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新与突破

2023-03-22 16:21戴清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作历史艺术

文/戴清

近年来,重大主题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和历史脉动,题材表现开阔宽宏,挖掘生活更为深广、更见力度,出现了如《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理想照耀中国》《跨过鸭绿江》《人世间》《大山的女儿》《麓山之歌》《大考》《我们这十年》等优秀作品。近年来,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奖中重大主题剧的获奖占比从2018年第31届的35%,上升到第32届的60%,2022年第33届更攀升到80%。近五年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重大主题剧创作数量占比达到71%,是2012—2016年创作数量占比29%的两倍多,足见重大主题剧创作在观众中的美誉度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重大主题创作大多承载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节点叙事”“命题作文”是创作常态。从一般的创作与接受规律来看,观念性越强的作品达到上乘的艺术效果往往较难,这与观众对观念性总是保持着本能警惕这一接受心理有关,这一难点和挑战越发需要创作者调动强大的艺术创造力,突破观众的心理设防,以真情实感走进观众的内心。

一、“生活发现”“历史发现”与“思想发现”的艺术转化与审美表达

重大现实题材创作需要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包括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走近、触摸革命历史,书写、阐释以及再阐释。总之,重大主题创作都是经由创作者心灵孕育的“生活发现”与“历史发现”,也是一种充满精神启示性的“思想发现”。

1.“生活发现”与“思想发现”的艺术呈现。重大主题剧创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导向总是指涉宽宏的社会关注与百姓心声,体现着创作对人民性的坚守与对人民美学的追求。事实上,“写什么”对电视剧创作而言,始终具有“优先性”地位,因为“表现谁”“表现什么人的生活”决不单单意味着题材内容的定位与表现内容的宽窄,而是直接反映着创作者的情感投射对象与精神关切,也直接对应着创作预设的观众定位。

前些年聚焦青少年教育与成长主题的《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等“小系列”电视剧,给观众带来清新生动的审美感受,也表达了创作者对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焦虑的体察与思考。2022年热播的电视剧《大考》有着相近的表现主题,但与“小系列”相比,还融入了疫情防护、医疗队援鄂、电信通讯基站建设、高考前夜洪水来袭等救灾抢险情节,作品的表现视野更为宏阔,超越了“小”系列偏重家庭教育与代际冲突的局限;在表现人群上,《大考》难能可贵地走了一条“去精英化”路径,不再围绕大都市精英们的教育焦虑展开,而是下沉到县中学的平民教育,所展示的教育生态更广阔、更具典型性,剧中多位师者形象也深化了作品的精神蕴涵。

创作者看取什么样的“生活”是其情感态度的反映。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先生调动一生的生活积累与思考、毕十年之功完成的110万字大书。剧中,围绕“光字片”周家人的生活故事表现了近五十载的社会变迁与国人的命运沉浮,三兄妹秉昆守护着“家庭”、秉义奉献于“国”“民”、周蓉则是知识分子/自我个体的象征,形成了作品中“家国情怀”与“个体思考”的恢弘交响。作品凭借朴实鲜活的“生活滋味”“人生况味”与“命运沉浮”表达了创作者对家庭伦理、社会问题的深厚省思与精神叩问,同时也借由这种植根于生活的“思想发现”构建出作品的“人民美学”品格。

重大主题剧创作的生活发现面向百姓的“伦常日用”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行业故事——“新中国建设者之歌”,一直都是重大主题的创作重心。电视剧《麓山之歌》表现重工国企改革之路的艰难探寻与通过科技创新“智造”赢得企业升级的涅槃新生,作品中困境/难题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性格各异的企业家形象、科技工作者与工人形象,活泼智慧的人物语言都让作品的题旨表达充满意趣,奏出一曲蕴涵重工之美与工业人心灵成长的壮阔交响。

适当的艺术转化与提炼是“生活发现”与“思想表达”的基础,摆脱自然主义“琐屑的平庸”,提供审美惊奇感;拒绝“恶劣的个性化”和传奇离奇的拼凑;超越“量的叠加”,锻造出蕴涵“真实”“真相”与“真理”的“美善”。重大主题剧创作还应突破调研报告式的“概念图解”和平铺式的样本“展览”,让作品成为发现与思考之“诗”的“这一个”,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诗比历史是更哲学的,更严肃的”。

2.“历史发现”与“思想发现”的审美表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是重大主题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前些年《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外交风云》等力作之后,2021年的建党百年献礼剧《觉醒年代》《大浪淘沙》《光荣与梦想》《中流击水》等都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尤其是《觉醒年代》,以如椽巨笔生动描绘了1915—1921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风云激荡的历史嬗变轨迹。编剧龙平平先生为《觉醒年代》先后投入六年创作时间,作品对陈独秀、李大钊思想形成过程的细腻表现、对陈独秀父子关系、延乔兄弟的社会实践,都带有新思想发现的意味,编剧对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以及他作为共产党的缔造者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跳出了此前人物表现的模式化,突出其忧国忧民的先觉者气质。编导演的艺术提炼转化、二三度创作,共同造就了作品凝重深沉的思想发现与审美新意。

这种“历史发现”与“思想发现”首先是建立在创作者对党史革命史的了解把握与深入钩沉的基础上,它是编剧探入党史革命史富矿细部深处,对老一辈革命家领袖、将领与英雄们的历史功勋、革命事迹的新发现与新认识。其次,特定“历史发现”每每会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历史教科书的既定结论,它可能是一个新的历史事件,也可能是一份新的历史材料,由此带来对一位党史人物、一段史实的新认识与新判断。当然,这种发现也可能是一个新认知或新思路,由此展开对党史革命史的一种新解读。再次,这种“历史发现”不是对历史的猎奇,或是对伟人生平身世的传奇化书写甚至是私密化、矮化编造,这方面新世纪之初的红色经典改编曾经走过弯路。最后,特定的“历史发现”,常常是创作者观念超越与精神灼照的产物,“历史发现”,往往伴随着创作上的观念更新,它需要创作者超越已有的思维视野或认知盲区,更需要克服此前创作的模式化概念化窠臼。说到底,“历史发现”的获得,某种程度上正是超越既有思想观念与禁锢的产物与结果。

二、藉由艺术细节与皱褶、影像特征突破观念演绎

无论是“生活发现”还是“历史发现”“思想发现”,重大主题剧创作都要通过艺术转化的形象化手段加以实现,最终落实到作品的情节、人物、细节与艺术皱褶之间,才能突破观念的演绎,超越模式化的简单图解。

1.细节与皱褶的艺术转化之功。以脱贫攻坚题材剧创作来说,从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至今三年,已积累了二十多部同类题材作品。该类创作是农村题材剧在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延伸,生动描绘了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举。在同时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三项电视剧大奖的《山海情》之外,《江山如此多娇》《经山历海》《温暖的味道》等剧也都取得了程度不等的创作成绩。《山海情》能脱颖而出主要是它的创作观念决定的。该剧叙事容量虽小,但对脱贫攻坚的表现却延续了二十多年,而不是局限在表现第一书记挂职、履职的两三年,这样就把创作根脉深深探入了生活厚土与历史远景中,拥有了一种真实的全景感,也获得了其他作品少有的历史纵深感。同时,该剧还突破了同类剧常见的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的“巧女/巧男”定位,让传统母题有力完成了当代的“移步换形”。作品生动表现了年轻一代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摆脱贫困的渴望,彰显出农民的精神主体性——得宝面对劳动所得的欢欣雀跃,大有叔对传统道德良知的恪守,水花的残疾丈夫永富从坐在地上、坐上轮椅到安上假肢、站立在马得福和众人身旁,一步步改变着,无需对白,已让观众体悟到创作者的匠心与艺术皱褶的魅力,更表现了创作者对农民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该剧“人民美学”追求的重要呈现。其他如作品对水花女性意识的表现——在看似“认命”中揭示人物的“抗命”与自强,折射出当下“她时代”中的“她选择”。作品更以西北方言审美与黑红脸膛的身体美学转向,夯实了现实主义精神。

2022年的英模剧《大山的女儿》以北师大研究生黄文秀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深入百坭村做第一书记为原型创作,脱贫攻坚也是该剧的主要表现内容。该剧能够与一众以黄文秀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如《那些日子》中的《美好青春》单元、网络剧《黄文秀》、话剧《心中的长征》拉开距离,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裁因素带来观众接受面的宽窄,以及该剧在叙事上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朴实、摆脱颂歌腔调等都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还有,黄文秀的一口广西普通话也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她与老父亲之间精神情感默契相通,与追爱男同学的一番温和清醒的交流,尽显其强大内心;再如她面对村民的误解和棍棒决不退缩,都让观众一点点被人物的热忱与纯粹所打动。主创团队深入当地实景拍摄,演员素朴的服饰造型、细节皱褶的精妙都获得了一种纪实美感和动人力量。

2022年热播的《幸福到万家》《警察荣誉》《我们这十年》等多部剧也都深受观众肯定和喜爱,在细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都可圈可点。比如,《幸福到万家》中的万书记一举手一投足都被老戏骨刘威老师诠释得精准到位,他在万家庄的地位、女主人公何幸福公婆对书记的敬畏被表现得细腻传神,万书记与何幸福的交锋、一场场对手戏让人物关系微妙曲折,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社会话题与精神思考自然巧妙地融会其间。

单元剧《我们这十年》在开掘时代主题上也有着上乘的艺术匠心,打头阵的《唐宫夜宴》以2021年河南卫视火爆出圈的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创作为原型。这种即时创作并不容易,但该剧却在创新思路下以奇思妙想设计了多个富于想象力的“相遇”,突破了创作难题,故事在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倾听中呈现其青春烂漫、倾情奔赴乃至踌躇彷徨,展示出文化中国的强大魅力。藉由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作品让观众倾听到那些闪光的“灵魂的对话”,从中折射出“我们这十年”的时代光华。

2.影像风格成就“思想的审美化”。影像风格让作品最终完成“思想的审美化”,落脚于美学的提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突出,不拘一格的体裁形式、巧妙多变的叙事策略与精良出新的影像表达都让优秀作品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比如,《觉醒年代》不再像此前同类创作追求单一的“意象”营造,而是建构起丰富的“意象集群”,剧中青年毛泽东的出场就有着丰富的隐喻色彩,奔跑、《新青年》杂志,都给人以动感充沛的情感气势和象征寓意,这一意象也曾在《恰同学少年》、电影《1921》等作品中有着生动呈现。再如,陈独秀、李大钊撒传单时京剧舞台上表演的高宠“挑滑车”片段,戏内戏外形成了深刻的隐喻关系和强烈的情感冲击,言约旨远地暗示了革命先觉者悲壮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命运走向,有力深化了思想意蕴,也因此成就了该剧美学风范的标杆水准。

《人世间》聚焦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像语言不刻意追求诗性特色,而是通过光影设计的明与暗、空间构图的藏与隐、人物方位与摄影机调度、声音音乐、丰富意象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心理情绪。比如,第三集郑娟的出场,观众通过秉昆的眼睛第一次见到郑娟,房间里的光打在她的身上,门框、墙面暗影下郑娟皮肤光润、柔美的脖颈、两条麻花辫、鲜艳的红色冰糖葫芦、素朴简陋的环境,却掩饰不住她美得像一幅画,秉昆的心绪如游丝般流动,动态镜头呈现了他对郑娟的美的惊诧、一见倾心……之后郑娟把挣零钱的活计改为糊纸盒的情节,也愈发衬托出这次出场色彩的温暖、明媚的审美功能,映衬出郑娟柔韧自尊的个性。再如秉义和冬梅年少时约会的索架窄桥也有着独特的造型美感与别致意象,索架桥带有官场沉浮的象征之意,当两人老去,故地重游,冬梅一句“周秉义,你做到了!”令人感慨万端,这正是相濡以沫一生的灵魂伴侣——如同另一个自我的最高肯定。在此,丰富的意象有力传达了创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省思。

而《我们这十年》中《唐宫夜宴》结尾处河南春晚为节目助力的技术赋能——让唐俑小姐姐们自如穿行在千里江山图中,堪称神来之笔,由此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今古文化间形成了联类触发的跨时空回应,巧妙贴合地诠释了文化中国的魅力,为荧屏内外的观众带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感与感动。

三、结语

重大主题创作的“思想的审美化”通过生活发现、历史发现与思想发现的艺术转化与提升,构建起丰实的艺术意蕴,藉由生动充沛的空间场景与地缘审美、服饰化妆表演等身体美学的合力作用,托举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艺术细节与皱褶中营造意象审美、构建艺术意境,最终让重大主题创作“思想的审美化”抵达美学品格的高端,也为今后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猜你喜欢
创作历史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新历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