引导学生创编剧本,对创编的剧本不断打磨,力争出精品、出细活。在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磨合、碰撞,从而让语文课程戏剧化成为一种集体研创。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269-270.

[2]张传明.角色扮演教学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2) :47-48.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
《和合语文课程研究》的哲学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