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重点聚焦和方式选择

2023-03-22 04:01李振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师生思政

■李振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同时指出了建设中“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指向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收效周期较长,且成效表现内隐,特别需要找准评价的重点,科学选择评价方式。

其一,以回应性评价了解学生满意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学生视角,能产生共情、共鸣,弘扬主旋律并传播正能量的课程思政才是积极有效的。回应性评价重视主观性信息,关注过程,多以调查的形式展开。为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与准确,要考虑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养成中持续推进的作用,针对教师、教材、教法、环境等开展课程中与课程后的满意度调查,持续观察与评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设计路径、设计理念、实施方法等满意情况。

其二,以达成性评价了解学生收获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设定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掌握的层面,还包括学生价值塑造方面,须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习实践中乐观积极态度养成、学生思想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进行评价。达成性评价优势在于评估课程有效性,创建课程思政建设学生价值达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学生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参与度、优化度、融合度、创新度,并融入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贯通学习实践平台相关数据,有助于评判学生的态度、精神、理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

其三,以表现性评价了解教学效益度。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服务于学校精神文化的发展与教学思想的沉淀,因而必须关注师生日常言行的可持续变化,关注师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的自然反应。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是在生活实践或模拟情境中的评价。为展开评价,院校应在课程建设中适当设置思想性问题的讨论、实践机会,与所在辖区街道、社区联动建设,强化师生在社会层面的作为,积极体现其政治认同、公民素养、社会责任等,整体提升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发展格局中师生的积极作用,在评价和促进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助推思政教育的深化和内化。

猜你喜欢
价值观师生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