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的天下第一江山:大同江

2023-03-26 04:23苏岑
美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离情离人南浦

大同江位于今天的北朝鲜境内,平壤城就建在大同江两岸的肥沃土地上。据说,当年箕子奔朝,就在平壤建都,高丽王朝五百年,则以平壤为西京,经过多年建设,加上大同江水运商业之便利,已相当繁华,北宋使臣徐兢在宣和年间出使高丽就说高丽的城市中“惟西京最盛”。当时的平壤遍植柳树,有“柳京”之誉,高丽著名诗人郑知常才会讴歌平壤“紫陌春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的富贵景象。而要说在古代朝鲜最受推崇的送别诗,则首推郑知常的这首《大同江》。

本诗作于何时已不可考,一名《送人》,当是郑知常在大同江畔送别友人所作。大同江因河床深,又受黄海潮水影响,因此航运特别发达,岸边渡口众多,自然而然成为送别的绝佳地点。高丽文人崔滋说:“大同江是西都人送别之渡,江山形盛,天下绝景。”1609年明朝使臣朱之藩出使朝鲜,路过平壤,观赏大同江美景时就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那么900年前一位汉语不是母语,却又学习了众多中华文化典籍、精通文言文的异域之人,面对滚滚而去、波澜壮阔的大同江,他该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呢?是的,他的脑海中大概会涌现出无数自己阅读过的送别诗的经典之作。李白、王维、杜甫……古代的送别诗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好,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呢?写于江畔的送别诗最多最动人,比如长江边上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等等。不仅如此,他会动用自己的阅读记忆,把那些和送别有关的意象、情感和构思都搜集出来,化用到自己的笔下,结合眼前所见、本地风光来进行创作,而郑知常正是如此做的。首句“雨歇长堤草色多”,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一句话就写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的意思。这是一个大雨初停的某个时刻,一个“歇”字,暗示了这场雨大且急。柳永送别的《雨霖铃》中就有“骤雨初歇”的句子。大雨过后,经过大雨冲洗的长堤上的绿草必定显得更为青翠可爱,叶子上仍然挂着的滴滴露珠也让草色显得愈加葱茏茂盛。而这一切在离人的眼里,也许只能平添离别的愁绪。这种愁绪在《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里有,在刘长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里也有,在古代诗学传统中从未终止。第二句“送君南浦动悲歌”,则进一步点出了送别的主题。“送君南浦”采用了现成的典故和意象与本地实景的结合,虚实相生。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载,平壤府南五里,大同江畔就有地名叫南浦,是当地著名的送别之地。而《楚辞·九歌·河泊》有云:“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写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从此以后,南浦几乎成为离别的代名词,与灞桥,长亭一起,成为古代最著名的送别地点,而其中,南浦似乎更有诗意,染上了楚地文化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本地风光加上悠远的内蕴,至此,送别的意味已经异常强烈,而“动悲歌”则将这种感情和盘托出。“动悲歌”的意象应该来自李商隐《瑶池》一诗中的“黄竹歌声动地哀”,而动地哀的黄竹歌声则是来自《穆天子传》,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在到黄竹的路上,遇到风雪,有冻人,于是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极为悲伤的歌曲。“动悲歌”三个字有意无意地与这个典故相关联,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悲伤痛苦的心情,“动”字尤为传神,动感十足。

“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绿波。”在前面两句造就的强烈的离情中,三四句笔锋一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作结,余味悠长。古来以流水喻离情之作特多,用具象的流水来比喻抽象的离情,赋予离情可感知的外在形态,将离情形象化。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是以流水的自然长度,比之于离情,以见离情别意之绵长。同样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是以潭水之深比之于离情,以见汪伦之于李白友情之深厚。欧阳修《踏沙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则拈出春水连续不断的特点,以见出离愁的不断增多。郑文宝《柳枝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则别出心裁地把离情物化,放到了船上。而《大同江》这两句,仍然能够跳出前人的窠臼,别出心裁,虽然比喻的方式类似,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体现出尝试和创新。“大同江水何时尽”是一句设问,类似于宋代李之仪“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而“别泪年年添绿波”,“绿波”的意象也是来自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染上了鲜明的送别意味。此句的特色首先在于将代表离情的别泪进一步比为绿波,与江水联系起来,大同江水之所以永不停歇,不会干涸,是因为年年离别的泪水是如此之多,它们一起汇入江中的缘故。滔滔的大同江里多少是水,多少是别泪呢?通过江水之汹涌来暗示离人别泪之多,江水虽为实景,但必须凭借想象来完成年年添波的画面,而通过“年年添波”的场景,离人之多,平壤之繁华热闹,已尽在不言中。以泪水之多来暗示送别之盛,进而暗示出平壤的繁华富足。实际上,杜甫《奉寄高常侍》已有“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之句,别泪添波的奇妙构思显然化用自杜诗。但可惜的是杜甫“别泪遥添锦水波”在中国并没有引起文人的激赏,只有《西厢记》中“泪添九曲黄河溢”与之构思类似,此外没有学者特别阐发本句诗的妙处,而正是借助郑知常《大同江》的广泛流行,以及朝鲜人对“别泪年年添绿波”的欣赏,杜甫的这句诗才在朝鲜半岛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可以说郑知常是杜甫这句诗真正的知音,是他的化用赋予了杜甫这句诗新的生命。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本诗有这么多因袭自中国文学的因素,独创性是不够的,但诗人将这些因素嫁接在朝鲜本地的名胜之上,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则焕发出了新的诗意,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朝鲜半岛人来说,他们为之着迷。

古来歌咏平壤的诗句那么多,但多采用白描手法直接呈现平壤的风光,著名如高丽时期另一位文人金黄元“长城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一联,多得时人赞赏,但还是被人批评过实而全无活趣。试想,如用白描手法,平壤的山水名胜、繁华壮丽得用多少文字才能描摹得尽?只有《大同江》避实就虚,从侧面烘托暗示,才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就跟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一个思路。

《大同江》被后世朝鲜文人称为绝唱,“为千年绝唱,足与盛唐方驾”“当日送君南浦曲,千年绝唱郑知常”,获得极高评价。而“别泪年年添绿波”尤其被人称赏。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在大同江上饯别友人,但是酒水非常淡薄无味,友人不仅嘲笑说:“主有添酒之水,客无添波之泪,大同江水将不日尽矣。”可见这句诗的深入人心。它逐渐和郑知常融为一体,提起郑知常,就会想起这句诗。

几百年来,《大同江》被選入了朝鲜半岛的教科书里,小孩子从小就会背诵。从这首诗产生开始,就被书板悬挂在大同江畔的浮碧楼上,作为朝鲜最好的诗供来自明朝的使臣欣赏,今天它依旧悬挂在那里, 供无数游人观赏品鉴。漫步大同江畔,登临浮碧楼上,看大同江波浪滚滚,不知道几百年来又添进了多少离人的眼泪?

苏岑

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从事古代文学、创意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离情离人南浦
南浦河守边记
姚振媛
春日相思
送别
踏莎行
再 去
王汇泉
烽火离情(电影《下柳林》主题曲)
乡愁
小说《老人与海》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的研究