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以练“听”为常规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2023-03-24 02:48徐恩伟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习惯常规老师

徐恩伟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这学期,我教一年级,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镜头1——不会听:有人在发言,他东张西望,或干着私活……人家发言还没有完,他却高举起手,大声叫“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叫到别人时就不停垂头丧气,然后就不听了。

镜头2——假装听:看他在课上双手放平,身子笔挺,眼睛盯着黑板。当问他“老师刚才说了什么?”却支支吾吾说不清。这样的“假”听,是为了博取老师的表扬。

镜头3——听不进去:曾做过让学生带拼音卡片上课的试验:第一天有30%的人带了,第二天有75%的人带了,一直到第四天,还是有3 个学生忘了带。这是听后遗忘快:左耳进,右耳出。

孩子表现出这样的听课能力,很显然是我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心理研究表明,人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可见听是我们习得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进行“听”的常规培养呢?

一、根植“听”的意识,注重“听氛围”的常规营造

一二年级学生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耐性去听别人说。他们常常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最好,所以经常不在意别人怎么回答问题,只关心自己能不能被老师叫到发言。针对这一现象,语文老师要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听”的重要性。

常规1:注重激发学生乐于听的兴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善于听能取长补短,弥补不足;也能触发灵感,融会贯通;还能养成礼让别人的好习惯。

9月1日,讲述《“聪”故事》:首先,聪明的人很会听,“聪”把耳朵放在最前面,提醒大家首先要用耳朵听。其次,聪明的人要会动手、动口和用心,“聪”右上角的两点,就像一双勤劳的小手……

“聪”故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当他们不注意认真听讲时,老师可指指黑板上大大的“聪”字,他们马上就领会了。以后几天,我把“聪”字一直写在黑板上,去刻意提醒他们要做聪明的孩子——“听”的不可或缺性。

常规2:注重学生善于听的姿势指导。听课时,学生眼光、神情或其他肢体动作等能反映其是否在认真听。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如:听其他人发言,神情专一,不去看发言人;边听边想,我听到了什么?听懂了吗?他人的回答与自己一致,可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提醒自己,我如果没有听完别人的发言,就不轻易打断,而是在他说完后,再用商量的语气探讨,补充意见用“我有不同想法,我想补充……”等句式参与。

学生懂得按要求去做,教师就可以通过细心观察了解他们听的专注度,及时反馈。这对于听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常规3:给予学生认真听的及时评价。在教学中及时根据学情进行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其认真听的重要方法。例如:

“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认真的小朋友的眼睛是会一直看着黑板的,他听得最好!”“这位小朋友能指出他人发言中的优点,多好的习惯,大家向他看齐!”“你看这位小朋友的眼睛一直盯着黑板,最会听了。”“这位小朋友指出了别人的不足,还加上自己的思考,听力一级棒!”

及时恰当的评价,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能营造出民主快乐的基调;既能调动学生善于听的积极性,又能为不善于听的学生指明进步方向,促进其听力的培养。能重视听常规的科学训练,并善于捕捉契机去引导,渐渐使学生养成听老师讲授、听同学建议的好习惯。

二、拓展“听”的途径,注重“听训练”的常规达成

(一)专注听力训练的常规,培养学生在倾听中认真思辨

“听”习惯养成的前提是注意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更要从每位学生注意力集中度的差异入手因材施教,用好的训练方法去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倾听习惯。如:

听辨 出示有光头强、唐老鸭、米老鼠的图片,出一张,立马放下,让学生说说他看到什么。

听读 如报三个词“火车、小桥、花猫”,第一个学生复述后要加上一个词,第二个学生复述前四个词后再加一个词,依次类推。

听传 相当于捎口信的游戏:第一位同学把听到的句子传给下一位、第二位传给第三位……最后一位同学讲完后,再判断和最初一句是否差不多,最后决出获胜的一组,比比谁最准。

听问 是通过听他人提出的问题,加以推理分析,指出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等,从而提高倾听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听记 如陌生朋友来牵手。由一名学生报两个没有关系的词,其余学生记下后组成句子。

听述 如给一个很短的句子,让学生轮流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如:稻子熟了。——秋天,稻子熟了。——秋天,金黄的稻子熟了。

训练倾听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在日常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中的语言环境和学生当下的能力、潜力、习惯等,不断开拓新的有效训练方法,使听力训练有作用、有效果。

(二)践行每节课必练的常规,激励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听”习惯的培养主要靠课堂。学生“听”能力的内涵,除了理解老师所表达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内化,在头脑中将部分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东西。教师上课时,千万不能被部分学生在课上表现出的“专心样”所蒙蔽,而是要清醒地不断激励学生认真听,以提高听课效率。

常规1: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听”。低年级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课或看图后编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更专注于听讲。如《春天的画》课上出现的一幕:

由于课上大家都带着自己画的《春天》,结果学生在他人发言或播放课件时,都没能认真倾听、观看,而是在悄悄议论自己的画,学生都等不及到最后一个环节——欣赏画,就在那里炸了锅……

这位教师很显然没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恰当的情境活动。同样是这节课,另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故事讲述中,完成《春天》的作画,然后组织小组欣赏讨论。而后,让学生及时放好画,开始交流“你前面画了什么?讨论了什么?怎么说的?”结果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从画的构思、色彩,谈到了画名的取法等。最后教师又在故事的讲述中结束。

这节课,教师围绕仅有的两个环节——作画和讨论,去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发言与应对。在故事情境的催化下,学生产生了积极情绪,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口语交际中听的水平。

传统的标定过程都是对六维力传感器的6个方向分别进行标定,得到单维方向的标定力F和力矩M对应的输出电压值U。

常规2:贴近生活实际,参与“听”。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去拓宽时空,丰富多彩地重现生活中的一时、一事、一物……激发兴趣,触发灵感。

《打电话》中设计有这三个情境:①到学校,发现忘带语文书……②早上,我生病了,想跟老师请假……③想跟同学去踢足球,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空……在这些情境中该怎么办呢?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打电话。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稍作引导:如果对方不在家呢?给家长和老师打电话与给同学打电话有什么不同?

这种结合生活中的有趣话题引入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习惯,还会吸引学生去认真听。

常规3:小组合作互学,有效“听”。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容易使层次不一的学生获得程度不一的成功感,还能使学生的听力更持久。

如《蜘蛛开店》一课可以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情境朗读。老师来当蜘蛛,让学生去想象蜘蛛卖口罩遇到大河马、卖围巾遇到长颈鹿、卖袜子遇到蜈蚣等情景,通过这种朗读想象和体验表演,把蜘蛛的劳累、无奈等都表现出来。

师生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强实践体验感,加深理解,体悟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更有利于让学生专注于听。

(三)优化双管齐下的常规,激发学生细心倾听同伴的发言

常规1:让学生当“小先生”。课上可让学生当当“小先生”,听听小组成员的朗读、背诵、讨论回答等,从而纠正偏差,提出合理意见。被给予指导的同伴要向“小先生”说声“谢谢”。孩子们会以自己帮助到别人而觉得特别有面子,听得也会更加认真。

常规2: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当学生在课上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优秀行为时,课堂纪律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教师需要设立奖励办法,在发现学生的优良倾听行为后马上给予肯定,以保持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听得仔细的学生,可授予“巧耳朵”奖章等。通过表扬,逐步消除学生常常不听他人发言随意插话,或由于不够专心不听他人发言的现象。

日常有一个很容易发生的现象:课上,我们关注的侧重点经常在“说”的孩子身上,那么就会冷落另外一大部分在“听”的孩子。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听众”的重要性,就是老师要把“听”字写进孩子的脑袋中,对孩子认真倾听的奖励要持久、要公平公正、要有时效性,以促成学生“听”习惯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听”的常规意识,优化“听情境”的常规意境

《静悄悄的革命》指出:“听学生发言,好比是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教师如能有效接住学生投过来的球,那投球学生的心情是很愉快的;教师如能准确接住学生投得不好而投偏的球,那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意境1:师生互信关系和谐。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师生关系融洽是学生主动习得知识的情感基石。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的大朋友,这样学生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向我们寻求支持。课上师生情感融洽联结,课堂就会既严肃又轻松,会促进思考、激励发言。

在合作、生成的语文课上,学生听得最多是同伴的发言。为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如果没有被点到名字,不着急,不乱喊,先听完别人的发言。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点名学生发言的技巧和顺序。

首先,是叫谁发言的方法。课上,学生急切发言的心是迫不及待的,小手林立,而教师只能随机选择叫几个学生发言。那我们怎么操作比较好呢?比如,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可先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示范读,这样在示范朗读技巧的同时,又可以让多数学生多一点听和学习的机会。其次,是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在这紧要关头,部分听的学生因为听不懂,很容易就坐不住了。教师就应及时通过启发、引导等来帮助学生延续发言,最关键的是可以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意境2:做好示范,忠实倾听。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耐心倾听示范。在课上与学生交流感悟时,教师要用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面对每位学生的真情流露,以宽容和信任去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发现学生们遇到的困惑、疑难、发现、创意等,能及时捕捉到并生成课堂新资源,这样会使课堂充满惊喜与挑战,提高互动的效果。

在低年级语文课上,我们会借助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如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其实是个比较难达到的要求。所以,如果在学生听后教师予以朗读评价,就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在学生“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其评价时可以这样启发:“你觉得他哪些地方比你读得好?你还想听他再读哪些句子给你听?你觉得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读得更好点?”。

同时,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们还可以训练学生在倾听中去理解和判断。例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一课,讨论到最后“青蛙为什么到最后不卖泥塘了”时,有学生说:“青蛙是用劳动美化了泥塘,所以不卖了。”有学生说:“青蛙是想和这些美好的东西在一起,所以舍不得了。”老师听了并不需要发表任何评价,只需要表扬他们说得棒。其实,只要是学生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问题,他们都能较好去思考和理解,进而做出判断。

四、夯实“听”的内控,促进“听能力”的常规成型

(一)强化自控促能力

我们不能总以成人的要求去衡量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听”的自控能力是随着自我意识和自身的发展而成长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抓住时机,持之以恒训练,倾听能力才会逐步强大起来。如大声回答、细心倾听、有序合作、补充发言等都要讲清道理,根植自觉意识,使学生加强自练,从而在长期训练中形成认真听的好品质。

(二)家校合力促定性

在“听”的常规训练和养成中,要发挥家长的作用,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共同培养。首先,要让家长明白训练认真听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同步同频。其次请家长紧密合作,在家也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听。比如,跟学生说话时,要求孩子要认真听。孩子有事跟家长说话时,家长也要做到认真听,做孩子的表率。

倾听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养。“听”常规的养成不是速成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提点、督促、评价和指导,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教师要做教学中的细心人,善于抓时机,使学生养成及时听老师讲解、悉心听他人意见的常规。这样,课上“善于倾听”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孩子会越来越聪慧,师生也会共同演绎出更加有魅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习惯常规老师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