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首届“全国美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

2023-03-24 05:30温建兴
美育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南京师范大学美育学院

温建兴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2023年9月23日,首届“全国美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美育学学科承办,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美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主题,旨在为我国美育学及相关专业博士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美育学博士点负责人兼论坛召集人易晓明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代表论坛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杜卫教授致开幕辞,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提高美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美育学学科的建设。开幕式后,杜卫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人文社科学资深教授周宪、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赵伶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易晓明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

在分论坛部分,41位博士生围绕“美育历史研究”“美育基本理论研究”“美育创新实践研究”“跨学科美育研究”“高校美育研究”“社会美育研究”等主题开展学术汇报。冯学勤、乔光辉、边霞、李如密、陶金鸿、周伟业、林东坡、李骏、杜悦艳、王丽等10余位专家进行点评。现从五个方面归纳和总结本次论坛涉及的主要课题和研究进展。

一、本体审思:美育属性和美育研究

中国美育学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不断创新发展的学科领域,这对美育学博士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要求。杜卫教授围绕“美育研究如何创新”进行主题发言。他认为首先要明确和厘清美育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是感性教育。无论是考察近代美育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还是审视中国传统诗教乐教,或是研究美育的官方表述,我们都能够明显地看到美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鲜明的感性特征。离开了感性(aesthetics)这个核心意涵,美育就没有自己的立足点和独立性。其次,要基于中国本土的真问题开展美育研究,推动真学术的发展。杜卫教授援引蔡元培1919年5月13日发表在北京《晨报》的《在天津车站的谈话》一文,指出蔡元培当时面对的是国人“近功近利”“毫无高尚之思想”的“真问题”,所以他倡导美育作为改善国民性的解决方案。当今中国美育的主要问题是对学生感性素养、美育的现代性价值,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结构、发展阶段性以及美育教师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最后,杜卫教授认为应该积极开展以艺术课程为主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美育实践研究。他坦言,社会学对自己最近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呼吁美育研究者重视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赵伶俐教授以“美育(艺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问题分析”为题作报告。在报告中,她简要介绍了当前学位论文常见的一些问题,包括核心概念不准确、文献综述不充分、论证逻辑混乱、实证分析不充分以及假性创新等。她特别强调了核心概念逻辑的重要性,因为论文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贯穿全文的核心概念或变量的复杂性、精确性和深度。此外,她向美育学博士生推荐学术论文编写新国标(GB/T 7713.2—2022),强调学习并遵守这一规范能助于美育研究者更好地表达研究成果,对于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至关重要。

周宪教授以“作为美育教学理念的游戏”为题,探讨了游戏的本质、存在理由以及融入美育教学的方法。首先,周宪教授借《论语》等经典著作回顾美育传统中的游戏观念,之后进一步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指出:游戏作为一种颠覆秩序性和规范性的活动,为美育提供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体现了对传统知识型教育的超越。他还引用了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人的观点,阐释了游戏的心理学特征:源于内在动机的、超越刻板日常生活状态的、自由的积极情感状态。此外,周宪教授建议减少以电子游戏为主的被动游戏,增加讲故事、拼图、演戏、下棋等注重过程的主动游戏,这将有助于创造友好型游戏环境,激发游戏想象力。最后,周宪教授以瑞典教育学家林奎斯特的“游戏美学”和意大利雷乔艾米利亚市幼儿园的“倾听教育”两种实践模式为例,呼吁美育学博士生在国际交流的基础上探索游戏美育的中国资源和路径。

易晓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基于艺术的教育研究(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简称“ABER”)的新范式。ABER最早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艾斯纳教授(Elliot Eisner)提出。ABER在认识论层面把知识看作是一个不断追寻和建构的过程,凸显艺术把握真理的价值。ABER将艺术元素和形式融入教育研究,体现研究文本的情境性(contextual)、地方话语性(vernacular)和唤起性(evocative),有利于引起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构建研究者、研究对象和读者之间的亲近关系,寻找和呈现教育的复杂联系和多种可能。易晓明教授认为如何巧妙地将审美感受与多种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融合在一起是ABER实施的关键问题。她通过大学美育教学实践展示了多种实施形式,包括戏剧、影像、绘画、装置、舞蹈、文学诗歌等,涵盖了生态教育、大学的隐喻、性别问题在内的广泛的主题。

二、追本溯源:近代转型时期的美育历史研究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巨大转变,面对家国、社会、人生诸问题,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丰子恺等先贤进行了艰辛的美育探索。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玉玺回顾了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化育之道——从礼治、礼乐到礼俗,以及统治阶层上传下达,百姓由内及外、推己及人的美育生活化进路,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有重要价值。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王正浩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分享了梁启超“真”“美”合一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金子涵沿着“个别艺术问题”—“一般艺术问题”—“人生艺术问题”的梯径,得出朱光潜将人生视为一场在心灵中创造的“诗化的戏”,通过观演这场戏实现“人生的艺术化”的结论。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徐元梳理了自国立艺术院创建初期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的社会美育实践,包括开展艺术运动、宣介艺术理论等一系列活动,呈现出近代中国社会美育的“冰山一角”。扬州大学文学院秦维力图通过展示20世纪80年代不同学者对于王国维美育文献的释读历程来表明敏锐的学术嗅觉和扎实的文献功夫对于研究的重要性。

转型时期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人生理想和审美观念的新旧冲突,成为众多博士生的研究焦点。扬州大学文学院李明慧关注到中国现代的“尚力”美学,指出其动态、对立、矛盾和不平衡的审美特点对增强国家的生命力,培养坚韧的意志,纯真高尚的情感、精神和品格等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徐园园关注近代中国学制变革历程中“审美主义的体育”的发展。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周春雨梳理了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两条线索,即中国美学的学科化和美学理论的中国化。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琰认为以想象力为中心的审美教育理念将重构人文教育目标,关注与培养学生的伦理想象有利于现代社会理解审美教育的功用。

在中国对西方美育思想的接触和吸收方面,近代日本发挥了一定的中转和传播作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妍分享了20世纪初期日本教育家阿部重孝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活动不同于艺术活动,要从本体论上厘清教育和艺术的范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夏斌介绍了20世纪中期的日本创造美育运动在艺术、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这对于中国美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三、多元互参:国际视野下的美育理论研究

神经美学、身体美学、人学等多元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美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教育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元欣以艺术教学的审美性为切入点,探索神经美学提升艺术教学的审美性的具体路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王雪的研究追溯至以身体主体构建宇宙关系和追求精神超越的道家思想,后者为当代舞蹈美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构成舞蹈美育的重要审美内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林扬帆关注到当前舞蹈教育的“离身”问题,他主张教师通过接触即兴、项目化学习小组,发挥身体主体的自我建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晟认为,必须站在人学立场上重新审视学校美育的人学起点以及其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与价值,实现“人”的复归。

胡塞尔之后的现当代美学思想是审美学习的重要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家英基于对审美经验的发生现象学分析,提出审美教育的理论内核与实践原则是激活鲜活感受,发展审美能力,涵养公共品格,最终达成人格成长。同样基于发生现象学展开研究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路亭,她认为美育不是教会学生“占有”知识,而是要唤醒与激活学生心中对于“本源”的体验与理解,将美理解为“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人生需要,并且贯穿在感受艺术生活、理解艺术本质、亲历艺术实践的美育路径中。

四、致知力行:新时期学校美育实践研究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审美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本次论坛相关研究深入、具体到学校美育实践的路径和策略,体现了美育研究的蓬勃活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国东认为管理者的“审美领导力”、追求师生幸福体验的过程化管理和欣赏型的学校管理模式、基于学校组织文化的创生性管理模式,将有助于学校管理审美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凤致力于阐释学校美育如何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学校美育应以审美价值观为引领,采用系统思维来构建美感的系统认知,以回归生活并建立美与善的共生生活美育生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左漪漪追溯美育的概念谱系并从中探寻设计作为一种美育路径的可能性。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锦诺探索了新时代美育以美培元、滋养美好人格发展的实践路径,比如开发以艺术为载体的综合性美育课程、探索以德智体劳为依托的渗透性美育,以及建构以生命节奏性为凭借的发展性美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潘晓云展示了以育人为导向的学校美育发展的策略研究。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丽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以“花儿”民歌进校园为案例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重要性。

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美育的核心问题,关涉美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宋雨聚焦合格美育教师准备及其知识结构,对国外成熟的教师准备的系统考察,为中国美育教师准备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李进认为师德养成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善美统一的价值追求,要遵循“他律—自律—自由”的生发规律培育师德。

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传递美育理念的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文建章尝试提炼新时代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翟毅斌认为教材审美是高质量教材使用的题中之义,他从时间与审美的关系视角来解释认知教材、延伸教材、寓意教材的审美状态及其审美意义。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罗建华的研究基于学生“不动心、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的普遍问题,提出了“生动数学”审美化教学主张。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艺术教育发挥美育效能,帮助学生掌握美、表达美是此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敏认为可将扩展现实(XR)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艺术教学,构建包含基础技术、设备环境、内容资源、应用实现、数字云端五个层面的XR-TECAN教学模式。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聂磊从“知识表征”“学习实践”以及“教学关系”阐述了“情境化”促艺术深度学习的发生逻辑,并且提出“情境化知识体系镶嵌”“连续性情境系统驱动”“开放性学科实践创生”以及“审美化情境外延构营”的实践策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叶泽洲对科学美的产生过程、本质特征及其教育可能性进行分析,由此提出科学课程美育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环节中保持学习者的愉悦体验。

五、内涵创新:跨界融合的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研究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美育研究在培养美育专业人才、深化美育理论研究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张先璐、王涛主要分析当前交叉学科视野下高校学科美育的理念变革,高校应从注重利用单一学科美育资源走向跨学科的美育资源整合,培养合作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颜基于席勒美育、多元智能、兴趣—认知等理论,认为科学审美素养与拔尖创新人才紧密相关,并且通过问卷调查证明审美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邓瑞玲阐释了历史自信有机融入大学生美育的理论依据。南京大学文学院周粟展示了编辑出版王一川主编教材《大学美育》的具体过程,总结了助力名家编写新兴领域和新形态教材的经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素萍的调查研究显示,个体美术素养、父母的支持程度以及艺术环境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幼儿美术教育素养的重要因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前乡村面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挑战,亟待乡村美育研究破解难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张羽清从艺术学、社会学和设计学交叉融合角度,提出整合传统艺术元素、美育融入景观设计形式分类、创新引领美育乡村景观等策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温建兴从人地关系视角重构乡村学校美育使命,提出面对当前乡土世界可感物的锐减和乡村儿童感知力的减弱两大问题,乡村学校美育应着重培养和发展儿童感知力,重建在地化乡村人地关系。

不同领域、学科和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在推动中国美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上日益凸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张秋实以上海大学美育创新实践案例为切入点,聚焦城市红色美育资源的跨媒介重构与再造。韩国世翰大学王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书法美育的内在关系,提出“道技双育”书法美育模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彦的研究旨在探索民族博物馆美育在数字化情感转型中如何发挥重塑民族文化认同、激发观众的在场体验和具身实践等美育功能。

此次论坛汇聚了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探讨美育的专家学者与博士生,他们积极开展对话和合作,凸显了此次论坛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一个短暂的学术盛会,更是一个持久的学术共同体。与会的专家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他们真切的学术热情使参与论坛的博士生受益良多。参加本论坛不仅仅是分享学术知识,更是一次启发与激励的旅程。与会者都表示希望论坛能够长期举办,为研究美育学的博士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高水平专业平台,为美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更多的新思想和新力量。会议商定,下一届论坛将在两年后的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举办。

猜你喜欢
南京师范大学美育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学院掠影
Faceàma propre culture
Échange humain sous le contexte de la mondialisation
A la recherche de ma vo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