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类型学视野下青岛居住区演变特征

2023-03-22 05:50孔令竹
居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类型学住区形态学

孔令竹 邓 洋

(1.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1 城市形态类型学

1.1 城市形态学

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是一门研究城市形式、城市空间的物质肌理以及构成塑造城市空间各类物质形式的人、社会经济和原始过程的学科;在当代城市设计领域发展中,它是一种试图探索城市设计规划过程中所应该遵循某种科学原则的分析方法[1]。地理学家康泽恩(M.R.G.Conzen)在德国求学期间学习掌握了城市形态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后来在移居到英国后,通过长期对英国城镇平面的形态和物质肌理研究,创办了康泽恩学派并研发形成了城市形态学:在泰恩河上的纽卡斯尔(Newcastle upon Tyne)平面的研究展示了城镇平面分析的方法,从形态单元的划分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形态学研究定义和研究框架:城市边缘带、形态区域、城市闲置期地等[2]。

城市形态学家认为该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城镇平面分析法,通过形态变化产生的历史痕迹、过程和最终结果来指导历史的保护与更新有重要的意义。康泽恩学派提出从单一物质元素到整体的微观角度进行形态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将物质空间分成了如下三部分:地平面、建筑形式、土地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其中地平面包括街道系统、地块分布和建筑覆盖三个单元组成,建筑形式也分为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两个单元组成,地平面单元影响着房屋的形式,同时也兼顾着土地使用功能的形态,所以城市形态学是以大量历史地图基础上进行的演变分析。

1.2 建筑类型学

意大利的建筑类型学是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认识并解读城市、面向现代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穆拉托里解释了住宅类型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揭露其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城市所处地区特定环境的限制,这种环境限制来自于城市结构。穆拉托里的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典籍的方式,以历史地籍图为基础,有意忽略影响历史城镇发展历程中蕴含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把某一地区不同时期城市的建筑平面和建筑类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由此形成建筑肌理和建筑类型学。作为穆拉托里的学生,卡尼吉亚致力于研究开发出一套能够有效解释任何城市聚落特征的科学体系,他将城市中各种建筑物分为两种类型:基本类型(住宅)和特殊类型(公共建筑)、主导类型(住宅各种类型的源头)[3],卡尼吉亚在《解析基本建筑》中引入了城市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工具,包含四个基本层级:房屋的基本类型,城市肌理,街区和整体城市形态。该学派通过对城市历史和城市建筑的研究,寻求城市形态与建筑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逻辑,从而在设计上继承其固有的传统与规律。成功地将这套理论和实践演变发展成设计方法论。

1.3 城市形态类型学

综上所述,城市形态学侧重于从概念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城市,从地理的视角出发研究城镇景观的演变规律,建筑类型学则偏重于过程和文脉的角度,从塑造者的角度探究指导城市设计的有效方法。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两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因素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形态学和类型学都是以大量的古籍地图为依托,两者的融合可以合理有效地推断出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

1987年到1994年,穆东用“形态类型学”来命名两种学派相互融合发展的新研究框架。主要围绕两种学派的研究方法进行展开探讨,有国外的学者开始对形态类型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实验,还有学者尝试进一步发掘形态类型学对城市规划的实践应用,到了21世纪,中国学者开始引入形态类型学,在吸收了西方的形态类型学基础上逐步展开研究,探索适用于中国城市的研究框架,也有部分学者应用于城市保护与更新改造中。

形态类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四部分:划分历史形态研究阶段,确定研究尺度和研究要素,分析各时期研究要素的特征,提出对应的策略。其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根据研究对象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社会时期及拐点,研究尺度普遍以建筑与地块层次,街道与街区层次,城市层次及区域层次[4],研究要素从部分作者研究框架中提炼,尚未统一标准,详见表1。

表1 城市形态学部分学者研究要素

形态类型学的研究要素涵盖不同科学领域,且没有形成统一的框架,穆东认为形态类型学的研究要素需要从建筑平面布局开始,到建筑与院落形式之间的关系,地块上组成街道的形式,街道系统,再到街区和城镇,必须覆盖到各种空间层面。陈飞也提出了7种城市要素,陈锦棠对两位学者的研究要素归纳总结发现形态类型学的要素都是相互对应的,分为如下两大类:建筑部分(平面和立面形式为主)和地平面部分(建筑体量,地块,地块组合形式和街道)。

形态类型学的使用方法需要追溯这种案例形态从开始建造到建设后的变化情况,通过形成的各种形态来呈现出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专业人士所建造的各种周遭形态的建设问题,以此来发展或改进传承适应于本土的城市规划方案。

2 青岛居住区形态类型

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更适宜居住的城市。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历程中,住区的品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在一路提升,本文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居住小区逐渐兴起,在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主要从形态类型学角度出发来进行归纳总结。

改革开放之前,青岛受殖民时期的影响,除了以里院为原型的多层住宅之外,多为公有制的职工宿舍,单位大院等,大部分都是属于单位职工才可购买的内部楼房,多为2~4层,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可以满足职工生活和工作的自给自足。

20世纪70—80年代建成的住区,开始逐渐扩大住区规模,通过对市内三区(市南、市北、李沧)的调研走访,多以6、7层的多层为主,住区的规划结构多以成组成团成街成坊为主,街区道路两侧就是楼房,从街道步行就可进入单元楼下,这种住区地块规模小,住区规划人口少,配套设施级别也低。

1990年—2000年建成的住区,青岛市根据新的总体规划对用地规模进行调整,城市扩张东迁,除了对半封闭的多层住宅进行尝试,在沿海地区也开始建设一部分别墅区。居住区的条件和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2000年—2008年建设的住区,伴随着城市的扩张,改变了环境和居住观念,此时期开始重视住区的环境,封闭式小区逐渐形成,中高层住宅迅猛发展起来。

2008年至今,城市人口持续上升,住房需求大量增加,人们开始注重居住空间的集约化,住宅仍然以高层为主,少数住区多层和小高层组合布置,更加关注住区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住区形态类型特征:住区形态类型特征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街道网络和街道;公共空间;建筑类型等。

2.1 街道网络和街道

20世纪70—80年代的住区中街区尺寸大致为100m~200m左右,布局形式也比较单一,居住环境比较简陋,道路多为网格状,小部分为树杈式。在小尺度小街区的住区中,网格状道路既作为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又同时担任城市道路。树杈式道路是城市道路直接步行进入住宅楼楼下。

1990年—2000年的住区街区尺寸大致为200m~400m左右,在网格式和树杈式的基础上更加自由丰富。增加了环行式、串联式等,环行式是在小区内部沿着街道环行一周或者半周,中心的活动空间比较集中,不会受到交通的影响;串联式是小区道路以一种连贯的形式连接四周道路,住区在两条城市道路上均有出入口,道路基本上都是平行或垂直于住宅,这种串联式布置大大缓解了住区的车流量。

2000年—2008年的住区街区尺寸达到了400m~500m,此时的住区街道形式较为丰富,而且数量分布平均,主要为环枝结合式,这种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向心倾向。环状内部基本布置成景观或广场,这时期建设了很多大型的封闭式住区,封闭式住区街道形式基本上都是环岛式,交通流线更加灵活。

2008至今的住区街区尺寸由150m~550m不等,住区街道也复杂丰富很多,此时期环状道路仍然是采用最多的路网形式,也更有利于中心景观、儿童老人游乐广场的打造。

2.2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居民提供便利,同时要和当时的规划相辅相成。住区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广场、绿地、儿童玩耍设施、老人的活动空间。在七八十年代开放式的住区中,公共空间很少,绿地以内部分散布置为主,非常单一,基本以楼前空地进行绿化,没有广场和儿童游乐场。九十年代,住区的绿地仍然以内部分散布置为主,中心布置绿地为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住区的公共空间质量有了很大的需求。二十一世纪初的住区绿地已经独具特色,主要是中心集中布置和内部分散布置,这种中心布置是住区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建筑空间组合;内部分散式能够提升住区绿化的层次感,主要分散在楼房前的空地上或者楼房道路两侧。2008年之后的住区绿地仍然是中心集中和内部分散两种方式,但更充分地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设计,利用自然水系来打造小区的核心景观区,层次更加多元化。

2.3 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建筑形态的体量类型、功能以及城市规划布局形式。住区中大多都以行列式布局方式为主,功能以居住建筑、公共服务建筑为主[5]。

九十年代住区以别墅建筑、板式和点式住宅为主,多样化的排列组合,丰富了住区的层次。二十一世纪初住区组合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基本上一个住区的组合是以多层和小高层或者都是高层为主。2008年之后的住区建筑类型仍然沿用上一阶段,由于用地限制导致住区多以围合式布置,大量的高层和超高层,郊区的住区多为两种以上的组合方式与上一时期发展相差不多。

3 结 语

青岛住区所集中体现的形态类型学特征与青岛的城市建设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形态类型学能够很好的去解释在住区发展过程中各种形态构成元素的变化,从住区的用地尺度、街区规划和建筑类型逐渐的演进特征都反映了青岛的城市形态演进,其内部的地块数量逐渐扩张,但面积由小变大再变小,建筑密度逐渐提高,以及住宅类型组合的综合结果,而这种演进,能看出被时代淘汰的是不符合青岛发展趋势的,最后得以保留下来的在今后的住宅规划设计中也可以继续使用,使得现在高而密的形态替代了之前低矮的形态。

猜你喜欢
类型学住区形态学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
数学形态学滤波器在转子失衡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