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梵净山生态茶产业机械化生产困境分析

2023-03-21 13:53罗来群
贵州农机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梵净山茶园小微

罗来群

(贵州省铜仁市农机推广站,贵州 铜仁 554300)

0 引言

梵净山位于铜仁市松桃、江口、印江三县交界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地跨江口、印江、松桃3县7个乡镇,24个行政村,125个村民组。得益于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梵净山保护区周边村寨盛产优质茶叶。据不完全统计,在梵净山周边区县涉茶乡镇分布着大小三百余家茶叶生产作坊、企业等,形成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环梵净山茶产业带,年产梵净山品牌茶叶超过4.4万吨,产值超过45亿元。近年来,由于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各项保护措施升级,各家茶叶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管理措施等亟待同步提质升级。相形之下,由于涉茶人才紧缺,各家茶企在生态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关键环节,绿色环保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十分低下。本文结合环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现状,针对茶叶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进行客观分析。

1 环梵净山茶产业带的形成

早在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团龙村生产的茶叶就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家,被赐封为“贡茶”。“团龙贡茶”因此盛极一时,走红明清,至今声誉不减。

经过多年培育积淀,梵净山茶叶品牌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梵净山茶叶品牌价值超过26.2亿元,排名全国第29位[1]。当地茶叶生产企业围绕梵净山公共品牌,成功开发出了以“梵净山”冠名的地理标志性茶产品。相关产品已通过欧盟500余项指标检测,以抹茶、绿茶、黄茶为主的生态茶产品被誉为“茶中极品”,梵净山下的江口县还获得“中国抹茶之都”的称号。据统计,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涉茶乡镇分布着374家茶叶生产企业,种植总面积超过73.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49.07万亩,年产梵净山茶叶4.42万吨,产值45.9亿元,形成了一个极具发展规模的环梵净山茶叶产业带,如表1所示。目前,在环梵净山生态茶叶生产带已有25.24万农民与茶“结缘”,茶产业带动31.4万贫困人口脱贫,涉茶贫困户户均增收2 696元。梵净山茶产业已经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表1 2020年环梵净山区县生态茶产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2 环梵净山生态茶产业面临的困境

2.1 小微茶园生存发展艰难

近年来,为了加强梵净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范资源利用,铜仁市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对梵净山实行分级分区保护管理[2]。位于梵净山核心区或部分缓冲区的原住居民陆续整寨异地搬迁,再加上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使得缓冲区的许多小微型茶园出现劳动力紧缺,春茶无人采摘现象,部分小微茶园甚至因此而荒废。这部分小微型茶园种植面积通常在200~1 500亩之间,规模虽小,但就茶叶品质而言却是梵净山茶中的珍品。以江口县为例,2019年以来,先后有坝梅村、麻阳溪村、田坝溪村、快场村、大冲村、新田村等十余个行政村近1万亩生态茶园由于劳动力紧缺导致管理成本上升而先后荒废。除此以外,位于缓冲区“红线”范围内的部分茶园初加工点被限期拆除,绝大多数小微茶园因缺少茶叶初加工设备只能以出售茶青为主,这既增加了茶叶运输成本,又不利于梵净山生态茶叶的品质保证。

2.2 茶叶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茶叶机械化发展不均衡,综合机械化率低是制约环梵净山生态茶产业的一大因素。首先,茶叶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均衡。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环梵净山茶叶产区初步实现了茶叶加工的机械化,但是在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关键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特别是能耗较低绿色环保型茶叶机械推广应用更是十分缓慢。并且,对于大部分早期发展的茶叶加工机械而言,存在服役期限过长、磨损老化,能耗严重、效率偏低,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其次,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生产线分布不均衡。从近几年兴起的碾茶与抹茶生产线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江口县、印江县的部分茶企业,而毗邻的松桃县涉茶企业则主要以名优茶生产为主,全县13个涉茶乡镇甚至还分布着大量的茶叶分散加工设备,如表2所示。

表2 2020年环梵净山茶叶主产区机械化配置情况统计表

2.3 涉茶行业专技人才紧缺

梵净山茶叶生产层次分明,有着非常鲜明的季节性特点。通常情况下,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春茶采摘比平坝地域晚15~20天左右,夏茶采摘平均晚1~2周,全年仅产春夏两季茶叶,入秋以后,茶企的工作重心则以茶园管理为主。这种情况,往往给各家茶企带来季节性用工荒和茶园管理人才紧缺的现实难题。每逢春茶、夏茶采摘季节,本地农民工根本无法满足用工需求,生产企业只得想方设法从邻近区县引进大量的采茶工,有的抹茶、大宗茶生产企业甚至还得从遵义凤岗、湄潭等地引进熟练的机采茶工人。此外,随着2000年以来的首批茶产业从业人员的逐渐老去,农村现有年轻劳动力大多不愿从事涉茶行业,现有的茶叶加工人才(制茶人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且青黄不接。在随机调查的128名茶叶加工人员中,55岁以上的81人,占比63.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9名,占比38.3%。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既懂茶叶加工又懂得茶叶推广型销售以及茶文化科普的人才就更少。

2.4 机采茶园标准化程度差

早些年,梵净山周边的原住居民在种植茶园过程中多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依山顺势而建,在茶园建设方面定植茶苗全凭人工经验,缺乏必要的标准,再加上不少地方茶园坡度大,机耕道、坡改梯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成长起来的茶园不利于机械化经营管理。在后来的新建茶园过程中,各家茶企多结合地势坡度等采取1.0~1.5 m大行距种植规格,在茶园建设上缺少本地标准。在新的形势下,上述情况对梵净山生态茶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涉茶人才(包括本地劳动力)紧缺,茶园生产加工发展机械化的形势十分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各地茶园建设标准不一、地形各异等原因使得各家茶企在机具的选型和配套研发创新方面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导致新型茶园管理机械特别是电动绿色环保机具推广应用十分缓慢。

3 稳定环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对策建议

3.1 合理布局稳定小微茶园发展

环梵净山小微茶园多分布在一级保护区的缓冲区,具有年代久远,茶龄时间长,茶质优良的特点,是梵净山茶的灵魂所在。为此,要兼顾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小微茶园的生存发展,在拆除缓冲区的茶叶初加工点的同时应该考虑在小微茶园分布较为集中的乡镇建设梵净山茶叶集中加工点,以降低茶叶鲜叶运输成本,保证梵净山茶叶的优良品质。此外,要探索茶叶分级包装、分级销售机制,提高环梵净山小微茶园茶产品的生态环境附加值,增加当地群众的种茶收入,稳定茶农的积极性。

3.2 聚焦关键环节,加快技术集成

针对当地劳动力紧缺、生产效益低下,春茶无人采的问题,以现有的茶叶基地为依托,大力开展环梵净山茶园“优质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聚焦翻耕、除草、修剪、采摘等关键环节,集合松土施肥机、茶园中耕机、双人采茶机、自走式双面修边机、背负式吸虫机、茶园小型深耕机等轻简型机械设备进行示范作业。将鲜叶采摘这一传统茶叶生产方式中劳动最密集的环节,作为当前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破题的关键环节,试验示范推广高端茶、大宗茶、抹茶电动采摘机、电动修剪机,让梵净山生态元素全方位融入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关键环节,推动梵净山生态茶产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3.3 加快建设区域涉茶人才团队

立足梵净山优良的生态自然资源条件,加快人才团队的建设步伐,让梵净山生态茶产业真正成为吸纳区域人才创业就业的大型蓄水池。一是要立足全程机械化,加快对区域茶叶机械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充分利用乡村潜在的人才资源,选择一批农村大中专毕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茶叶机械化加工、茶园机械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既懂茶叶加工技术又精于茶园管理的机械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生态茶产业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二是要立足茶文化的宣传打造,培养一批既懂梵净山茶文化又善于生态茶产品销售的复合型人才。在平台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和项目倾斜,打造一批具有适应现代化高科技水平的生态茶叶销售与茶文化建设团队,为进一步提升“梵净山茶·香溢天下”品牌价值保驾护航。

3.4 农机农艺融合推动茶园标准化

兼顾茶叶生产质量和效率,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环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茶园建设标准。一方面,以新植茶园为契机,在茶园形式、茶树形状、树冠高低、发芽期一致性、芽叶生长整齐度等方面的指标都必须适应机采要求。另一方面,可参照相关技术要点,探索对环梵净山茶叶产区现有茶园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环梵净山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4 结语

总之,环梵净山茶园是当地居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是梵净山茶的灵魂所在。为此,合理布局茶叶机械化科技资源,稳定小微茶园的生存发展,加快人才团队的建设步伐,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茶园标准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和壮大梵净山生态茶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梵净山茶产业全程机械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梵净山茶园小微
小微课大应用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湄潭茶园
我与梵净山茶
茶园观色
小微企业借款人
看雪——铜仁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