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1)

2023-03-24 18:59
关键词:棉服初稿升格

在享受夏日美好傍晚的时候,我遇到了他,一位带给我心灵触动的拾荒老人。

我曾经很为自己的生活感到痛苦,因为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无法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不如意,我们明明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事情。我想要在山顶迎接朝阳,想要在海边欣赏月光,想要在春风里放风筝,想要在秋雨里听落叶。我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有这样想法的同学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但是不论渴望畅享自然,还是想要游戲人间,我们都有共同的意愿,那就是,这世界如此美好,为什么我们每天只能在题海中挣扎,那种稍微懈怠就没顶溺水的感觉真的是太糟糕了。我渴望有更加轻松惬意的人生。

但是我的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这位拾荒老人面前显得如此幼稚可笑。他不仅没有任何人生的享受,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他面临的困境,在身上穿的棉衣棉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身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棉服。颜色自然是已经看不清了,因为常常席地又坐又躺,上面沾染的污渍简直可以用恶心来形容。而且,因为穿的时间太长了,罩布都已经破烂不堪,变成布条了,里面的棉絮也因此丢失了不少,使得棉服变得很薄很薄。我其实很想赶快离开,但又被另一样东西吸引了,那就是这位拾荒老人捡拾来的垃圾,那些没人要的矿泉水瓶之类的废品,被他捡回来维持生计,这样的日子有多艰难,大家可想而知,可是他却还要把这些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真不知道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他又为何还有这般闲情逸致。我的心不禁受到强烈的震撼,开始佩服起这个老人,他是如何做到在艰难之中保持对美的追求的?看看这位老人,再想想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无比惭愧,心灵受到震撼。我要向拾荒老人学习,再苦也要保持直向山海的热情。

我默默地看向老人,转身走向自己的崭新人生。

升格建议

初稿根据写作材料的不同,将内容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自己在学习中不尽如人意的感受,后半部分写拾荒老人的生存艰难和整齐作风。整体来看,作文行文思路比较条理清晰,先讲述自己的经历感受,在此基础之上,推出拾荒老人,通过对老人特征的描写,塑造其人物形象,形成感悟,点明主题。但是具体分析,存在以下问题,并应作出相应升格调整。

1. 详略不够得当

初稿的两个材料以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为写作内容,没有明确的主次区分,形成了各占半壁江山、彼此平分秋色的格局。这样的安排使得作文缺乏表达重点,导致内容不够集中。深究造成详略不当的原因,在于小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不明,仓促动笔。不妨思考,这篇作文以写自己的学习感受为主,还是以塑造拾荒老人的人物形象为主。升格时,建议首先明确区分详略的标准,即明确主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材料删补,将略写内容大幅删减,并针对应该详写的内容,继续补充特征,形成充实内容。

2. 主题尚待挖掘

初稿的主题含混不清。若从“我”的学习感受出发,可以解读出学习现状与内心愿望之间的矛盾冲突,似在呼唤更尊重青春期少年发展特性的学习方式;若从拾荒老人的形象特征出发,可以解读出老人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的美好品质。这两个主题是各自独立的两个角度,放在一篇文章当中,互相干扰、不能形成统一整体,使得主题含混,令读者困惑。建议在升格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主题立意对内容材料的统领作用,树立主题先行的写作理念,只保留现有两个主题中的一个展开写作。

3. 材料间缺乏内在关联

因为缺乏明确的主题思想,小作者在初稿中写作的两个材料缺乏明确的表达侧重,只能各说各话、彼此割裂。升格过程中,在统一的主题导向之下,可以为两个材料寻找到相融共通之处,形成表达共识,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猜你喜欢
棉服初稿升格
棉服夹克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习作评改表促进习作教学的三维之变
冰天雪地话安全
从“初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
巴金《怀念萧珊》初稿初探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辅导
手术室保暖半棉服的制作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