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汉翻译教材的问题与对策

2023-03-23 12:18
现代英语 2023年18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教程教材

夏 颖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2)

教材是承载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材决定了一代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构建什么样的教材体系,就是倡导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价值。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之道器,还可以作为哺育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营养剂。 同时,教材编写和出版还承担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责任[1]。 因此,教材的编写事关重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翻译教材数量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要想找出一本适合师生使用的翻译教材却并不容易。早在1999 年穆雷就指出,几乎所有的翻译教师都对当前的翻译教材不满意,时至今日,翻译教材的编写仍然是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和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 我国翻译教材的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翻译教材

我国翻译教学大约起始于明代四夷馆,当时的译字生所使用的教材大概是两种语言的对照读物[2],没有系统的翻译教材。 后来京师同文馆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翻译,学员使用的翻译材料主要源于传教士和教会学校已经翻译的西学书籍。1904 年出版的《华英翻译捷诀》是我国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这本翻译教材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专业教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选材方面也贴近社会现实。 在现在看来,《华英翻译捷诀》的编写理念仍然不过时。 就编排体例来说,这本教材是中英文选段混排,并辅以难点注解、技法讲解,后世乃至今日的翻译入门教材,仍然没有突破这个基本框架[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翻译教学大多是将翻译当作外语教学的附属品,相应的翻译教材更是屈指可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教材发展

陶友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翻译教材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1949—1979 年为初创时期。 这段时间内的翻译教材有陆殿扬先生用英文编著的《翻译:理论与技巧》(1958)。 这本教材翻开了我国翻译教材的第一页,是20 世纪50 年代唯一一套公开出版的翻译教材,对后来的教材编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80—1989 年为发展时期。 这期间的翻译教材主要有张培基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1980)。 另外,综合性基础翻译教材有31 本,科技翻译教材有20 本。 这期间的翻译教材编写主要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两种语言的差异来讨论如何进行语言转换。 翻译教材中的理论阐述较少,着重微观翻译技巧的描写。 1990—1999 年为繁荣时期。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化阶段,这期间的翻译教材显著增多,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如柯平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1993)等。 这期间的翻译教材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实用类教材的增多,如范仲英的《实用翻译教程》(1994)、冯庆华主编的《实用翻译教程》(1997)等。这期间出版的翻译教材理论部分的阐述与之前相比更多、翻译概念和编写体例也有所创新。 2000—2005 年为多元化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亟须翻译人才引进国外先进理论与技术,并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各种针对翻译人才的考试和培训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翻译教材争相出版。 据范守义的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我国出版了72 本笔译教材、25 本口译教材以及244 本应试类翻译教材。 综合性的教材有何刚强主编的《英汉口笔译技艺》(2003);实战型的口译教程有梅德明的《英语口译教程》(2003);应用型教材有潘红的《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2004)。 多元化时期翻译教材的理论阐述高屋建瓴;翻译实例更加实用;翻译技巧更加全面。 2006—2015 年为翻译教材的专业化时期。2006 年设立翻译专业,次年设立翻译硕士点,翻译专业到2007 年才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一个专业的发展,系统的建材建设必不可少,关于翻译本科和硕士的教材也相继出版,口笔译教材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016 年至今为职业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教材要求与市场需求接轨,与翻译技术融合,以项目案例为核心内容,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 涌现的翻译教材有王华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程》 (2016),陶友兰主编的《翻译技术基础》(2021)、《翻译项目案例教学》(2023),任文等编写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翻译教程(2022)等。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翻译教材的发展,众多学者扎根翻译研究,在编写教材的道路上潜心钻研,为翻译教材在外语教学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二、 英汉翻译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编出好教材,对编者要求条件很高,教材科学性与规范化等的要求也很高,教学有不同的目标,不同使用者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要编出受较多师生欢迎的教材是非常困难的[4]。 笔者以“英汉翻译”为关键词从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下载翻译教材二百余本,对这些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翻译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

教材同质化,是指不同教材的内容、性能、外观甚至营销互相趋同的现象。 在众多已经出版的译学作品中,有些在内容上存在彼此雷同的弊端,有些讨论翻译问题的专著其实也都老生常谈,缺乏创意[5]。 部分学者编写翻译教材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审、学术评定,导致大部分的翻译教材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 翻开基础入门翻译教材的目录,大多都是先对翻译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如翻译的定义、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性质;其次,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再讲解词、句、不同文体的翻译及用到的策略和技巧。 翻译教材千篇一律,原理一样,只是提供的示例不一样。 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在市场上混淆人们的视线,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二)大多遵循自下而上的编写顺序

蒙娜贝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翻译教学领域造诣颇深,她编写的《换言之——翻译教程》遵循的是自下而上的编写顺序,也就是以简单的单词和短语开始,而不是以位于其文化背景中的文本开始[6]。 这本教材不仅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传播,而且对国内的翻译教学影响深远,部分学者受到贝克教材编写思想的启发,转而应用到我国英汉翻译教材的编写上。 因此,国内许多英汉翻译教材都遵循自下而上的编写顺序,即从词到短语到句子再到不同文体的翻译。 而在霍恩比看来,文本分析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应该遵循自上而下的编写顺序[7],即从宏观到微观,从文本到符号,将文本类型和上下文等内容作为讨论翻译问题和策略的起点。 贝克也认为自上而下的编写顺序在理论上更有效,但是对没有接受过语言训练的人来说很难,因为一次性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6]5-6。 对英语专业来说,这样的担心显得多余了,因为英语专业不仅学习翻译,还学习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基础英语等学科,翻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 此外,词句的理解需要相应的语境,因此从文本分析开始有助于学生对整体意义的理解。

(三)教材形式传统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壮大,传统文字版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师生教学的需求。 尽管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大多数课堂只是将教材上的内容转移到多媒体上,并没有做课外的延伸,看似运用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还依旧限制在纸质教材的内容里。 高校中,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更加紧密,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不再单纯依赖纸质教材,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选择互联网平台,通过知识付费等方式进行学习,实体店也出现客源减少的现象,这对纸质教材市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因此,我国翻译学科要改革,教材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针对以上教材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编写的建议,希望对翻译教材编写有所启发。

三、 英汉翻译教材编写建议

(一)编者加强自身素质创新

教材往往是由这一领域有资深研究的专家编写,不仅要考虑教材的指导思想,而且要考虑使用者因素,教材内容能不能为使用者理解和接受,能不能给使用者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英汉翻译教材同质化是目前市面上翻译教材最大的问题之一,想要改变翻译教材“你有我有,特色全无”的现象,需要教材编写者加强自身的素质,创新教材编写理念。 通过对翻译教材的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翻译教材的编写理念“一脉相承”,无非是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市场营销和可读性理论等系列理论。 教材编写者要熟悉翻译教材编写理论,掌握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成果,确定教材的编写目的,最后潜心编写教材。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编写者不仅要掌握教材编写理论和翻译相关理论,还要学会融会贯通,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进行理念创新,融入教材中。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翻译教材的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注重教材编写的语境

纽马克(1982)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8]语言从来不会孤立存在,每一种语言都需要结合相应的环境去解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境[9]。 学生进行翻译时,并不是单个的字词翻译,而是句子、段落,或者一整篇文章,这就意味着翻译不是死板或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依托相关的语境。 鲁迅曾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对这句话中“牛”的翻译也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应该翻译成“cow”,因为只有奶牛才能挤出奶;有的人认为应该翻译成“cattle”。 这就要发挥语境的作用,结合语境不难看出,这句话是鲁迅借牛喻人,吃苦耐劳的老黄牛象征着艰苦奋斗、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 所以,这里用“cattle”更为合适。 教材编写将词句等小单位融合进整体的语篇中讲解,并辅助相关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字词句的使用更加准确,也能对整体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加译文的准确性。

(三)改进教材形式

21 世纪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传统纸质教材承载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翻译学习的需要,若坚持传统的文字教材,必然被市场淘汰。 因此要改变教材形式,采用“文字教材+教学平台”的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字教材主要用来呈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师生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 教学平台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信息更新方便、资源容量大等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中动态性、多样化、灵活性的内容存储在教学平台上,这样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且可以作为教学平台,弥补文字教材内容有限和更新周期长的缺陷。 以文字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平台为辅助教学资源,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使用者反馈,这样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完善教材,真正体现出这套教材的优势。

四、 结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在当下,翻译人才培养、翻译学科、翻译专业的发展已经成了国家之急需[10]。 2022 年末,由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和《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翻译教材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这是我国翻译教材研究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意味着我国对翻译教材的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 翻译教材在翻译学科领域的地位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翻译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翻译学科与专业齐全,涉及本科、硕士和博士,涉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流派与体系,涉及各个层次,在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文化性等多方面,都值得总结发展和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教程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挽碧制作教程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高效渲染教程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