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如何发挥编委作用
——以《卫生经济研究》为例

2023-03-22 16:21叶向明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编委学术期刊学术

文/叶向明

学术期刊具有专业强、学科划分细和研究内容深等特点,这决定了所有的学术期刊都设有专业编委会。随着刊网融合的深入以及新兴媒体的发展,学术期刊编委会的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多数期刊尚未有效发挥编委会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摆设。对此,笔者以专业学术期刊《卫生经济研究》为例进行相关探讨。

一、新形势下期刊编委会的作用

内容与渠道是传统媒体的两大价值点,学术期刊也不例外。随着网络化、大数据、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未来将不再依靠传统的纸质发行,而是转向数据库平台、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传播系统。也就是说,传播渠道将全面走向集约化、平台化,最终可能因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全部打通。相同学科的学术期刊在同一平台下开展竞争并实现价值,而期刊内容则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没有精品力作,只是人云亦云,在信息爆炸的生态环境下,根本无法吸引读者,更不用说为其“埋单”。期刊内容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委会作用发挥的程度,甚至很多高校在介绍创办英文期刊的成功经验时认为,组建一个好的编委会十分关键,其人员构成及学术水平基本就代表了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可见,在学术期刊转型及融入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应最大限度发挥编委会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在相应学科中的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当前,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外文期刊,甚至以在外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人才,导致许多作者不愿将优秀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另外,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没有论文考核压力下,可能偏好将学术成果发布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上,因此除了部分顶尖期刊之外,国内很多学术期刊基本成了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刊发平台,学术水平难以提高。

在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申请学位及单位考核等各种压力下,学术不端屡见不鲜,甚至屡屡登上热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期刊对学术不端论文也没有较好的防范措施,虽然中国知网开发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有效减少了剽窃、抄袭及重复发表等不端行为,但依旧无法辨别剽窃和抄袭图书、未收录未发表论文、外文文献的观点和表述,以及一稿多投、拆分发表、弄虚作假、相关研究伦理问题等不端行为。以笔者多年的经验来看,恰恰是伪造数据、剽窃观点的学术论文看上去更有创新性(观点新颖)、科学性(数据严谨),如不点破,更加容易通过编辑人员的审查。因此,必须发挥编委在审稿中的作用,利用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术论文的质量把关,减少甚至杜绝学术不端的论文发表在期刊上。

二、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失效的原因

通过对文献分析以及笔者在编辑培训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多数的学术期刊并未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有的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有的长期没有换届,编委严重“老化”,根本无力履行编委职能;有的即使编委会正常活动,也仅仅发挥了少数编委的审稿作用,其他职能发挥较弱,例如与编辑部的沟通较少,对杂志的选题缺乏反馈,不会主动宣传杂志,甚至很少参与编辑部组织的学术活动;另外,还有很多编委干脆“隐身”。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比较复杂。对此,以《卫生经济研究》为例,作一探讨。

1.组成不合理。期刊对编委会职能的认识比较模糊,在编委的遴选上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没有以学术水准为遴选标准,而是掺杂了一些利益因素,将其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争取广告赞助、订阅杂志以及领导支持等,因此出现了编委官员化、荣誉化、挂名化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没有以履职能力为前提条件,一味聘请知名学者担任编委,很少考虑是否与杂志的定位相符,杂志的学术地位能否驾驭编委的学术水平。但如果两者不是处于同一地位,编委一般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注期刊。另外,知名学者往往同时充当着多本期刊的编委,少的两三本、多的七八本,还要忙于各种社会活动以及科研、教学,没有精力为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卫生经济研究》作为中文核心期刊,学术水平在所属学科的期刊中属于中等偏上,为打造一流期刊,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近年来改组了编委会,邀请41位卫生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担任编委,既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全国性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还有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地方性专业院校。三年来,期刊在编委会的指导下,通过举办高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办刊质量,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影响因子从0.7迅速提高到1.3。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顶尖学者较少关注期刊,既不参加期刊组织的学术会议,也不推荐优秀稿件,对期刊的真实贡献远远不如其他专家。

2.机制未健全。编委会章程通常都规定了编委的职责,例如《卫生经济研究》规定:编委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执行编委会的决议;定期或不定期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撰写论文和推荐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稿件;热心提供与期刊有关的会议、出版信息,积极宣传期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邀请期刊编辑参加编委主办的学术活动。但编委会终究是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虽然有章程的约束,编委大多不太“买账”,而期刊也基本不会以此考核编委的履职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在片面崇尚外文期刊的大环境中,中文期刊的编委职务对知名学者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反而是期刊需要借助知名学者扩大学术影响力,因此,无论考核结果如何,是否尽心履职,编辑部缺乏制约或激励的有效措施。

3.活动不正常。编委会活动是提升编委对期刊归属感及责任心的最好方式。《卫生经济研究》在主任委员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学术论坛,同时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加强与编委的联系和交流,倾听编委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学术意见,不断提高期刊在服务改革发展中的专业性、针对性、权威性。但是据调查很多期刊编委会较少开展活动,一般只是举行编委会的成立大会或换届大会,3~5年一次。主要原因在于,编辑部人手有限,组织编委会活动并不简单。一是编委大多是知名学者,在所属单位中可能担任领导职务,平常工作很忙,而且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活动的时间与地点难以协调;二是编委会工作会议一般与学术活动一起召开,在吸引编委参加的同时,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是编委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学术活动的主题“众口难调”,影响编委的参会积极性;三是学术期刊一般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缺少增收手段,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对其使用有严格规定,因此支付会议费用较为困难。

4.服务没跟上。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单位大多隶属于事业单位,受经费、编制的限制,专职编辑较少,编辑及工作人员为应对期刊的周期性出版要求以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平常工作繁忙,与编委的联系较少,编辑人员不清楚编委的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编委不了解期刊的选题策划、学术动态,从而造成编委会与编辑部各自为政,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另外,我国虽然对学术期刊一直提倡“学者型编辑”,但是目前的编辑人员评价机制(职称晋升)、培训机制(继续教育)主要关注编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要求,加上学术期刊单位规模普遍小而散,没有独立科研的条件和能力,也缺乏培养学者型编辑的手段,因此专职编辑一般在期刊所属学科领域中的学术造诣有所欠缺,在难以把握学科前沿及热点问题的同时,也无法与编委进行正常的学术交流,导致编委会与编辑部的沟通十分有限。

三、完善期刊编委会的建议

在数字化背景下,编委对期刊的学术价值更加凸显。对此,需高度重视编委会建设,并根据期刊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编委的作用,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保证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1.找准定位,完善编委会构成。编委会是学术期刊的“大脑”,应慎重构建学术期刊的编委会。一是明确编委会的职能与作用。一般来说,编委会主要负责期刊的办刊方向、办刊宗旨,通过参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及学术评价,对期刊的学术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期刊的学术工作最好交给专家学者负责,因此应邀请在所属学科中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加入编委会,避免沦为由政府官员、挂名学者、单位领导组成的荣誉组织。二是找准期刊的学术定位。当前,我国同类期刊较多,有的办得好、有的办得差,专家学者对待不同期刊的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对具体某一期刊来说,在成立编委会时应科学分析期刊在所属学科中的学术地位,选择对期刊有感情、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加入。俗语有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高于期刊定位,容易出现挂名编委;如果低于期刊定位,对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帮助不大。三是编委会规模应适宜。毫无疑问,编委会应维持一定的规模,涵盖期刊涉及的各个专业,可以有所侧重,发挥集聚效益;年龄分布做到老中青兼顾,形成梯队,保证编委会队伍相对稳定。当然,编委会规模也不宜过大,应遵循精干务实的原则,一般以40~70人为宜,加上编辑部人手有限,如果规模过大,有些服务与沟通可能难以到位。四是编委会应动态调整。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其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应密切关注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甚至课题立项,将富有创新精神、学术成果出众的研究团队骨干成员吸纳进入编委会,同时,坚决剔除不愿或不能履职的编委,为新进编委腾出位置,最终组建一支关心期刊工作、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型编委会队伍。

2.加强考核,明确权利与义务。编委会成员都是兼职,而且平常工作也非常繁忙,既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有的还要承担行政管理工作或外出讲学,因此应明确其职责,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

一是明确编委职责。编委会是期刊的学术指导机构,指导、监督编辑部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具体包括把握期刊的办刊宗旨及方向、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学术评价、宣传期刊以及参加期刊组织的会议及活动,等等。这些都应在章程或聘书中予以明确,并尽量量化,如每年为期刊撰稿、荐稿、审稿的数量;参加编辑部召开的学术会议的次数等,以便于考核。还需注意的是,这些职责在发出邀请时就要做好沟通,让受邀学者彻底了解编委的职责,从而权衡利弊,慎重考虑是否接受邀请担任编委。这项工作不能马虎,是编委积极主动履行职能的关键。另外,定期召开编委会,讨论并调整编委的职责,加强编委对自己职责的理解和把握,增加编委的归属感及责任心。二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遵循编委会章程,在服务学术期刊的同时,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传播,推动学科发展。因此,可以将编委会视作一个学术共同体,充分利用学术期刊这个平台,通过组稿审稿、编印专辑、举办论坛等活动,提升学术共同体(编委会)在学科领域中的话语权及影响力,进而增加编委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大考核力度。编辑部平时要做好编委履职情况的记录统计,包括发表论文的篇数及下载、引用情况,审稿、荐稿、投稿的数量,参加期刊组织的学术活动,邀请编辑人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等等。可以根据贡献程度打分并进行排名,年终公布在编委会微信群中,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作为调整编委的重要依据。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对贡献突出的编委进行适当奖励。

3.做好服务,注重联络与沟通。编委平常工作很忙,而且一般兼任多本期刊的编委,期刊编辑如不主动与之联系,可能会减少对期刊的关注,甚至不作为。因此,在强调编委职责的同时,还要注重联络与沟通,为编委提供人文关怀,激发编委参与办刊的热情。一是定期召开编委会或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积极邀请编委参加,促进编委之间以及编委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为编委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是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在编委为期刊付出的同时,赋予编委一定的权利。例如,利用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积极向读者及作者推介编委;对编委投稿设置绿色通道;及时发放编委应得的审稿费、审读费,等等。三是加强日常联络。在节日或编委生日时准时发去贺卡或问候函件;编委如有论文在期刊上刊发,及时在编委会微信群中转发;利用知网等数据库,定期介绍学科高被引和高下载论文,为编委提供学科前沿信息,等等。

4.提升素质,培养学者型编辑。审稿及组稿是学术期刊编委的主要职责,同时也是编辑人员的重要工作,只有两者相互协作、加强沟通,才能获得更多的优秀稿件。编辑人员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不能掌握所在学科的学术动态,很难与编委进行深入交流,从而可能出现“两张皮”现象,影响编委作用的发挥。因此,期刊单位不能忽视对学者型编辑的培养。一是积极鼓励编辑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及学术活动,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二是加强单位内部学习,可以定期就某个主题邀请编委与编辑人员进行研讨,也可每期轮流确定一位编辑进行主讲,促使其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注重平常知识积累,从而提高专业水准。三是实行栏目负责制,让编辑人员负责固定栏目,便于其专注某一领域。四是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鼓励编辑人员参与其组织的工作调研及委托的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向学者型编辑方向转型。

猜你喜欢
编委学术期刊学术
编委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编委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