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山石窟看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

2023-03-22 07:06郝晓亮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5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石窟寺龙山石窟

郝晓亮(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70多年,也将石窟寺保护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其中有些保护措施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对后来的石窟寺保护工作有着重大影响。太原龙山石窟共有9个洞窟,最早开凿于唐代,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病害。在经过对龙山石窟病害情况的实际勘查后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采取了裂隙注浆、砌体嵌补、窟顶防水、清除杂草灌木等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针对石窟寺文物开展的保护利用措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我国石窟寺介绍

(一)石窟寺的历史发展

我国石窟寺的数量非常多,在石窟寺文物中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代里成为宣扬宗教文化的载体,融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石窟寺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于一身,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1]。

龙山石窟位于太原龙山东峰顶,是我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开凿于唐代,主窟开凿于金元时期,明代略有增加[2]。金元时期常年战乱,龙山石窟呈现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全真教道长宋德方(道号披云子)游历至此颇为感慨,便让弟子打扫清理,并主持开凿兴建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共分9窟,从第1窟到第9窟分别是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卧龙龛)、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披云子自赞龛、七真龛、三皇龛和辩道龛,开凿于峰顶峭壁。龙山石窟内保存有66尊道教雕像,衣饰庄重,雕刻技法精湛。窟顶、墙壁雕有精美生动的龙、凤、鹤等图案。龙山石窟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道教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二)石窟寺的形制特征

我国石窟寺的兴起源于佛教,至元代佛教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道教逐步兴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德方主持开凿了龙山石窟,也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纯道教石窟寺[3]。龙山石窟开凿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形制特征延续了佛教石窟寺的特点,自唐至明历经数个朝代,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渊源。龙山石窟内部雕塑造型各异,形象传神,雕刻技艺精湛,所展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融入建筑、美术、书法、音乐等多种元素。龙山石窟属于典型的道教石窟寺,窟内雕像为道教尊者与真人,是我国道教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对宋元时期道教的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填补了宋元时期道教石窟艺术的空白。龙山石窟的主窟主要由元代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开凿兴建,在当时可称为道教石窟艺术的典范之作。9座石窟中第4、5窟为唐代凿建,第1、2、3、6、7窟为元代所建,第8、9窟则由明代续建。雕刻技艺主要采用了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三类,建筑内部天花穹窿则采用了浮雕、彩绘两种艺术形式,图案的题材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二龙戏珠、五龙图、双凤图、双鹤图、飞天图等[4]。

第1窟虚皇龛,为圆形窟,龛内雕像为虚皇道君坐像,头部已经遗失,但雕像所穿轻柔羽衣线条保存完整,流云、祥光清晰可辨,自然流畅。20位全真祖师环形排列两旁,脚下云雾翻腾,流云缭绕,飘然其上,体现了空灵缥缈之美。

第2窟三清龛,为弧角方形窟,窟内正壁长形台座之上道家“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袖手盘膝而坐,神态自若、庄严肃穆,东西两壁分别雕刻6座雕像,为“三清”之下“六御”及侍者。12尊雕像分列两边,神色各异,窟顶绘有五龙图,展现的是华美、瑰丽、肃穆、神圣的景象。窟顶之上雕有五龙图,4条巨龙分别占据了藻井的四角。

第3窟卧如龛(也称卧龙龛),为弧角矩形窟,龛内雕刻有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升霞卧像,两位侍者身着道袍,脚踩方座,恭敬肃立左右。

第4窟三天大法师龛,为弧角平顶窟,内中造像布局为三壁三龛,尊者正襟端坐,身体高大壮实,真人则恭敬肃立,以诸香华,脚踩莲花,身材丰满,展现了唐代的审美特点。

第5窟为玄真龛,规模较小,为弧角方形窟,其内雕刻有一位天尊,两位真人恭敬肃立两侧,学术界对于主像人物身份的争议比较大,一说是唐代正一派道士、诗词大家张志和,另一种说法是汉魏时期备受推崇的王子乔,到目前为止并无准确定论。但是,第5窟雕刻手法特殊,雕像的头部与壁面紧密相连,这也是没有被后世盗凿者盗取的主要原因。

第6窟为披云子自赞龛,整窟呈弧角方形,三壁均有雕像,所呈现的场景是宋德方与两位门人讲经论道,另有一童子左手持书卷欲推门入内,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窟顶绘有凤凰祥云浮雕,形状如太极,美轮美奂,此种雕刻艺术形式并不多见。

第7窟七真龛(又称玄门列祖洞),共有前后两室,前室为横长方形,内门洞分别雕刻有青龙、白虎和两尊力士(均遭盗凿),内洞雕像为王重阳的七位弟子,人称“全真七子”,两名女侍分立左右。窟顶所雕刻的是云气舒卷、蟠龙翻动的景象,另有白鹤翻飞,展现了道家古朴、幽寂的意境。

第8窟为三皇龛,整体呈弧角方形,石窟内三面环台座,窟内并无雕刻,三皇均为泥塑(已被毁),所谓三皇是指“天、地、人”三皇,也就是道教供奉的伏羲、神农、黄帝。

第9窟为辩道龛,整个石窟为平顶,弧角方形,石窟内三面环台座,窟内并无雕像,因自然原因毁坏时间较早,1996年为保护石窟文物修建护坡时,其才被发现。

图1 太原龙山石窟

二、石窟寺的保护与发展

(一)龙山石窟的主要病害

石窟寺长期处于自然环境中,自然因素对石窟寺的侵害比较严重[5]。龙山石窟位于群山之间,主要表现为岩体病害,受到山体裂隙、植物生化作用、雨水侵蚀、风化等影响,有些石窟文物已经永久损毁,比如宋德方曾记载龙山石窟外部有一阁楼,因石质松软,无法承载阁楼重量已经坍塌。在第7窟七真龛门及北侧立壁的上方位置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拉裂病害,病害处岩体的长、高、厚度分别为200cm、35cm、25cm左右,受到上部荷载与重力的作用影响,沿风化裂隙向下延伸从而引起了石窟外室顶部的拉裂病害,原来的片石已经无法起到支撑作用,存在错位现象,外墙处出现了垮塌问题。第5窟玄真龛的右侧岩体下部也因风化作用出现了凹腔,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也会发生垮塌问题。

(二)龙山石窟的加固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石窟寺加固方面也具备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比如锚固技术、灌浆技术,都被运用到石窟寺结构加固中[6]。我们对龙山石窟病害进行了实地勘查与研究,制定了科学的加固措施。

1.裂隙灌浆加固

岩体裂隙、崩塌等病害对石窟寺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通过现代加固措施增强岩体的稳定性,是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中非常有效、非常迫切的技术措施。在制定加固措施之前需要研究石窟寺所处区域的地质环境,经过各方面论证再采取相应的加固技术[7]。经过对龙山石窟裂隙病害的研究之后,决定采用灌浆加固措施,先将裂隙内部清理干净,然后按照施工方案注入灌浆料液,针对较深的裂隙,先在中下部打孔,清理干净后埋设注浆管进行灌浆。

2.砌体嵌补加固

龙山石窟所处位置的软弱岩层长期在风化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凹腔,为避免风化继续发展,经过研究后确定对凹腔部位采取砌体嵌补加固的方法。砌体材料选用M10浆砌片石,先将需要嵌补的位置清理干净,为避免砌体出现滑移,采用了设置倒坡的方法。针对第7窟病害问题,在外墙垮塌后先做了简单的归安处理,对缺失的部分采取了砌体嵌补的方法进行加固。对第5窟的凹腔也进行了嵌补加固,有效增强了砂石墙体的承载能力。

3.窟顶防水处理

自然界中水侵形式较多,比如雨水、地下水、裂隙水、凝结水等,对于石窟寺侵蚀力最为严重的应该是雨水和裂隙水,长期处于水浸环境中,石窟文物会受到机械淋蚀作用、化学溶蚀作用、浸润软化作用、迁移和沉积作用,同时形成氧化作用,给石窟造成严重危害。水侵危害是长期的过程,在自然界中缓慢进行,但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8]。龙山石窟基本都是因裂隙水渗入引起溶蚀。针对龙山石窟的水侵病害,修复方案选择在石窟顶部使用聚合物防水砂浆进行处理,为了增强防水效果,又将细沙与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铺在防水层上面,厚度在10cm左右。防水处理措施有效阻止了雨水的渗透,避免了雨水对岩体的侵蚀,也可以防止寒冷季节冻融对石窟岩体造成的破坏。

4.清除杂草灌木

植物对于石窟寺的破坏力也非常强,比如大型植物的根系延伸会产生根劈作用,所造成的危害极具毁灭性。为减轻植物生长对龙山石窟造成的破坏,山西省文物局针对石窟、摩崖造像制定了中、长期维护管理计划,每年的初春和秋末时节,定期开展除草工作,安排人员对龙山石窟上生长的杂草和灌木等植物进行清理,有效减轻了植物根系所造成的根劈作用,同时也会减少酸性物质对岩体的侵蚀,减缓风化作用的破坏。

图2 虚皇龛

三、结语

总之,石窟寺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突破技术上的局限性,做好石窟寺的结构加固,重点解决岩体承载力弱、岩体崩塌、雨水渗透、植物根劈生化等问题,除了针对石刻、造像、壁画等石窟文物开展加固与修复外,还要解决石窟文物风化研究的瓶颈问题,才能在石窟寺保护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猜你喜欢
石窟寺龙山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简论龙山黑陶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夜宿石窟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夜宿石窟
东汉封龙山碑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