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2023-03-22 07:09韩叙
天津教育·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课外阅读思政

韩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意识体现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涵养品格、产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等,而且可以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英语“课程思政”指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意识培养和课程思政相互关联,紧密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将文化意识培养和思政内容相结合融入英语教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成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一、文化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操作性

英语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英语课程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英语学科的课程思政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现行的英语教材主题广泛,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主题涵盖文学历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环境保护、宇宙探索、生活学习等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主题,以知识为载体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感悟中外优秀文化内涵、树立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例谈文化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实践路径

(一)深挖课本中的思政元素,依托主题培养文化意识

在外研社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模块的主题都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这里以七年级上册Module 10 Spring Festival Unit 1为例,介绍如何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依托主题培养文化意识。

本单元以“春节”为主题,以“现在进行时”为核心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和课程思政。学生们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更喜欢过西方节日而不是中国传統节日”这一观点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了“我们应该保护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最后的教学环节为:假如你是小小中国文化大使,用本节课所学语言知识向外国朋友介绍春节。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而且展示出他们的价值观。

本节课,教师通过春节主题引导学生在认同国外文化的同时,坚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是青少年的使命。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的育人导向,发挥出课程思政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道德、语言、思维、能力同生共长。

(二)巧妙撷取课外阅读,促进文化意识和思政的同步内化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充足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升阅读能力。与教材相比,报刊、时文等阅读材料更具有时代感。选择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课内知识并将课内知识延展深入,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和思政的同步内化提升。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2 My hero—Dr. Norman Bethune中,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状语从句,而且了解到白求恩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高贵品质。教师通过提问:“Who is your hero?Why do you regard him as a hero? ”,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认识和评判英雄。通过讨论,学生对评判英雄的标准得到了答案: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无私奉献、赤胆忠诚等。这时,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推出了一篇课外阅读,其主要内容为:介绍以钟南山为典型的白衣逆行者,以及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故事,等等。对于00后学生而言,课本中介绍的白求恩的故事离他们有些遥远,但是这篇课外阅读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与他们产生了共鸣,让学生体悟到祖国的强大,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看到了白求恩式的英雄楷模。这篇课外阅读的巧妙引入,不仅对课内知识进行了完美的延展,而且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国际间的相互援助让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国与国之间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学生完成这篇课外阅读的过程,既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又是学生将文化意识内化于心的过程。

(三)拓宽学用渠道,在活动中展示文化意识和思政成果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英语水平拓宽他们的学用渠道,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品格、提升人文素养等。常用的方式有:好书交流会、手抄报展示、英语课本剧、用英文讲故事等。下面举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1.通过好书交流会帮助学生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差异化。

外研社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2的主题是Great books,这个模块主要介绍孔子、莎士比亚、马克·吐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由于篇幅影响,教材内容有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了好书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把孔子、莎士比亚以及马克·吐温的作品进行延伸解读,又可以谈论自己喜欢的其他作家并表明原因。学生的前期准备过程,例如:准备作家的背景知识、写书评等,就是他们了解感悟各个国家优秀文化的过程,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化。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运用英语各抒己见,讨论自己最爱的作者和最爱的作品。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拓展升华。在交流中,他们体悟到孔子《论语》中寓意深远的儒家思想、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马克·吐温幽默讽刺笔锋下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及歌德情感真挚的诗歌里体现出的自由平等……学生在比较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开阔了国际视野,尊重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认同中国文化。因此,在他们的书评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2.运用手抄报帮助学生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    结合不同主题开展英语手抄报制作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人文历史、科技文化等,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人类携手创造未来的意义。

例如:结合当前时事,以“2022 FIFA World Cup in my eyes”为主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视角描述他们眼中的卡塔尔世界杯。学生的手抄报展现出如下不同主题:“My favorite football star”“Pandas in Qatar”“Sport spirit in my eyes”“Chinese elements in the 2022 FIFA World Cup in Qatar”,等等。通过手抄报的制作,学生不仅了解了世界杯足球赛况,而且了解到本届世界杯中处处都有“中国身影”,众多的中国元素为卡塔尔世界杯作了重大贡献。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含义,并看到中国在全世界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进一步清晰地明白合作共赢,携手创造美好未来的意义。

3.巧用英语课本剧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包容各种不同文化,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但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Module 11的主题是世界各国的肢体语言;九年级下册Module 6 的主题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关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课文分散在教材中的不同模块。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不同文化,感悟如何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自信。

总之,英语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和培养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我们只有深挖教材、合理运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用渠道,才能将英语学习、文化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徐德明)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课外阅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