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婺源三雕兴盛的历史成因

2023-03-22 07:06范雄峰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婺源商人民俗文化

范雄峰(南昌工学院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婺源“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是依附在建筑和家具等实用艺术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其历史悠久,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其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婺源三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离不开各方面的历史原因,而这与婺源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民间雕刻人才、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这都为婺源“三雕”艺术的辉煌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与机遇。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婺源三雕提供了物质基础

婺源县明清时期隶属于徽州,今行政划分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位于亚热带,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全年气候比较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境主要以丘陵地貌为主,境内山峦重叠,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婺源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婺源三雕的繁荣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江西自古以来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林木资源丰富,而婺源又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文献记载,婺源的木材不仅产量高,而且婺源所产出的木料质量非常高,其“质最坚,自栋梁以至器用小物,无不需之”①,这些质地坚硬的优质木材非常适合制作建筑部件,适用于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婺源丰富而优质的木材不仅为婺源本地的木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婺源的优质木材也大量销售到徽州乃至江浙地区,“每年木商于冬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而下,为力甚易”,婺源木材大量销售到江浙和徽州其他地区则保证了这些区域的建筑用料,以及为徽州木雕和江浙地区的建筑雕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另外,婺源因以丘陵地貌为主,境内多山,石料产量也很高,优质石料种类较丰富,灰岩、砚石、花岗岩、大理岩、高岭土、钾长石、建筑用砂、砂岩、石英、板岩、黏土、水晶、硅石等。如婺源的段莘、江湾、大鄣山、沱川、溪头等地以产花岗岩为主,品种以“芝麻白”为主,另外还有“浅肉红色”“天青色”等品种,且储量很高,如分布于古坦水岚和赋春长溪等地的大理石,出产优质的“汉白玉”“小雪花”“芝麻点”“绵黑”等品种,除此以外,像溪头、江湾两地的砚石,江湾晓镛何田坑一带的钾长石等都具有较高的储量,这都为婺源石雕提供了优质的石料,也为婺源三雕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优秀的民间艺人为婺源三雕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保障

婺源三雕的创作主体为民间手工艺人,婺源当地的手工艺人为婺源三雕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保障。婺源多山,境内丛山环抱,因为山地多,耕田较少,所以形成了人多田少的生存环境。人多田少迫使婺源乡民“多执技艺”,通过专研与学习各种技艺来弥补耕地少的窘境,他们凭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努力钻研来开创美好生活。明清婺源“买田买地,不如学个手艺”的俗语正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写照。婺源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婺源重视工艺的民风,塑造了婺源工艺繁盛的良好氛围,也为婺源“三雕”的繁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婺源“三雕”鼎盛的明清时期,婺源“三雕”的能工巧匠众多,这些能工巧匠多为子承父业,一脉相承,累世以此维生。那时婺源雕工名声远播,其“足广迹,技艺精”,“时人有刻,必求婺工”②,这真实反映了当时婺源能工巧匠的受欢迎程度。当时从事“三雕”创作的民间艺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不朽的雕刻作品,但受封建社会“士农工商”阶级观念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民间艺人创作的“三雕”作品完全没有留下作者本人的任何信息,所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也没有任何记载,姓名更无从稽考,但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他们的作品在后世绽放光芒。

图一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雀替牛腿上的木雕

图二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雀替牛腿上的木雕

三、婺商为婺源三雕提供了经济基础

早在元代婺源就有不少商人远赴异地经商,如元末时婺源东乡济溪游氏一族③。到了明清时期,婺源经商的人数激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婺源商人作为徽商中的一支,他们以经营“盐、典、茶、木”四大行为主要特色。其中,茶商和木商以婺源商人为主。他们的经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婺源商人以经商人数多、活动范围广、商业资本巨大、经商能力强而闻名整个商界。明清时期的婺源商人以贩卖木材和茶叶而闻名。“婺源贾者率贩木。木商以其资,寄一线于洪涛巨浪中,称贷措置,极艰难之力而后达于江。至于鬻所终岁,拮据不足以饱债,家甚有变,产犹不足以偿者,盖在昔已有之矣,今则榷关之外,造舟取给焉,漕船、兵船用巨木如用薪也,木商能不欲辍斧斤乎。”④婺源的商人们把婺源本地的木材大量销售到江浙等地区以获取利润。除了贩卖木材外,婺源商人还大量贩卖茶叶,根据统计,清代至民国婺源就有多达186例茶商人物传记的记载⑤,这些都与婺源盛产木材与茶叶直接相关。

在古代封建社会,不管是士人阶层,还是商贾阶层,他们都受到封建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较深的影响。四方经商的人们在外一旦有所收获,便会把所获之利回馈乡里,用以大兴土木,建宅扩祠,以光宗耀祖。婺源商人在建宅扩祠上讲究阔奢富丽,极力追求房屋装饰的精美。“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完全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正是婺源商人的经商逐利,才使得他们拥有足够的财力去兴土木而建宅邸,才在建筑上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雕刻作品。可以说,婺源商人为明清婺源三雕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

四、儒家文化影响了婺源三雕的审美观念

现今婺源保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中有很多都是官宦士人的宅第,如婺源至今仍存的“尚书第”“大夫第”“司马第”“进士第”等。这些宅第建筑上的木雕、石雕与砖雕,不仅精美富丽,而且还反映了明显的儒家审美观念,即使是富商宅第建筑中的雕刻,亦具有这一特征。

明清时期的婺源,虽然因为经商产生了一批富民,但在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早在明初朱元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就非常明显,明清社会明确指出“四民以士为长,农次之,工商其下”,商贾的地位居社会底层,尤为士人所轻视。受这种“贱商”风气的影响,商贾之人在生活富足之后会想方设法让自家子弟读书,参与科举,期盼后代获取功名以提升社会地位。因此,商贾在教育自己后人时总是以“毋效贾竖子为也”“继志莫如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非儒术无以亢吾宗”“非诗书无以显亲”等思想为宗旨,这也导致婺源重儒之风尤为兴盛。“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的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从唐代以来,婺源在一千多年中共出了五百多位进士、两千多名仕宦。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而入仕者,“一邑当他省之半”,甚至出现了“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奇迹。由此可见婺源儒风之兴盛。婺源还出了朱熹这样影响深远的理学家,此外,还有宋朝的胡伸、程询、王炎,元朝的胡炳文,明朝的詹希源、何震,清代的江永、汪绂等。这些官宦和文化名人在家乡都修建了宅第,宅第上的雕刻必然受儒家审美观念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儒家审美趣味。受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婺源儒学之风浓厚,使得商人宅第的雕刻也具有明显的儒家审美趣味。

儒学是中国2000多年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儒家思想对古代建筑艺术及其他传统工艺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婺源自古儒学之风非常浓厚,儒学中的“新安理学”更是对婺源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婺源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建筑装饰、内部陈设,都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婺源“三雕”,既是传统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雕刻工艺艺术中的精华,其在内容和题材上都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婺源“三雕”中的很多题材内容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三雕中体现孝义的“二十四孝图”,体现忠义的“桃园结义”“杨家将”等,这些作品都很好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起到了良好的教化育人作用。明清时期,婺源地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熏陶和影响,封建伦理和氏族观念极强。富有的徽商在外赚钱回来后,婺源商人和士族通常会在婺源大修祠堂、宗祠、庭院、学堂等。这些建筑上都有极其丰富的三雕作品,这些作品均带有浓烈的儒家文化特征。

图三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仁本堂”木雕

五、民俗文化为婺源三雕提供了创作基础

民间艺术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滋养,民俗文化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婺源“三雕”受婺源民俗文化的影响,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精神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婺源“三雕”表现题材非常丰富,题材内容涉及了植物花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回纹、云纹、八宝以及其他几何形纹样等,这些表现题材很多都体现了民俗文化中人们对美好寓意的向往。

婺源“三雕”作为徽派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题材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婺源“三雕”的内容往往通过谐音、象征、比拟等表现手法传达美好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婺源“三雕”中常见的植物纹样“莲花”,就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莲”象征着多子多孙,表达了人们对于儿孙满堂的美好向往。“蝙蝠”也是婺源“三雕”中最常见的装饰纹样,通过谐音表达了对“多福”的追求。不管是“莲花”还是“蝙蝠”,都象征着普通民众对吉祥寓意的追求,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故事题材的装饰纹样,这些题材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仰,还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婺源“三雕”的表现题材丰富多样,表现手法多变。植物题材有石榴、梅、兰、菊、竹等。人们或通过象征,或通过比喻等手法来表达寓意。动物题材有大象、蟾蜍、蝙蝠、狮子、麒麟等传统祥瑞异兽。人物题材则主要以宗教神话、戏曲和民俗风情中的人物为表现对象,如“八仙过海”“苏武牧羊”“戏曲人物”等故事。婺源“三雕”既有隽美华丽的一面,也有简洁淡雅、粗犷雄浑的一面,它们以各自的艺术特色和美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民风。可以说,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为婺源“三雕”在明清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创作基础和创作素材。

注释

①《增补陶朱公致富奇书》卷一,转引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安徽史学通讯》,1958 年,第2 期。

②(清)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

③赵力:《商业移民与社会变迁:以1644—1949 年黔县为例》,复旦大学史地所,2003 年,第23 页。

④(清)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

⑤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清民国的婺源为中心》,复旦大学,2006 年5月,第96 页。

猜你喜欢
婺源商人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乡愁里的婺源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画中婺源游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