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2023-03-24 02:48王志莲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素养传统文化

王志莲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其独特思想内涵,它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对现代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对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有着重要影响。重视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启迪学生的心灵,为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创造重要的基础教育条件。

一、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有着特殊的自然地理风貌,一些地区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鲜明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中国本土化;海外文化传入中国,便逐渐被中华文化吸收,实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曾经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反而倾向于融合发展,体现出了开放包容的胸襟:只有广纳百家文化之精华,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优秀特点。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对外国节日、童话故事如数家珍,但是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民族英雄故事却表现出一问三不知的状态。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反思:如何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本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呢?学习外来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在汲取百家之长中强化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而这种现象显然违背这一初衷。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价值

(一)增强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千百年来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靠的就是经久不息的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主义思想。每个人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传统文化相当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可贵的精神财富。我国青少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促进学生增强民族自信,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使其对乡情、国情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对故乡、祖国的思想情感变得更为深厚。

(二)完善人格品质

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品质完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美的古诗词中散发着可贵的文化魅力,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可以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性情变得更为平和,对发展学生智慧、塑造优秀人格与增强人文素养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优秀文化思想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使学生学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而培养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价值。

(三)培养道德情操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可以从中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又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智慧结晶,以完善个人的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学生从“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理解孝亲敬长的可贵性,能够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体会到爱国的迫切性,能够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思考勤俭的意义,更能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体会到儒家经典的思想魅力。而这些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千千万万古人们的智慧结晶,是值得我们得以传承发扬的重要精神财富。

三、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思路

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属于其中的重点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本地民族特色文化。同时,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明确基本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用经典国学内容,从而发挥传统文化教学的德育价值,使学生在拓展传统文化知识视野的同时,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积累,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比如,在《正衣冠 重仪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的含义,从而明白在古人眼里,衣冠端正整洁是一个人品行与品味的基本体现,在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有极其丰富的冠文化,而王维那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更描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景。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对其中的文化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懂得“君子正衣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转变教学思路,改变以往的灌输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学科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渗透人文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师生互动,从友善的沟通交流中,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情感的提升,使传统文化教学变得更为顺利。比如,在《勿施于人》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教师可以引出《弟子规》中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急速已”。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有没有做到“将加人,先问己”,有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接受的事情就要强加给别人呢?这时候学生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在排队做核酸的时候明明很反感别人插队,但是自己在插队的时候却毫不客气。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案例,为学生讲解“勿施于人”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将心比心”的重要性,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遇到某些问题时,学会换位思考。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哲理。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

在小学教育阶段,传统文化课程属于新学科,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要体现出先进的教育认知,还要熟练掌握教学技巧,在具备专业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前提下,促进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事实上,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体会到传统文化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思想感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书法、国画、诗词等活动,邀请国画、文学等领域的名家进校园开展讲座,以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对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管理监督工作,以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作为基本前提,在特色学校创建、督导评估等相关活动中,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工作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学习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

(四)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引入故事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篇优秀、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同样如此,我国历史上有极其丰富的经典故事与名人逸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这些故事,以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故事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学习《勤俭持家》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唐肃宗李亨的大饼揩油、郭子仪节俭裁纸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俭的重要性,还可以将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古诗词引入课堂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勤俭的意义,使学生对本节课教学产生更为鲜明的印象。

2.发挥情感教学价值

情感教学是当今小学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以感同身受的状态理解其中的复杂感情。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长者问,须辞让”这句话缺乏理解,认为:“长辈问自己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直接回答呢?反而先推辞谦让后再回答呢?”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上一个小男孩十分傲慢,在爷爷问他问题的时候他以不屑的态度对待爷爷。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视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个小男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不对?”继而引出中国传统礼仪知识,使学生对传统礼仪有更为详细的了解,使学生逐渐懂得在和长辈交谈的过程中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理解孝敬的含义,进而理解“长者问,须辞让”这句话的含义。

3.合理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对传统文化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很多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采取口头讲解的教学方式,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步从容,立端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己示范正确的走路姿势与站姿,还要在多媒体大屏幕的演示下,给学生全方位展示“步从容,立端正”的姿态,随后可以从互联网视频上选出一些相关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走路姿势,从而感受其中的气质,教导学生懂得如何保持正确从容的步伐与站姿,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真正实现内外兼修。

(五)借助综合实践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直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民族文化演讲

在每一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邀请学生轮流站在讲台上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学生可以利用古代名人轶事进行演讲,也可以选出一则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演讲,更可以从古代对联、灯谜等知识中选取优秀的文化内容进行演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选取的内容与演讲水平、学生反响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在每个月选出本班的“知识小博士”,并将该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报醒目的栏目中,这样一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演讲兴趣与参与热情,使学生逐渐学会主动搜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拓展传统文化视野,提高演讲能力与文化修养。

2.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在本班或者全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其他教师的评选,将表现最好的学生以录像的形式保存起来,并在各班级中定期播放。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以能够上视频为目标,从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诗文诵读水平,也可以在班级乃至全校形成书香弥漫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自觉提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3.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在很多学生看来,传统文化离自己比较远,书上所说的古籍、地名等对他们而言也相对比较陌生,甚至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是某些地方的专属。为了改变这样的认识误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某些县城、乡村中有着许多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民俗习惯、地方特产以及名胜古迹等,这些传统文化往往因为缺乏知名度而不被学生所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了解这些民间文化与习俗习惯等,利用绘画、日记、摄影、拍照等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在班级或者校园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将自己所记录的内容展示出来,使更多学生了解本地乡土文化与民俗特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认识。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积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多种途径中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素养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