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英译研究

2023-03-23 12:18邹德芳
现代英语 2023年18期
关键词:英译医药民族

邹德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广西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丰富,壮瑶医药是壮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总结的医药知识和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瑶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富含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诗学特征,科学性与人文性兼具,民族性与普适性相融。 随着国家全面复兴中华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民族医药文化翻译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不仅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认同,还树立了国家民族形象。 运用生态翻译学研究壮瑶医药文化翻译为壮瑶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新思路。

一、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生态学与翻译学融合的新兴翻译学分支,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西方在20 世纪末出现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最早在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里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进行归类,并指出了翻译的生态学特征[1]。英国翻译理论家Michael Cronin 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生态翻译是一种翻译实践,该实践控制着弱势语言的使用者和译者,该译什么、什么时候译、怎么译;并强调一元化和地方化的同等重要性。”[2]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提倡文化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是实现文化平等,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有效方式。 国内学者胡庚申在21 世纪初基于西方生态学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3],开拓性地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4]。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并成为文化翻译实践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框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目的语到译入语在语言、文化、社会等翻译生态环境中互动的复杂过程[5],翻译生态是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所有外界因素。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需以宏观的视角考察文本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当这些因素的转换达到平衡时,翻译的良性生态环境才能维持。 译本只有适应了译入语的生态环境,译本的价值和内涵才能被接受和体现,译本的生命力才能持久,从而达到文化交流、和谐共生的目的。

二、 广西壮瑶医药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丰富。 壮族和瑶族是广西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总结了丰富有效的医药知识和经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的健康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对维护民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壮医药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即远古至先秦的萌芽阶段、秦汉至隋代的初级阶段、唐宋至民国的丰富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整合发展阶段[6]。 “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是壮医药文化的核心理论学说,“三道”指的是谷道、气道、水道;“两路”指的是龙路和火路。 壮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谷道即为人体的消化道,水和气是人类生存、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水道和气道分别起到运输水分和气体的作用。 “三道”体现了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医学智慧和朴素的哲学思想。 壮族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自己统一的语言文字,医药知识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传承与传播受到较大的阻碍。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通过挖掘整理,壮医药已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法。

瑶医药文化根植于宗教信仰,这是瑶族医学欠发达的必经发展阶段,也体现了信仰对疾病治疗和治愈的心理干预作用。 医学与宗教既同源也离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排斥[7],客观上促进了瑶医药文化科学体系的形成。 与壮族人民一样,缺乏本民族文字的记载,瑶医药文化经历了原始本能医学、医学与巫术结合、以医药为主导地位的历史发展过程[8]。 瑶族的第二大分支布努瑶的密洛陀信仰、祝著节;广西恭城势江源瑶的还盘王愿仪式[9]就是瑶医药文化中宗教信仰因子的典型代表。 瑶医药理论核心思想是“三元和谐论”“盈亏平衡论”“气一万化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体内部的平衡。 瑶药也据此分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类别。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瑶医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西成立了全国首个瑶医药学院,学科建设日趋成熟。

三、 民族医药文化英译研究现状

从狭义范畴来讲,民族医药指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医药,我国56 个少数民族除了汉族,其余55 个少数民族都可称为民族医药[10]。 文化是民族医药传承发展创新的基石和动力,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国家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医药海外发展。 民族医药文化英译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世界文化多元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长久以来,民族医药文化缺乏系统性的挖掘和整理,医药文化的学理知识不够完整,学科建设有待完善,民族医药文化英译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在知网中以“民族医药英译”为主题词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仅有13 篇文章。 在知网中分别以“壮医药英译”和“瑶医药英译”为主题词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分别为20 篇和5 篇文章。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有如下发现:①民族医药翻译研究大多借鉴传统译学理论,重“译”轻“介”,翻译目标、机制、效果等研究相对缺乏。 ②民族医药翻译主要集中在典籍翻译、术语翻译、翻译理论构建等方面,缺乏对民族医药文化英译范式研究。 ③壮瑶医药翻译研究相对较少,集中在术语和翻译标准领域,实证研究、系统性研究、创新性研究缺失。 生态翻译学在民族医药英译策略中的应用研究凤毛麟角,生态和文化翻译视角缺乏,民族医药的文化价值、生态思想未能充分挖掘和展示,影响了民族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软实力的提升。

四、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英译研究

广西壮瑶医药文化涵盖宗教、民俗、礼仪、饮食、节庆活动等文化,是壮瑶族传统文化与医药知识体系结合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壮瑶医药文化根植于壮瑶族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独特的生态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 生态翻译学的立论视角是生态,生态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有机体。 壮瑶医药文化孕育于浓厚地域特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壮瑶族人民朴素的自然观和疾病观,体现了壮瑶族人民防病治病理念和养生保健思想。壮瑶医药文化是对生命的感悟,对健康的追求,凝结了生态智慧,蕴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点与生态翻译学的哲学理据是吻合的。

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生态系统,即翻译文本、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 文本是翻译的基础,译者翻译能力决定译本的“质量”和“生存”,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影响因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以“生”为轴心的三维体系。 壮瑶医药文化吸纳壮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形成了壮医药理论体系和瑶医药理论体系。 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壮瑶医学史、理论体系、诊疗手段、医学文化等体现壮瑶医药核心理论的文本是翻译主要对象。 文本相对翻译活动是静态的,通过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再阐释,文本具有“动态”性,从而赋予文本新“生命”。 壮瑶医药文化凝结古代人们的医学智慧,具有独特的医学术语、生态系统、文化群落。 译者既要广泛深入地了解壮瑶医药文化的背景和理论体系,也要将整个翻译过程和行为纳入宏观体系,综合运用翻译技巧,避免过分归化与异化,探究文本翻译的影响因素、文本翻译的过程和接受程度,确保译文既能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目标语言文化,即不仅要解决“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也要考量“译的效果”。 翻译生态环境指语言、文化、交际、社会等影响翻译过程和翻译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一个和谐平衡体。 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社会等知识掌握得越多,文本翻译的可接受度就越高。 壮瑶医药文化早期的口口相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壮瑶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传播。 翻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平台。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除了充分了解和尊重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的独特性和特性,还要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语言水平,使译文不仅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也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壮族的稻作文化对壮医的养生保健理论有一定的影响,壮医核心理论“三道两路”中的“谷道”的“谷”就指的是水稻,“谷道”引申为消化道。 西方医学和文化中消化道翻译为digestive tract 或者alimentary canal,在翻译“谷道”时就以译语的语言为主,以壮族稻作文化的注释为辅,既可以保留“谷道”的特色,也达到了传播接受目的。 因此,“谷道”可译为“digestive tract”或“alimentary cana-Gu tract/canal”,注释为“Gu in Zhuang Medicine refers to rice planting”。 壮医理论认为“三道”通顺则身体健康,堵塞则百病丛生[11]。 “通畅”与“阻塞”相对,英文中有相应的表达,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直译为“clear/clearance” 或者“unblock/unblocking” 或者“block/blockage”。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医的特色疗法,其是用在壮药酒中浸泡过的苎麻线经点燃快速灼点在穴位或身体部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壮医药线点灸法在西方是没有的,在翻译时特别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应把此种疗法的过程和目的加以解释说明。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译为“Zhuang medicine medicated thread moxibustion”,注释为“This Zhuang Medicine therapy involves using ramie thread soaked in Zhuang medicinal wine to practice point moxibustion in order to relieve symptoms”。

瑶医药理论核心是“三元和谐论”“气一万化论”“盈亏平衡论”。 “三元和谐论”指天地人三者的协调平衡,天地的各种因素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疾病的发生都有关系,只有三元和谐,人才能健康地生存,如三元失谐,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理论内涵理解的基础上,“三元和谐论”可译为“The Theory of Triple Harmony (Heaven, Earth, and Man)”。 “气一万化论”是受“元气论”的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气”的变形,万物的生长、变化、强盛、兴衰都取决于“气”的运动。 鉴于该理论基础与中医药文化中的“气”相近,中医中的“气”在对外传播中接受度较高,可译为“The Qi Theory”,如需区分, 可补充为“The Qi Theory of Yao Medicine”。 “盈亏平衡论”指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和外界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盈亏平衡维系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这种平衡遭到人体内部或外界环境的破坏,人体就容易生病。 盈亏不仅包括中医的虚实,还包括寒热、表里,可译为“The Balance Theory”, 或可增加注释“balance between excess and deficiency”。 药浴是瑶族常见的养生保健法,多用于预防治疗风湿、妇科等疾病,可译为“Yao medicinal bath”,或“Yao medicated bath”,突出了瑶药浴的独特性。

壮瑶医药文化外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焦点,即翻译文本、译者、翻译环境,对壮瑶医药文化原语和译语的文化、交际、社会等翻译生态环境进行考究,采用了译语环境能接受,也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译文,强调具有丰厚双语文化储备和专业技能的译者的重要性,以期达到跨域跨语翻译的平衡与和谐,促进文化的生长,发展,使翻译成为文化“生生不息”的驱动力。 生态翻译学从语言层面抽离出来,在译入语与源语文化环境中寻求平衡的,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为壮瑶医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跨文化媒介和平台。

五、 结论

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翻译是民族医药文化延续和传播的重要路径。 广西壮瑶医药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思想,生态翻译学理念、方法在壮瑶医药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壮瑶医药文化译文的和谐与平衡,克服文化负载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为壮瑶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未来壮瑶医药文化翻译还需不懈努力,进一步结合翻译实例展开研究,提炼生态翻译学与中国文化翻译研究范式和壮瑶医药文化翻译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英译医药民族
我们的民族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传统医药类非遗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