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美学表达与哲学思考

2023-03-22 16:21卢慎勇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学传统文化

文/卢慎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我们立足传承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创新生产文化类电视节目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从2021年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紧紧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锐意破题,精准答题,以文化为魂,以美学架构,通过一年七场“奇妙游”这个经纬,编织起一场场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国节日影像奇观。连续二季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最动人的表达意象和美学气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文化的创新表达中,只有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切磋互鉴,进而焕发出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传播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凭借序列式的组合、故事化的叙述、章节性的篇幅、时代感的表达、综艺性的风格、话题类的传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时尚出圈。其成功背后的因素多多,其中从形态到内容、从故事到细节彰显的美学表达,留给了观众较高的认可度和期待值。2022年10月至11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先后荣获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7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综艺节目奖、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作品。

内容美与形式美:探寻传统文化影像表达的新意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文化类节目由于受众群体广、社会影响大、传播效果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真正美好的事物,需要有恰如其分的美学表达。在美学科学与美学研究日益精准化、精密化的今天,美的构成已经细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美的性质则分为生活美与社会美。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维度出发,审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可以看到河南广播电视台持续发力、创新升级,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朴素心态,推出了主题集中、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文化类节目,在古韵、雅韵、新韵共同交织的“美美与共”中,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

内容之美的务实与新颖。思想依赖载体,内容依托符号。文化符号作为国家或民族的抽象性体现,是历史沉淀与时代传承后的文化内涵的表征性载体,既有视觉上呈现出的精粹,更有内含上蕴藉的深邃。《“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是苦心孤诣、慎重考量的。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的开篇第一场节目《“当潮不让·你好·牛”2021河南省春节晚会》中,以百姓美好愿景、硬核抗疫、河南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要素逻辑进行内容创作,用“潮”的表达方式,突出展现2020年河南令人骄傲自豪的“牛人”“牛事”“牛精神”,描绘出中原儿女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美好图景。这些主题内容通过《世界吹来华夏风》《新春国乐畅想曲》《唐宫夜宴》《白衣执甲》等生动的节目和具体的文化符号,将中国传统节日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进行了完美表达。

尤其是《唐宫夜宴》,通过5G、AR技术的特别创作,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展示了唐代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演员们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影像中,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丰腴身韵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到浓郁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许多深藏在博物馆里、写在教科书上的文化符号通过技术赋能,直观地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呈现在观众眼前。当“远去的历史”成为“眼前的事实”,传统的文化内容在艺术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全景视窗。逐渐打造出《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三大河南文化IP。

从一个个细节到一个个节目,再到每一季的七场“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选取的每一个文化符号、每一种文化意象在视觉上都有独特的内容之实、形态之美。也正是基于这种用心用情的选择和呈现,才有了二次创作下文化类节目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技术+思想”的美学表达。

形式之美的意境与韵味。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形态,内容与形式的适配从来都是需要费尽思量的。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除了开场节目《“当潮不让·你好·牛”2021河南省春节晚会》中使用了传统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外,在其他的13场“奇妙游”中均予以大胆、果断地舍弃。代之以时间节点下,以节日话语和节日故事营造的意境和人物来进行节目的串场和递进。这种耳目一新的节目形态不仅将文化符号背后的情感美立体呈现出来,而且将诗意化的人文美表达出来,既有选材上“挂一漏万”的形式简化,也有形式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想象。

文化类节目通过视听兼备的技术要素,综合运用空间和舞台艺术的多样化手段,能够积极有效地调动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武术等艺术元素,塑造出符合当代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审美意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形式的创新,呈现出一个个具有故事感、时空感、共鸣感的艺术空间,加之融入时尚流行元素,做到了策划新潮、编排新潮、形式新潮、视听新潮,让具有“中国意象”的节目将无数鲜明活泼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盎然向上的审美情趣,有了时代框架下的整体观照、集体认同、普遍意识。娓娓道来间,释放出心心念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文化形态上有形形色色,在审美表达上就要绘声绘色。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刻和粘贴,不是拼图和堆砌,而是历史在现代的回响,在当下的传承。《“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年七场“奇妙游”的连续性衔接,有时间的跨度,更有情感的温度,诗歌典籍、民俗非遗、宇宙星辰、人间烟火等斑斓的主题内容在形式的系统集成下,有了灵动的结构之美、生动的组合之美。

生活美与艺术美:创新文化审美直抵心灵的新传播

在美学的基本概念上,按照性质来分,美可以分为生活美与艺术美。明代文震亨撰述的《长物志》以白描的手法,将闲适自然的生活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既有简朴素雅的生活之美,也有艺术情趣的精神境界。对于文化类节目而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文化的审美与心灵的共鸣实现同频共振,是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必然路径。

生活之美的鲜活与趣味。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一文中说:“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所以说文化不是平面的、单纯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时间的淘洗和绵延,就会形成整个民族的生命景象。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审视和表达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一种中华文化中既有的况味,来表现生活中的鲜活。“奇妙夜”这一节目的形态建构与审美表达就蕴藉着《山海经》的自由畅想、《搜神记》的志怪奇幻、《老残游记》的侠胆义肠。“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洛神赋》中这句诗句呈现的美,留给了后世无尽的想象。“端午奇妙游”开场舞蹈《洛神水赋》将雅韵之美融入生活,从曹植的《洛神赋》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汲取灵感,实现由文学符码到绘画符码再到影像符码的转化。生活的鲜活与心灵的趣味,也实现了从表象到气象的提升和渲染。

没有仰视,却有奇思;高度重视,却又平视。看是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却又动人魂魄,移步成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这种生活的立体化感受和审美表达的精彩化撷取,在灵动出跳中,用近乎奇妙的想象和呈现,将生活的俏皮与端正表现得轻盈、飘逸和厚重、立体。

艺术之美的唤醒与演绎。“写新物 拓新境”是美学实践品格的首选之道。但是文化类节目却是在“以自信为美,以自由表达”之上的“写旧物 拓新境”。在这种“新”与“旧”之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大胆的构思,提炼和提亮传统文化背后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通过唤醒和演绎,以沉浸式和代入感,通过视听手段进行艺术化的“上新”。赋予了文化载体的可视化,让“静默”的物件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为了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表达轻盈明快的意境,用正能量为文化立传、为时代画像,河南广播电视台注重从听觉感受、视觉吸引上着手,以清新、淡雅、文艺为整体基调来表征主题。《2022清明奇妙游》歌曲《清明客》中歌词以《庄子·齐物论》的“镜像”视角来诠释思怀,融合为山水乡村的实景拍摄,呈现出清明思乡的诗意和韵味,也延伸出传承家风、传承文明的另一层维度含义。这种以极简美学为风格,淬炼出的东方诗画古雅明净,将故事情节与节目模块有机结合,融入到具有典型时令节日特征的景致中,向观众有效输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正确的文化价值。

从2021年2月10日《唐宫夜宴》于河南卫视春晚首播首秀,到2022年10月3日“重阳奇妙游”中“孟嘉落帽”“陶渊明白衣送酒”“王勃滕王阁序一鸣惊人”三个文人故事的渲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彩“出圈”,全网总阅读量超过605亿人次,一个个“奇妙惊喜”穿古越今的跨界传播、跨地域传播、跨文化传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星辰大海里不断荡起层层波澜,引导受众持续感悟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社会认知与个体感受:文化创新表达的哲学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取势”“明道”“优术”。势是形势、大势,道是方向、目标,术是路径、方法。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有着悠长的历史场景和醇厚的情感铺陈。

学习毛笔书法,我们都知道最基本的技法是要把握好毛笔书写的起笔和收笔。无论是起笔还是收笔,还都有一个笔锋运转的问题。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带着“背景音乐”,顶着“高光照耀”,通过内容基因、表达风格、文化体验的焕新升级,走过了二季14场节目之后,如何抱着“向上冲一冲”的雄心,继续以清新表达、高级审美、融合传播,在尝试与主动中,让节目生产的起笔惊喜、运笔精彩、收笔惊叹,确实需要更高浓度的社会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这样的思想引领出发,观照《“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3季》的创作与进化,清晰地面临着如何以传统文化照拂今人心境的挑战与境遇。

从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进行研究的哲学观念进行引伸,我们都需要在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人类社会、认识宇宙世界的前提下,以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追寻智慧的步履,来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进行基于“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情感维度”的表象挖掘与气象形成。进而在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中诠释节日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拓展系列IP的创作和表达空间,增加观众对后续系列的期待感。

文化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时间上,我们要遵循“生活艺术化 艺术生活化”的文化传统,对中华文化的渊薮进行“尽精微 致广大”的探微与挖掘。从空间上,我们要坚持“万物年轻化”的锐利,对当代人类文明新创造进行开放式吸纳。既重视社会认知,也注重个体感受,让文化的呈现在洋溢表象的同时,更传导美好的意象,生成多重艺术手法升腾的文明气象。

传统也流行,文化更劲道。当前,随着元宇宙浪潮的袭击,正在深度聚焦XR(虚拟场景建构,游戏、社交、办公场景应用)、AI(物联网、虚拟孪生、数字化身、虚拟人及大数据)和区块链(NFT、去中心化交易所、分布式存储)等领域。这为广播电视和文化节目创造提供了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并由此带来创作理念、节目形态的焕新。我们要以动态的思辨和多维的方法,剖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从欣赏和感受层面,在文化节目的审美化、艺术化、故事化上下功夫、巧着力、精表达,以东方美学、时代格调、家国情怀,为观众呈现一场场知识点与艺术性兼具的视觉文化盛宴。

结语

出于思维的定式,长期以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人们的认知和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系列组合式的形态出现,打破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创造了融合传播条件下文化类节目的“神话”和“新境”,在文化舞台上翩翩站立,似身怀绝技的优雅君子闪耀众人。从文化及文化符号出发,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精心策划、精细制作、精准推播将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和当代中国的大众审美相结合,凝结了历史与现实,连接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打通了厚重文脉与美学表达,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精神高度与时代新鲜度,让“诗和远方”走进了生活,走向了世界,其国风、国潮、国韵引发了收视热潮和广泛热议,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和气象,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

猜你喜欢
美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盘中的意式美学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外婆的美学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