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抚慰策略探讨

2023-03-22 09:14杨雪雯李丽娜邹良君杨丽侠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3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护人员成员

杨雪雯 李丽娜 邹良君 史 倩 杨丽侠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医生与护士尤其是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是直接与患者接触的职业,在需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力来面对复杂的医患、护患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利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护理服务,进行复杂繁重的治疗工作,还要随时关注患者和家属的情绪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此外,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还要面对医院考核,定期的业务学习、培训,个人职业规划、职称晋升、科学研究、临床教学等各种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如心理压力增大导致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这些潜在的或现存的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出现不良事件甚至医疗事故。因此,对医护人员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抚慰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医护人员心理疾病,改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依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常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作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工具。经研究,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常见的影响因素为工作负荷大、作息不规律以及工作压力,另外,医疗工作遭受的身体暴力以及心理暴力、语言暴力加重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1]。在长期对抗压力的心理应激状态下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应探索针对医护人员情绪和压力的有效疏导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管理压力的能力[2]。

2 医护人员常见心理问题

2.1 焦虑

焦虑是因为个体主观上对外在或内在的、模糊的、危险的刺激所引起而产生的一种高度不安的状态,引起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并伴随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医护人员因长期从事高风险的医疗活动,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同时还要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教学和科研压力,医疗环境中的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更容易出现焦虑。有研究结果显示一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焦虑问题,医务人员的焦虑量表评分得分更是高于国内常模[3]。近期,刘乐[4]对756 名青年护士调查研究结果得出青年护士的焦虑平均得分同样高于国内常模。同样有研究表明ICU 和工作年限短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焦虑[5]。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存在焦虑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职业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是医护人员的主要群体,更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焦虑问题需要得到密切关注。

2.2 抑郁

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失望、沮丧、对周围的人和物无兴趣、容易做出消极评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理综合征。同时也可能伴有躯体症状,如消化障碍、睡眠问题、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因医疗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等情况,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承受着高负荷的工作;同时因为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保管理等原因导致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医务人员比其他职业人员更容易产生职业紧张。职业紧张的程度越高,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6]。王晓晰等[7]的研究结果表明,躯体攻击、情感虐待、语言性骚扰和躯体性骚扰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患者或家属的语言甚至躯体暴力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使医务人员感到委屈和自我否认,所以遭受过躯体和语言暴力的医务人员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在陈鹏雷等[8]的研究中,ICU 护士心理健康中的抑郁因子评分低于国内护士常模,临床一线、年轻医务人员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因此,应加强对年轻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正确应对挑战和压力的策略,以维持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发生抑郁。

3 医护人员心理抚慰策略

3.1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疗法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产生正性的积极的影响,疏通引导患者的心理症结,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所谓“疏导”,是其对干预对象心理的“疏通”与“引导”。“疏通”是指通过与干预对象的交流,使其将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或将心理反应的症结解开。实现干预对象从消极态度到积极态度,从不愿意配合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是在与干预对象充分交流后,循循善诱,帮助其重塑正确的认知结构,将不良心理引向科学、健康心理的轨道,避免心理问题的反复发作。“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是“疏通”要达到的目标[9]。

心理疏导目前常被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慢性病患者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很多学者都在探究心理疏导应用的可行性,有学者建议高校通过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理论内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营造健康的心理状态[10]。而在慢性病患者的应用当中则是探讨心理疏导对于患者心理健康问题诸如焦虑、抑郁等的干预效果。有研究证明心理疏导结合精神护理可以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该研究通过与老年患者交流,全面分析患者心态及认知等,引导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并了解负性情绪产生因素,分析不良认知,解决相关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配合康复锻炼恢复自理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树立全新、乐观、积极的理念,降低抑郁程度[11]。医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人,容不得差错事故,医护人员只有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保证医疗工作质量和安全;只有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可促进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能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有利于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能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所以心理疏导也可以应用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医护人员。

医疗单位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通过成立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疏导小组,因医护人员为医学专业人员,对于心理学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可采用讲解法组织团体学习班向医护人员传授基本疏导知识和其他心理卫生知识。对有特殊问题的医护人员可采取一对一指导,认真倾听医护人员的困惑,应用讨论法、辩论法,采用灵活多变的疏导方法,避免空洞、死板的说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把问题的事实和现象描述得生动、具体,最终使其学会自我疏导,如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长期失眠的人员,可以由心理疏导小组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其采用正念冥想、音乐疗法、呼吸训练、瑜伽放松法等减压的方式放松心情,继而缓解其工作压力,消除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必要时应用药物辅助睡眠。告知医护人员允许示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允许自己在感动、难过时哭泣;调控情绪、调整认知方法,接受不完美和失败。医疗单位还应建立鼓励模式,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处于高压力的状态,有时患者的不配合可加重医务人员的焦虑。医疗单位需要肯定医务人员辛苦努力的成果,从而使医务人员更有斗志,同时完善一系列相关测评表,如孤独感量表(unive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UCL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在科室层面定期评价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心理疏导小组进行心理疏导甚至必要的干预。

3.2 团体心理干预

团体心理干预目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是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干预模式。它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治疗性,使心理辅导变得更加生动,并借助团体情境使成员之间产生共情,在相互帮助鼓励学习下更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

3.2.1 理论依据

①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是把团体看作一个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在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探寻成员的潜在动力。该理论指出,成员之间通过彼此交流、沟通,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自我,增进同伴关系,彼此促进潜在动力的提升,不但能够为团队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最终还能收获良好的效果,疏导成员的不良情绪。

②情绪ABC 理论:情绪ABC 理论中的A 指发生的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B 指自己内心深处萌发出的看法和想法,即产生的信念;C 指由此产生的情绪。由此可见: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情绪反应来源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些看法和想法就是所谓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对外界事物长期坚持不合理的信念,就会产生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将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③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通过观察他人,在他人身上学习到的行为,通过模仿别人,获取与自身之前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在团体心理干预中,通过前期团队安全关系的建立和彼此沟通、相互信任,成员在团体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成员会自然地在同伴中挑选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和示范性人物,在相互模仿中逐渐完善自己,形成合理信念,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一步实现共同学习、进步的效果。

④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该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解决之道”上,引导人们不要在问题本身上面纠结,而是要去寻找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于把负向目标变成正向目标,把“不要”变成“要”、把“不想”变成“想”,寻找一个可以衡量、能够描述出来且可以达到的目标。该理论强调在运用过程中多使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恰当运用赞美的表达。赞美要以现实为基础,可以结合假设问句等进行间接赞美,在赞美过程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提升[12]。

3.2.2 医护人员团体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因为其共同的职业特征,特别是同一家医院的职工,彼此熟悉,非常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彼此共同经历和话题较多,较适宜开展团队心理干预。针对存在心理健康的医护人员开展的团体心理干预可以按照以下框架进行。

①建立团队,接纳自我:这一阶段是团队的形成阶段,首先团队的心理干预人员介绍心理干预的目的和训练方法以及本次干预的流程与规则等,然后每一位成员进行自我优势介绍,通过介绍帮助成员形成积极认知,接纳自我。同时活跃气氛,打破僵局,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②发展团体,直面压力:此阶段是团队的发展阶段,目标是为了让团内成员探索自身压力源,正确面对压力并采取合理手段进行发泄,以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团队成员分享自身情感体验,分享减轻压力的方法,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或设计小游戏等方式帮助医护人员通过成员之间的模仿、学习、相互支持,学会心理调节和压力应对的方式,缓解工作压力,做好情绪管理。

③记录幸福,抛弃消极:让每一位成员建立一本“幸福账本”,帮助成员感知生活和工作中的愉悦,记录一周内感到幸福的事情,并体验自己的积极情绪,成员间相互交流自己体验到幸福的人或事,培养成员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同时让成员们将一周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写成小纸条,在团体活动时设立“心情垃圾桶”,将小纸条丢入其中。向成员介绍情绪ABC 理论,每名成员随机在“心情垃圾桶”抽取纸条,分析他人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根据情绪ABC理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心理干预人员进行正确的情绪引导。纠正错误认知,

消除不平衡心理,引导正向的行为方式。团队成员通过相互模仿,学会正确面对不良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④重建认知,肯定支持:此阶段的目标在于让团内成员深入了解自我,学会减压及情绪管理的方法。心理干预人员以座谈或讲座的形式,帮助团队成员分析自身人格特征与心理特征,使其全面认识自我,肯定自身职业价值,提高职业认同感。调整心态,会根据情绪ABC 理论转变信念。在出现不良情绪时能够找寻到倾诉的对象和合理发泄的途径,掌握正确减压的方法。最后总结活动效果,团内成员阐述自身心理调节计划与压力缓解方式,总结分享训练中的收获,干预人员给予彼此肯定与支持,结束本次活动[13-15]。

3.3 二元应对干预

根据Lazarus 和Folkman 的心理应激理论,个体在遭遇重大压力事件后,会产生一系列认知、情绪、生理反应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如果应对方式失效,便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心理困扰,甚至出现悲伤、抑郁等负性情绪。家庭的支持与肯定是个体适应压力和逆境的外在保护因素之一。系统交互理论认为伴侣之间是一个互相影响、动态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一方遭遇的压力不再是一个人的压力,而是伴侣双方共同的压力和挑战。伴侣双方并根据所面临的二元压力事件,应用压力管理资源,以维持或恢复双方作为区分于其他社会伙伴的这一整体系统的内稳定、保证他们关系的稳定幸福做出反应和采取策略,称为二元应对。二元应对干预应用于慢性病患者与配偶的研究较多见,可以提升患者与配偶之间的婚姻亲密关系,降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16-17]。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夫妻二元应对水平越高。文化程度高的夫妻,善于学习,认知水平较高,沟通能力强,善用沟通技巧,能够理解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付出,所以在面对二元压力时能够积极地与配偶沟通,提供支持[18]。医护人员夫妇普遍文化程度较高,也有研究应用二元应对模式干预对夜班护士和其配偶进行干预,经验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护士的不良情绪及压力,还能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加护士的职业归属感,改善夜班护士职业倦怠感。所以可以尝试在伴侣间二元应对为切入点,构建存在心理问题的医护人员与配偶的二元应对心理抚慰策略,从二元支持的角度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在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异常的医护人员时,如其为已婚人员,可以应用二元应对量表评估其与配偶的二元应对水平,如结果正常,则可以构建二元应对干预模型,对夫妻双方共同进行心理疏导,如共同进行正念冥想、访谈、自我减压的技巧培训。侧重对配偶进行心理抚慰策略的培训,增进夫妻间的沟通,使配偶成为医护人员重要的倾听者,尽可能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在医护人员表达困惑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配偶要认可他们的职业付出并表示理解,支持和鼓励他们,增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避免其进入心理误区,形成错误认知。因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常常不能兼顾家庭,指导配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医护人员二元支持应对措施,减轻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营造舒适温暖的家庭氛围,使医护人员的身心放松,维持良好心态,减轻职业倦怠,维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19]。

4 小结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具有压力高、责任大、负荷重的特点,医生与护士更是直面患者的第一人群,所面对的患者个体差异大,医疗过程复杂多变,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受到当前医学水平发展的限制。且随着新形势下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风云变幻,新的矛盾不断产生。这让直接面对患者的医护人员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缺乏压力宣泄的正确方法,久而久之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密切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并及时给予适宜的心理抚慰,使医护人员保持良好心境和积极的工作状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医护人员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