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宣青花:青花瓷器的一代盛世

2023-03-22 07:06扬州文物商店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225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料官窑青花瓷

房 悦(扬州文物商店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0)

青花瓷,是以研磨处理后的氧化钴矿石为颜料,在素瓷坯上绘制各种图案花纹,在绘制完成后施以透明釉,将图案花纹笼罩于釉下的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因其中的着色剂钴元素在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造会呈现青蓝色,形成白地蓝花的外观,故而得名青花。玻璃质感的透明釉面对釉下纹饰起到了很好的隔绝和保护作用,使得青花瓷具有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特点。具有色调明快、纹样多变、经久耐用特点的青花瓷,是兼具生活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的优秀瓷器品种,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广受欢迎。

青花瓷在我国的烧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元代中后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横空出世。到明代初年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更是“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开启了青花瓷的盛世。在明代永乐、宣德两朝三十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器数量众多、品质上乘。永宣青花既具有青花瓷器的共性美,又因其青花发色、造型纹饰、气质韵味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成为中国青花瓷烧造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遗世独立,受到古今中外的追捧推崇。是什么让永宣青花瓷器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经济和历史价值?让我们通过永宣青花瓷器的典范之作—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图1)来一探究竟。

盘折沿,弧腹,圈足,砂底。器形端正,胎体坚致,釉面肥腴。折沿大盘外形仿自伊斯兰风格金银器造型,具有异域风情。盘身通体满绘青花纹饰,口沿饰一周海水波浪纹,汹涌澎湃;内外壁绘四季缠枝花卉纹,婉转流畅;盘心双弦线内主题纹饰为缠枝葡萄纹,果实累累、枝蔓缠绕。画面布局主次分明,层次渲染轻重得当,整体气息饱满舒朗。整器俢胎规整,胎土淘制精细,细砂底以手抚之,有婴儿皮肤之细腻触感。釉面莹润丰腴,釉色白中微微闪青。青花纹饰以苏麻离青料描绘,蓝中散黑,局部形成铁锈斑。

永宣青花的最大特色是苏麻离青料的使用,这种青料虽来源于异域,却将东方美学发挥到极致。苏麻离青,简称“苏料”,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相传有个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用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是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第二种说法是,因其呈现的宝石蓝色,是英文蓝玻璃smalt的译音。实际上,苏麻离青的产地与由来至今未有定论。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记载:“官窑抹狼汗,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关于苏麻离青最早见于成书的记载。苏麻离青具有低锰高铁的特性。含锰量低,则青料中的紫、红色调减弱,其蓝色更加纯粹幽深,呈现蓝宝石光泽;含铁量高,使得青花在高温下呈星状点滴晕散,浓重处凝聚成深入胎骨的青黑色铁锈斑点,俗称“锡光”,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古人认为,苏麻离青的这种呈色特点具有端庄大气、凝重敦厚之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代表了一种中国式审美,即意境之美。中国式审美讲求的是形散而神聚,苏麻离青料在高温下自然晕散、流淌,使其具备中国水墨画特性,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天然结成的铁锈斑,又使得这种青料在呈现时具备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一种缺憾美,就像美人的胎记,讲究的是浑然天成、不加粉饰。清代仿造的永宣瓷器,因青料不同无法自然结出铁锈斑点,往往会用绘画技法故意点染出铁锈斑点。这表明在东方美学里,苏麻离青结出的铁锈斑不光不影响其美观性,还作为特色受到推崇和模仿。

1.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

2.明洪武 青花缠枝花卉纹盏托

3.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水盂

永宣青花是明清官窑瓷器的开山之作,它是官窑瓷器的经典品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明代以前,官窑也叫贡瓷,遵循的是“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原则。唐代的邢窑为宫廷定烧;秘色瓷作为越窑的特制品种也为贡瓷;北宋开始在开封、南宋时于杭州乌龟山下设立的官窑,后又在龙泉烧造的仿官窑器,皆与宫廷有关;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瓷局,是全国唯—所为皇室服务的制瓷机构,至此景德镇制瓷享誉全国。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凡与宫廷和皇室挂钩的瓷器品类,皆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代名品。而真正符合当今大众认知的官窑瓷器,应是明清的官窑瓷器,它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出品的、专为宫廷烧造的日常生活器皿和赏赐品,它的出现是在明代洪武朝以后。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御窑厂 ,设官监督,烧造解京。”可见,官窑瓷器从洪武始有,但洪武时期并未见有落帝王年号款的器物。明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记载:“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内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款。”随后宣德朝还有了“宣德落款器满身”的说法。所以,在器物上彰显瓷器的官窑属性的做法,从永宣始有。官窑瓷器是皇室与朝廷定制的专属瓷器,题材、品种、纹样都有范本,由高水平的工匠以最优质的原材料经道道把关、层层筛选制作而成。历代官窑瓷器都代表同时代最高的制瓷工艺,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官窑生产不惜工本,制作讲究,纹饰规矩,题材严谨,且因其产量稀少、民间不可流传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奢侈品的属性,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永宣青花以官窑、民窑的分水岭地位,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之作。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花盆

永宣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产物,它以包容的姿态博采众长,见证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过程。永宣时期恰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线重合。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共计七次率领船队远渡重洋,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和红海,足迹遍布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远航贸易持续了近三十年,所经之处大多为伊斯兰文明区域,故而“下西洋”本身也极大地促进了伊斯兰文明与大明王朝的广泛交流。在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上,我们看到其所绘花卉枝干、花叶经过概括和变形,具备很强装饰性,且往往为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这种植物类重复性的装饰纹样,透露出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此件青花缠枝折沿盘在风格上继承了元代青花大盘的风格,同时融合明代自身风格,纹样上从前朝盛行的花繁枝盛的牡丹纹或莲纹,已逐渐过渡到清新雅致的中国传统折纸花卉,带有异域色彩的葡萄纹和卷草纹,以及象征交流活动的海水纹饰,在一起交流碰撞、和谐共生,同时器物的体积也适当收小,从而形成了与元代截然不同的玲珑隽秀之疏朗风格。郑和下西洋不仅为永宣青花带回了苏麻离青青料和伊斯兰文化纹饰,同时在瓷器造型上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特色,出现了许多具有异域风情的新造型,如无挡尊、执壶、花浇、僧帽壶、折沿盆、抱月瓶、仰钟式碗等。此外,回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外来文字,以及飞虎、狮子、海马等奇珍异兽纹样也开始常见于永宣青花瓷器。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永宣青花正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既古雅又开放的艺术风格。

历史上永宣青花的对外贸易,帮助永宣青花走向世界。在扬州发现的唐代青花瓷片,其青料和纹饰风格与外销有关,加之扬州是唐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青花瓷自诞生起就有外销属性。元代以后,青花瓷制瓷工艺日趋成熟,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并远销国外。政府的对外赠予、各国使节的回程贸易、永宣时期郑和下西洋和明朝历代的民间海外贸易是明代青花瓷器输出的四种主要途径。随郑和出使的巩珍、马欢、费信分别在《西洋番国志》的“柯枝国”条、《瀛涯胜览》的“爪哇国”条和《星槎胜览》的“暹罗”条中记载了当地人对于中国青花瓷器的喜爱与欢迎,原文中有“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货用青白花瓷器”的记载。《明会典》卷—三更是详细记载了青花瓷器的外销价格:“青白花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大量对外输出的青花瓷器中不乏精品之作。现亚、非两大洲各大收藏机构皆可见到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身影,如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博物馆、伊朗阿德比尔神庙博物馆、菲律宾阿南巴明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等。永宣青花的对外输出,让永宣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的一张名片,被世界广泛认识、喜爱和收藏。

回首再看这件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端详其端庄凝重的幽蓝纹饰,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窥见其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品味其官窑正统的雍容气度。过去几百年里,永宣青花瓷器始终以中国青花瓷的魁首之姿,经历时间的检验、见证历史的变迁,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谱写了华彩篇章。

猜你喜欢
青料官窑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
古代青花瓷青料的研究
西夏官窑瓷器
纯净的青花瓷
此“官窑”非彼官窑
浅析元明两朝青花瓷器的青料变革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从釉里透分明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