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承办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现状与路径探讨

2023-03-22 04:01杨永辉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民培训

■杨永辉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战略;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并规划出近期、中期、长期农村现代化发展蓝图[1-2];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到,要“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职责研究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任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息息相关,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等决定着农村未来发展方向[3],因此,我们亟须培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长期为农村事业发展做贡献的新农人。

职业技能培训是稳定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大范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2022年4月通过的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院校要发挥区域优势,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上政策文件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与策略,职业院校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号召,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顺应时代发展的农民培训。

一、职业院校承办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从浙江省台州地区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针对所属辖区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非公单位人员开展的短期培训看,其培训形式主要包含时长半天的科普型农民公益讲座培训、为期3~5 天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以台州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为培训实施主体。

(一)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表征

1.传授种养技术,让农民致富可持续

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部分脱贫人口还存在返贫风险。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补贴或者异地搬迁等缩小贫富差距的方式有些急功近利,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样是政府支出,从长远角度看,通过农民培训,把先进的种养技术传授给农民,更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虽然各家各户起点,不同但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富致富,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使得农民们充分感受到国家在不断向好发展,感受到社会制度的公平性与共享性。

2.培养本土管理服务人才,弥补人力资本短板

目前,仍存在农村人力资本匮乏、管护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难以大量吸引人才,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难以实施开展,乡村治理水平难以提高,即使有些人才被吸引过来也难以扎根,对地区各项事务不了解且难以较快较熟练地融入。应通过农民培训、邀请专家前来给农村管理建设者传授新知识,带领农民走出长居地去其他县市区学习成功案例的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传承提升发展优良的农耕文化,倡导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妥善解决农村各类矛盾纠纷。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培训的原因

1.拓展学校功能的需要

职业院校除了举办学历教育外还可充分利用场地和师资优势,承担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任务。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规定,职业院校需要育训并举,育指学历教育,训指社会培训,优质职业学院每年社会培训人次要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 倍以上;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职教法则从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角度出发,把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放在同等地位。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开展各种培训业务。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承办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性人才、普及性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强国,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将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亟须把人口大国优势转化为人才强国优势,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亟须提升。我国农业农村部每年都会下发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农民培训数量大,培训需求具有连续性,资金来源有保障,为职业院校承办农民培训提供了一个契机,各地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承办相应地区的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3.职业院校职责与担当

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所在地区具有较高认可度,应服务所在地区人才培养,有效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2022年4月颁布的新职教法明确了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的法定职责,职业院校需要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高职业院校年社会培训人次需要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 倍以上,双高专业的职业院校对应专业年社会培训人次需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 倍以上。

可见新时代职业院校有能力有责任承办农业农村局想要举办的各类强农强技培训,因此需要积极与当地农业农村局沟通合作,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职能。笔者作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一名社会培训干事,1年来参与组织管理了30 个培训班,其中与台州市各县市农业农村局合作的培训15 个,培训农民学员1500 人次,累计达6287 人天,了解了职业院校与农业农村局合作开展农民培训的现状,同时翻阅了历年的培训总结报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从而对当前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培训的情况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下文将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梳理,并探讨出有针对性的突破路径。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培训对象素质不高

农民培训主要针对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而当前务农人员年龄相对较大,社会经历和阅历较为丰富且已形成稳定的为人处世模式,习惯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事情,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较低。这就导致培训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大问题。

一是思想禁锢,不能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先进技术时,学员不接受不认可,坚持认为原先使用的技术好,对于理论教学不重视。在组织培训时学员报名的积极性较差。对有些培训内容难掌握,需要开展较长时间培训,部分学员会出现逆反心理,无法坚持从头学到尾[4]。

二是对待事情缺乏长远眼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出现矛盾时,往往易被眼前利益所裹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新技术新设备能够节省大量人力,但在使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多数学员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投资购买。有时组织学员学习时考虑到学员出行问题,选择离学员家较近的场所开展培训,但会出现上课时教室中听课学员寥寥无几,许多学员偷偷跑回自家田里干农活,吃饭时又匆匆赶来,从而导致培训效果差。第二,有时邀请的农技推广员会推荐一些新品种,但由于新品种还在试验阶段,需要大样本实验,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作物产量品质都是未知的,原先的作物品种至少有个保障就拒绝栽种,即使每亩种植田地会给补贴,愿意配合实验的农户也很少。第三,培训学员对理论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实用性较小,而实践操作类课程实用性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较为漠视,但理论和实践是互补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如果只针对某一个问题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原理,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二)培训精准度不高

为加快推进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每年都会拨付大量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培训,培训工作一年年地开展,但实际取得的成效却远不及投入预期,主要是无法因材施、教精准培训导致,有以下两个方面表现。

一是培训课程设置方面,难以针对不同学员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课程。因为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投入与成效。参与培训的学员从业年限不同,有的学员已摸索学习多年,想要深入拔尖,有的学员还是新手,参加培训想要对所从事的行业有个了解,这就导致学员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参差不齐,在设置课程、邀请老师方面存在很大难度。另外部分学员连续多年参加同一个培训,如果每年都邀请同样的教师,学员会认为学不到新知识,但专家库中的师资有限,很难保障每次都能请到某个行业中拔尖的专家[5]。此外学员的文化程度不同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年纪较大的学员可能只是初高中毕业,部分听不懂普通话,年纪轻的学员受教育年限较长,掌握新知识能力较强,但可能对方言的听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无论本土专家还是外聘专家讲解都存在问题。

二是培训类别与培训对象范围方面,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农民培训在培训类别上往往注重农业类种植技术,而新时代现代化农业不仅对种植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对市场营销、农场管理、财务管理等都有较高要求,培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否则会使培训效果打折扣且不利于乡村振兴[6]。此外,在培训对象范围上,很多参训学员是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种植大户、村干部等,对于一些种植小户或者想从事种植的待业人员来说则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参与培训,长此以往会导致懂的人越来越懂,而不懂的人无法通过参与培训提高相关知识技能,造成农户间差距拉大。另外,参训学员中年龄分布断层以及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显著,40 岁以下的中青年学员寥寥无几,大多数是五六十岁的学员,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农村农业人力资源匮乏越发严重。农村有大量女性,她们有大量空余时间且有能力学习并从事部分农业相关工作,但参与培训的大多为男性,这就容易导致大量人口不能转化成优质人力资源。

(三)培训制度保障不全

虽然当前无论是在政策文件中还是在资金拨付上国家对农民培训都非常重视,但农民培训还在不断摸索中,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一是培训对象仅限于所在地的农民人群,而一些其他县市区的农户以及企事业单位退休的农业户口人员,他们想从事农业或已从事农业,但是不属于培训对象,就会丧失参加培训的机会,而这类人群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就会排斥一部分优质学员。

二是培训次数方面,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同一学员一年内只能选择一个层次的一个班级参与培训,这就导致部分需求强烈、学习欲望强的学员无法参与到多个想参与的培训中。比如,一个学员已参与葡萄种植技术培训,若后期有开展营销短视频制作培训、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的他就无法继续参与相应培训,但这些课程是互补性的并非替代性的,不能整体性学习会造成知识体系不健全,无法形成最佳效果。

三是承办农民培训的高职院校资源利用方面,参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与授课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仅需要根据培训对象的情况重新制作教案,还需要参与到服务培训学员的过程,协调中间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情。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暂未出台明确的专任教师参与社会培训的激励措施,使得专任教师从事社会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四)培训方式创新不足

目前农民培训以线下会议室集中培训和农民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2016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推出云上智农平台网课,学员也可以通过网课进行集中或自主学习。主要是因为线下集中培训往往能取得较好培训效果,但最近三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反复,为防止感染扩散蔓延,各地政府号召尽量少聚集,对于培训工作影响很大。一方面,每一期培训的人数受控制使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有的培训学员报名很积极,但因为人数有限只能来年再参加,这将影响部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原定好的培训因种种原因临时取消,这会导致已完成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重新再准备,继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需要和学员沟通说明情况,有的学员不理解,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从而导致培训组织管理机构信誉下降,后期再组织时他们也不愿再来。有的时候课程安排在农闲,大家都有时间参与,而感染影响时间更改后就变成了农忙时节进行培训,学员很难抽出时间前来参加。

三、优化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一)多方多措共同宣传,转变观念

新思路决定新道路。培训对象对培训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中。因此,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等方式来帮助培训对象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农民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可以联合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各村村民委员会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通过广播下村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国家最新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民培训方针,明确说明农民培训费用是中央或者省级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培训期间的用餐、住宿、外出坐车以及教师讲课等所产生的费用均不需农民承担,免去学员对培训费用的后顾之忧;将往年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作为成功案例进行推广宣传,带动其他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注意后期跟踪服务,如聘请一些农技推广员与学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互帮互助,农技推广员下乡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时也能引起其他农民的好奇心。如果效果好,农民从中受益也会口耳相传,提高农民培训的正面影响,也有助于后期其他农民主动报名参加相应培训。另外职业院校也可积极宣传农业创业方面的政策福利,鼓励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回乡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从而可以适当改善农村劳动力年龄断层状况,劳动力素质也会明显提高。

(二)深入调研提高培训精准度

农民培训所涉及的领域范围广,培训对象年龄差异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相差较大,这些都决定了培训需要精细化与精准化。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提高开展培训项目的精准度。高职院校应当在前期积极与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对接,充分了解各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使得培训可持续,学员可通过培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例如可根据最新的政府政策和时代热潮,开设当下急需的培训项目,不拘泥于农业种植技能培训,如乡村直播、营销短视频制作、农业创客等培训,从以技能型培训项目为主转向“技能+服务”型培训项目。也可以针对农村具有大量女性农民,开展烘焙、插花等以丰富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技能的培训项目。另外还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开展如竹编、无骨花灯、剪纸等培训项目,吸引一些年轻农民参与培训并让地区特色技术能够得到传承。

另一方面,提高培训学员精准度。因为农民是培训的面向对象,直接决定了培训后的效果转化,因此在招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往的招生多以农业农村局和村干部通知为主,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主动性较差。现在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报名工具制作一个在线报名链接,将对应培训班的课程信息上传,需要报名的学员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进行报名,报名链接中可以自主选择选项,设置必填项和选填项,学员之间也可以相互告知、传播链接,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都非常快捷。针对有些学员每年都参与同一个培训,学到的新知识较少,还可能挤占其他想学习学员名额的问题,可以将预报名学员名单与往年学员名单进行对比与筛选,优先让未参加过相应培训的学员加入班级,对重复多次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电话回访并推荐其参加其他相关培训。另外,如果是专项培训,如农资服务行业、村级财务人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培训,则可以联合相应部门,强制性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培训,有利于提高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摸索健全农民培训制度保障机制

培训工作通常由政府部门牵头,而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则由承办机构负责,不同主体之间的目的不同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同,政府部门投入资金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农民劳动者的技能素养,而培训机构则为了完成培训任务更加注重培训人次和经费到位。因此政府部门在选择承办培训机构后应明确规定培训应取得何种成果,避免培训走过场、形式化。由于农民培训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有些制度上的缺陷也需要不断完善,如培训对象类别限制较窄,可以规定退休后的公职人员也可自费参与,费用可以适当补贴;对于培训次数方面限制较严格,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的类别形式,适当延长部分培训项目,如分成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针对同一产业不同流程,使得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高职院校应加快出台教师参与农民培训等相关社会培训工作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拥有大批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钻研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以外,还需要服务于社会。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性高校,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师资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可以使资源充分利用。因此,可以探索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机制,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7]。例如,可以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教师在年终考评时给予适当加分,在评先评优中给予适当倾斜,从而激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积极主动性。

(四)创新培训模式,打破时空限制

传统培训是线下组织培训,这种方式会因为时间、地点、偶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参加培训学员数量以及培训效果。2021年新设立线上线下融合班,采取线下理论课教学+线下现场教学+线上网课学习,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员的学习体验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网课资源开展培训,如手机端可以下载浙农云APP,电脑端可以搜索云上智农,只要在浙江农民培训系统的田课中选择相应网课,学员就可以收看。另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群、腾讯会议等进行线上直播授课,既保证安全又能随时随地学习知识,这就能够较好地避免因为培训时间与农忙冲突,导致部分学员错过相应培训。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农民培训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