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研究》评介

2023-03-22 07:40秦春梅
敦煌学辑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塔柱洞窟石窟

秦春梅

临松薤谷地近张掖,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景怡人的自然环境,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东晋儒学大师郭瑀在此讲学,弟子千人;佛教传入之后,这里又创建了梵宫殿宇,也就是今天的马蹄寺石窟群。宿白先生曾经根据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连同酒泉文殊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北凉石塔,提出著名的“凉州模式”这个概念。因此,在甘肃石窟中,它远不及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规模,但是却因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备受学界关注。张善庆《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22年,以下简称《马蹄寺研究》)就是一部专门研究该石窟群的学术专著。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市南60多公里的祁连山中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隋、唐、西夏、元、明、清,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70余个,包括金塔寺石窟、千佛洞、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马蹄寺北寺、马蹄寺南寺等7个部分。从目前保存的遗迹来看,马蹄寺石窟群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和西夏元明清时期创造了两个艺术高峰,前期是汉传佛教艺术,后期则是藏传佛教艺术。《马蹄寺研究》探讨的内容主要涉及金塔寺、千佛洞和下观音洞。

一、研究内容

全书主体共分为6章,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是内容考释。作者根据前辈学者对石窟群的年代分期,把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洞窟分为三章进行探讨,将唐代洞窟也就是千佛洞第6窟作为一章进行分析。第二个版块是在内容考证的基础上根据寺院仪轨和石窟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洞窟功能。

第一章是金塔寺石窟和千佛洞第2窟研究。在洞窟形制方面,这三个洞窟都是中心塔柱窟,窟顶较为特别,为平顶加覆斗顶。中心塔柱造像内容基本概念是十方三世。作者对金塔寺西窟中心塔柱着墨较多。在中心塔柱中栏泥塑思惟菩萨、交脚佛和倚坐佛。作者在前辈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特别是以中心塔柱北向面的四身弟子造像为突破口,根据黑白照片中弟子造像原貌特征,考订他们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留形住世”的四大弟子: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和罗云比丘,根据弥勒净土类经典,整体呈现塔柱中栏的内容:“金塔寺西窟中心塔柱中栏以信众右旋的方向,分别泥塑兜率天宫中的弥勒菩萨和成佛之后的弥勒佛。按照有关弥勒下生的经典记载,弥勒成佛之后举行了三次法会,度人无量,那么塔柱除了西向面菩萨装弥勒之外,其余三面的佛装弥勒代表龙华三会,也不无可能;其中第一次法会上,弥勒佛从大迦叶手中接过释迦牟尼佛的袈裟,以表传承正法……整体来看,造像布局构图严谨,中规中矩。”(《马蹄寺研究》,第83页)。这个造像组合与此时河西地区盛行的弥勒信仰相吻合。作者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两个方面,对河西地区的弥勒信仰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对于金塔寺东窟的研究,作者创新性的观点主要是把中心塔柱东向面中栏披头散发的人物考订为释迦降魔成道中的魔女。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身人物的特点是:造像身体朝向中心塔柱,背对观众,侧身面对浅龛中的坐佛;造像头梳高髻,长发掩盖双耳并下垂及背部;造像上身披帛,下身裹着腰布,衣着过于简单,有失庄严。(《马蹄寺研究》,第102页)过去学术界一般称之为菩萨,并对其独特的造型津津乐道。但是作者通过梳理从印度到古代西域地区降魔成道图中的魔女,结合相关佛教典籍,推断这是一身魔女,而且和古代龟兹石窟同类题材联系紧密,进一步证实当时张掖地区和龟兹之间往来的密切。

第二章是千佛洞第1窟和第4窟研究。这两个洞窟分属大像窟和中心塔柱窟。四壁壁画几乎剥落殆尽。由于经过多次重修,中心塔柱上的早期壁画被后代壁画层层覆盖了。我们今天有幸在第1窟中心塔柱看到一方北朝壁画。内容是地神从地涌出,手捧鲜花。作者系统梳理了从古代印度,到龟兹石窟、于阗地区、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地的考古资料,分析图像类型,透过表面,深挖图像演变背后的社会历史信息。例如通过整理敦煌降魔成道图发现:敦煌降魔成道图分为北魏西魏北周和中晚唐五代两个阶段,二期降魔成道图最大的特点是,地神图像开始出现并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图像要素而存在。这是早期敦煌乃至内地云冈石窟所没有的内容。对于敦煌降魔变在沉寂了200年之后再次复兴的原因以及地神图像出现并备受青睐的社会历史背景,学术界基本没有涉及。作者通过破立结合的方式,从佛教典籍、艺术粉本和地方历史文化因素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最终认为这和安史之乱以后敦煌和于阗都被纳入到吐蕃统治范围内有关系,地神图像作为一个特殊的元素出现并日趋变得不可替代。地神图像的榜题为“地神奉花供养”,较为清楚。在地神图像背后,还有一组人物并保存有榜题,由于字迹模糊,此前学界未能释读。作者通过查阅历代书法作品和出土碑刻,最终释读为“诸梨车男女来供养”,这是学界首次。在此基础上,作者利用这“冰山一角”,对被覆盖在底层的北朝壁画内容进行推论,认为可能是金光明经变、降魔成道图或者涅槃经变。(《马蹄寺研究》,第186-216页)

第三章是千佛洞第3窟、第8窟和下观音洞第1窟研究。这一章考证的核心内容是千佛洞第8窟中心塔柱法华图像。法华图像盛行于北朝时期,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类题材遍布洞窟四壁。千佛洞第8窟法华图像的特色之处在于:法华图像虽多,但留存榜题的作品不多;二佛并坐周围的千佛图像比较常见,但是龛内千佛和龛外千佛情态和布局方式不一的案例较少,千佛洞法华图像就是比较罕见的一例。二佛与右胁侍菩萨榜题为释迦佛、多宝佛和文殊师利菩萨,左胁侍菩萨榜题漫漶不清。如果不加考据,按照佛教造像常识来推断,能够与文殊菩萨作为一个组合出现的,应该就是普贤菩萨,不仅如此,普贤菩萨也是《法华经》最后一品的核心人物。但事实上,经过作者的梳理,利用破立结合的论证,这身菩萨应该是观世音菩萨,而这也是目前我们已知全国范围内唯一一铺释迦牟尼十方分身诸佛和十方佛能够明确区分开来的法华图像。这一考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第四章是千佛洞第6窟研究。该窟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主尊尊格定名问题。以往学术界曾经定名为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和凉州瑞像,分歧较大。作者利用老照片指出,该窟主尊原为凉州瑞像,但是经过1963年至1992年之间的重修之后,主尊题材转变成阿弥陀佛,从而造成了学术界对其定名的分歧。根据《河西石窟》黑白照片,主尊造像双目祥和地前视,虽穿右袒袈裟,但是袈裟上下全无衣褶的刻画,通身布满纵横交错的刻痕。最为重要的是,主尊左手并没有托莲台,而是握住衣襟的一角。除去手握的部分,衣襟在石雕左臂的下端戛然而止,显然是被凿掉了。其右手下垂,作如愿印。整个造像呈现后仰姿态。佛龛背后就是千佛崖。种种迹象表明,这尊造像完全符合凉州瑞像的特点。(《马蹄寺研究》,第300-314页)这一发现为凉州瑞像信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第五章集中探讨马蹄寺石窟群北朝洞窟的内修型洞窟属性。该石窟群北朝洞窟集中在金塔寺和千佛洞,特别是后者。其特色之一就是大像窟、中心塔柱窟、方形禅窟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洞窟礼仪空间决定了不同的功能。根据洞窟形制、造像台座高度、洞窟空间,结合僧传和佛教典籍,作者“还原”了与之相应的寺院仪轨。最后,以千佛洞第8窟作为个案进行重点剖析。

第六章以刘萨诃与凉州瑞像研究,探讨唐代外弘型洞窟。与凉州瑞像信仰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刘萨诃。在历史记载中,他原本就是一名来自古代山西的稽胡猎户,后来出家为僧,在佛教史学家的笔下,他逐渐成为神僧、祖师和菩萨。由于他的出现,莫高窟创建的历史也被改写。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逐渐“层累”起来的种种历史记载中的神话色彩剥离出来,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一位真实的高僧。

最后作者探讨了马蹄寺石窟群艺术风格的特点。相比河西其他石窟,该石窟群第一期造像犍陀罗风格突出。发展到北朝晚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风格更加突出。这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马蹄寺研究》最后的附录部分是对敦煌石窟、藏经洞以及其他地区散见的凉州瑞像情况的一个统计,也集中展示了凉州瑞像影响千年的盛况。

二、创新之处

在研究内容方面,该专著是马蹄寺石窟群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通过梳理学术史可见,以往马蹄寺石窟群的研究多是单篇文章,整体性研究缺乏。这种局面在近年发生了较大改善。首先是图录出版。由郑炳林总主编、姚桂兰主编《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的结集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详实的图像资料。其次是调查报告的撰写。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物局编著《肃南马蹄寺石窟群》,是“甘肃省中小石窟调查”项目的成果之一,对该石窟群的内容进行科学记录,对于保护环境脆弱的石窟群来说,这项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金塔寺石窟的考古报告也正在撰写之中,即将面世。《马蹄寺研究》则是对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的一次深入研究,与上述工作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上文笔者叙述了该书在内容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多属开创性的研究,把马蹄寺石窟群的图像意涵和特性发掘了出来。

在研究角度上,该专著把石窟图像研究和寺院仪轨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让读者回归“历史现场”。在《绪论》部分,作者提出,结合中古时期寺院生活,探究图像与寺院修行仪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洞窟功能组合,还原石窟寺造像最为原始的意涵与功能。(《马蹄寺研究》,第23页)结合北朝和唐代洞窟,作者提出内修型和外弘型洞窟的概念。根据石窟图像和观者的互动关系,该书把石窟寺窟龛分成两种:功德性和实用性。功德性窟龛主要是指在寺院生活中实用性相对较弱的摩崖造像,或者仪式空间缺失的窟龛。相反,实用性窟龛图像和古代僧人修行生活紧密相连,根据使用者的不同,作者又把实用性窟龛划分为内修型和外弘型两种。(《马蹄寺研究》,第331-332页)具体到该石窟群的研究,作者把石窟图像和古代僧人的禅修、行道、忏悔、受戒结合起来,让读者回归“历史现场”。

从2003年第一次考察马蹄寺,到今天《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研究》的正式出版,张善庆前后持续关注和研究了20年。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蚀,石窟群的保护工作和研究都显得非常的紧迫。这本专著的完整记录无疑具有较大的抢救性,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猜你喜欢
塔柱洞窟石窟
云冈石窟内中心塔柱试析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超高扬程升船机顶部机房形式及地震鞭梢效应分析*
大倾角塔柱施工过程分析控制
洞窟惊魂
夜宿石窟
某长江公路大桥节段模型塔柱—钢横梁结合面接触分析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