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建构

2023-03-22 16:21李丽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科协同育人

文/李丽

面对传媒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已不能很好支撑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新文科建设突破了传统文科思维模式,实现了文科教育的融合升级。新闻传媒教育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立足自身专业特点,重新定位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文科建设推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国家高等文科教育发展战略的新理念与新举措,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参与国家传播治理现代化所必须承担的新使命和新挑战。深刻认识与全面把握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是达成协同育人共识的基础,也是将各方育人主体、各个育人环节进行系统衔接的保障。

1.新文科建设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启新理念。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掣肘。究其原因,媒体融合较多呈现出技术适应的表象特征,在深层逻辑上却是对特定领域、特定学科有较深造诣专才的迫切需求。故而,需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社会各方育人主体的协同,打造新闻传播教育的育人共同体。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面向未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多维融通,更能体现跨界融合思维与协同创新理念。因此,新文科建设引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有利于培养基础厚重、前景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

2.新文科建设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始终都应当是技术演进的根本遵循,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彰显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核心要义。以算法传播为例,算法推荐技术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全新规则,变革了人类认知的决策机制,但是超越技术逻辑背后的人文情怀、明辨慎思,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宗旨。面向新文科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当更加坚守人文价值理性,更加明晰目标定位,跨越传媒业态的“技术工具理性”,回归“育人本位”,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综合素养牢固、专业能力扎实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3.新文科建设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新文科建设是文科教育改革的系统化工程,在这其中,新闻传播教育与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学科交叉性、行业适用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对富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协同育人体系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我国现有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只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的“+互联网技术”“+媒体融合”,并没有从最根本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范式”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改革较少关注到信息技术更迭发展背景下,整个社会学科结构的巨大变革,学科之间正在逐步通过跨界驱动走向卓越集群式发展,这就使得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更加主动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更加紧密对接传媒行业发展前沿,走出一条知识应用与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的新进路。

二、新文科建设驱动新闻传播人才协同培养的现实桎梏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根据传媒行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培养适应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现有新闻传播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传媒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存在一些不足。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知识结构建构单一。随着传媒行业向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政务新媒体等领域拓展,智能云剪辑、区块链新闻编辑部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新闻传播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更新明显加速。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支撑传媒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无法匹配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处置为例,融合传播环境下的舆情传播呈现出多源头交互性传播、多渠道情绪化表达等特征,更加需要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以提高回应的专业性。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挑战。

2.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核心素养培养相对不足。传媒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并与社会发展进程及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囿于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学科设置过于单一、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等因素,导致其对行业新业态所需人才的供给不足。然而需要更加注意的是,面对复杂多变、更迭频繁的传媒实践,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只有与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滞后性,倾注心力于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才能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传媒教育应当牢固树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常态化意识,强化各环节对传媒素养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3.学界业界目标不对等,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出供需不对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传媒行业需求之间的供给偏差,关键在于各方育人主体权责边界意识模糊、育人资源统筹合力不足,尚未形成人才培养的成长生态圈。新文科建设倡导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打破现有人才培养的学科壁垒、专业藩篱与校企隔阂,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因此,一方面要突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和人才集聚优势,增强服务传媒产业发展的智库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界、业界、政界的多方主体作用,强化精准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开放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双向对接,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厚植育人沃土。

三、面向新文科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体系

面对“技术变革”与“国际传播”两大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须基于技术的结构性变革做出整体性再造,需要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秉承“交叉融通、分层推进”的实施理念,建立起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耦合和全链条发展的协同育人新体系。

1.面向行业发展前沿,拓展人才培养新知识结构。高等传媒教育要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原则,主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迭代升级,重构课程体系。

在更迭培养方案方面,需要在“全人教育理念”基础上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根本遵循,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学科融合、通专结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改革工作。同时,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始终保持与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对接,拓展人才培养的专业框架与知识结构,进一步把修业毕业小循环,拓展到修业毕业和职业发展的大循环,确保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在重构课程体系方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新业态的知识逻辑呈现出碎片发散、边界融合、迭代周期短等显著特征,该情境下的教学活动需要更趋模块化与集成式课程体系来支撑。通过分模块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如基础知识模块、内容生产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管理运营模块、前沿理论模块等,开展分类教学。现有课程的改造升级,可以通过整体转型和增量突破两种方式来实现,依托整体化教学设计,更加明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从而发挥课程平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2.对接行业需求导向,搭建多元化发展新成长路径。

传媒行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高等传媒教育应当结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更加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发展成长路径。

在传媒科技驱动下进行全媒体人才培养。媒体深度融合和智能传播的发展,倒逼高等传媒教育的目标改革,要从面向机构媒体和新闻产品培养人才,转向服务于多元共生的新媒体生态,培养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

在学科协同逻辑下进行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等传媒教育要明确“专业化+新媒体+国际事务”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师资融合、开设双学位实验班、构建国际化教育联盟、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等途径,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的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

在知识融合语境下进行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与知识交融是高等传媒教育创新的内生动力,也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学校、院系、专业间的联动机制,推动校内内循环和社会行业外循环教学资源及要素的整合与重新配置。

3.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传媒行业全产业链条发展所需能力为驱动,持续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借力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教育的深度融合,实施灵活多样的项目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重塑高等传媒教育的教学新生态。

在探究式教学方面,全面实施面向研习过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注重从传播情境与创新案例中建构教学主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研讨、方案设计、答辩质疑等形式,引导学生破解思维矛盾;围绕因技术赋权而引发传播关系的变革等主题,开展研讨会、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原理思想内化为理念经验。

在项目式教学方面,进行典型性应用场景的任务分解,实施以全媒体应用场景为链条的项目式教学改革。任课教师按照突出核心技能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块设计的重构,借助任务驱动建立典型教学模块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教、学、做的高度融合。通过将学科竞赛和项目式教学有机整合,重构逐级递进的融合式学习模式,全面提升课程挑战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面,针对传媒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依托数字技术创设演播室、编辑室等设施设备的虚拟仿真开发,缓解实验室建设滞后瓶颈,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实验能力,实现虚拟化演播场景下强化知识、训练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沉浸感、互动性强等优势,模拟全媒体新闻采编生产流程,营造多维立体化职业情境,提升学生核心职业技能。

4.强化职业认同感,赋能学生新核心素养。随着社会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产生深刻变革,这一语境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从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入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重构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持续强化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素养。

以专业主义理念涵养新闻职业理想。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解答好受教育者对新闻理想的迷茫与困惑,这是事关新闻传播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依据传媒行业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职业伦理、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等非技术能力培养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强化全人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化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的功能分区与技能匹配,将非技术能力指标落实到课程教学环节中,通过课程融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和传媒实践的相互融通渗透。

以素质工程提升新闻专业素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党史青年说以及走访党史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明晰初心使命与终极价值追求目标,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坚持将新闻理想教育融入采写编评等新闻实务课堂,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持续强化与多维推进。

5.精准协同联动,打造内外融通协同育人新生态。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秉承面向未来的育人理念,因时因势而谋划,既要破除高校内部条块分割的发展桎梏,又要积极搭建与外界联接的渠道,在跨界互动中把握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态势。

创新内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协同合作机制,全面实施大类招生与宽口径培养,打破专业设置壁垒,形成跨院系培养、多学科融通的大类育人体系;成立跨学院综合实验平台、跨学科科研创新中心,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与学校其他学科教育、行政服务与教辅系统的良性互动。坚持区域统筹与校际协作,搭建资源共享、人才聚集、信息互动的跨地域合作育人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搭建国际化传媒教育战略联盟,培养国际化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打造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媒体融合的跨渠道、跨行业特征,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要有跨界融合思维。相关行政部门须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做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持续探索部校共建、校地共赢合作、校企战略合作等新模式,创建学界、业界、政界多方协同育人共同体。传媒高校要对接产业发展,将产教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业界要立足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新高度,强化育人共同体意识,建立与学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激励制度,提升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话语权。

猜你喜欢
文科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