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3-03-24 02:49亓欣悦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二中学
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史料高中历史

亓欣悦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二中学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各学科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逐渐强调生活性与实用性,历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历史是对世界及中国发展史上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活动的一种记录,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时难免会因年代久远产生疏离感。加之部分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理念可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一)历史学科的价值需求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教育者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目的地改变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行为,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到和谐统一。学生需要学习的并非只有书本知识,还要既积极又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历史课程属于学校学科教育,而学校学科教育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历史学科素养的目标上,在课程选择与习题解答等方面给予学生自主权。而历史是一门让学生理性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一门学科,历史更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历史学科具有政治教育特征,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及国家认同感。因此,这种改革要求为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历史生活化理念教学价值

历史是记载和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其目的在于汲取营养,从历史事件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同时揭示社会规律,对现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即所谓的“以史为鉴”。与其他课程一样,历史课程并非简单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在历史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与生活技能,提升人格品质与人性光辉。生活化教学理念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高中生处于青春蓬勃期,不仅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与渴望,更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探究兴趣,若教师能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到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反思现实,在现实中挖掘历史痕迹,那么就可以打破惯性思维中的历史无用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珍惜人类的精神遗产,维护人的价值、尊严和情怀。曾有人将历史学科形容为“文科之母”,并非显示该学科的特殊地位,而是重点强调历史学科自身所附带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可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大范围接轨,形成网络化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南地区修建五尺道时,即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方面认识西南地区的崎岖地形,对为何“驰道”与“五尺道”宽度不同而展开探讨。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想要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先从教学目标开始,结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目标,从而为历史课程的教学指明方向,防止出现盲目教学的情况。首先,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找到生活与历史教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发展的思维去正确看待现实生活。其次,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以史为鉴,如何将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并以此为目标展开相关的教学工作。以高中历史“汉代儒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两个层次来明确教学目标。其一,通过学习“汉代儒学”历史知识,学生需要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学会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教材,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及其影响,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汉代儒学对后世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其二,结合相关的汉代儒学文化,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将汉代儒学文化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不仅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还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多加入一些生活化交流和互动环节,以增加学生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其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展开生活化实践探究活动,尽可能引导学生挖掘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生活问题

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可围绕学生学情与教学目标设置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学会从客观角度评价现实社会,提升历史学习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

运用生活化语言设置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语言体系。因此,教师应该开动脑筋,用生活化语言将历史教学语言通俗化。例如,在“辛亥革命”的章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若一座建筑物倒塌于暴风雨中,请问它为何倒塌?”“它最终被推翻有哪些原因?”若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学生便只能理解其表层原因,无法对其腐败背后的原因展开深入思考。教师设置生活化问题在于指导学生思考暴雨中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并表达自身看法。此类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促使学生结合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强化历史理解能力。

巧用教材设置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若想充分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师就要深入剖析教材,寻找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的内容,并基于此设置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课堂提问要注重原因、依据与异议,其中,原因强调的是关注历史发展历程,依据即教材呈现的历史观点与结论来源,异议即针对教材呈现的结论与观点提出大胆质疑。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要指导学生从历史表象着手,对教材中的结论与观点进行反思,理性判断教材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正确与否。此外,学生解读历史图表、图片与文本信息也是强化历史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图表、图片及文本信息,从历史表象中挖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解读历史文本信息难度较大,看到大片文字较为厌烦,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文本材料,紧抓关键词,了解文本大致方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关键词,最后归纳总结材料所反映的重要信息,顺利解答问题。

(三)开展第二课堂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也是如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时需注重从不同层面穿插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水平。例如,史料实证能力即通过辨析获取史料,运用史料重现真实历史。虽然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但并非所有教学活动都只能在课堂上开展,教师可尝试开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第二课堂。开发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无缝隙衔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图书馆挖掘史料。图书馆珍藏着很多史料,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史料的首选途径。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图书馆建设,拓宽学生视野。例如,教师在讲解君主专制政权等相关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前往当地图书馆查询相关史料,重点收集秦、汉、唐、宋、元五大朝代中央官制体系对君权与相权产生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历史资料真实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判断史料的价值与真伪,并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实证精神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举办历史辩论会。辩论会是当前很多教师采取的课外实践形式,也是紧贴现实生活的一种竞赛模式,鲜少受条件限制,只需提出一个主题即可开展辩论。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辩论会时需提前告知学生主题,学生在课下借助不同途径收集史料,在此过程中就会分析史料真实与否且归纳总结史料,了解历史真实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准备辩论会时,其收集、辨别及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尤其在提取历史资料信息时其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强化。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统一史料会产生不同见解,所以,在辩论会中会通过与其他学生的相互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进而激发出潜在的探究历史知识的精神,强化史料实证能力。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以此,围绕此主题开展历史辩论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结果后,必然会发现其不足,然而辛亥革命也有成功之处,如何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价?”之后将认为辛亥革命成功或失败的学生分为不同的辩论小组,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辩论。坚持辛亥革命成功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所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并对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辛亥革命失败的学生认为,腐败的清王朝灭亡已是不争事实,即使没有辛亥革命,它也同样会走向灭亡,尤其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教师设置紧贴现实生活的辩论会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的认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

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评价以及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来实施。不管采取学生自评还是互评,要多围绕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及思考过程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在评价中增强自我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而教师要始终扮演引导者、规划者的角色。这样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师生共同提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评价与反馈两方面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其一,评价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情况开展的评估。如果教师想要客观评价学生就需先评估学生的“理解”情况,再评价学生整个单元与课时的学习情况。所谓反馈即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学科大概念、课堂教学步骤及相关问题,教师自我反思也涵盖其中。在此过程中需明确认识到,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学生回答问题来判定学生是否切实理解和掌握知识,因为高中历史学习涉及课后自主技能的训练,每个学生情况不同,是否在课后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也各有不同。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认真观察或借助不同形式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估。建议高中历史结合教学目标设定量规,围绕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进行设置,教师在制定量规时需对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估,明确学生是简单复述还是深入理解。其二,教师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层面的分析,遵循现代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例如,现代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课题形式探讨历史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初期课题探讨和实践,再从活动评价等方面来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同时,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效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机械的学习变成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实现历史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这对于学生的现实学习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